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20120321多孔狀大理岩





名稱:多孔狀大理岩
分類:變質岩-無葉理類-大理岩。
特徵:
j質地摸起來粉粉的:根據多年撿石的經驗,判知為大理岩。
k扁圓鵝卵石:扁圓外形為長期在水中碰撞滾磨的結果。圓磨度接近圓形。變質岩的卵石外型較扁。
l密集的小圓孔:是生物孔穴嗎?是酸水溶蝕嗎?
m外白內黑:由小圓孔可觀察岩石外白內黑。推估原先全顆皆黑,岩石外圈因化學風化而漂白。
n咖啡色的位痕:位痕是流水停留的位置,因水溶液中的氧化鐵沈澱在石頭而留下的痕跡。
覆瓦排列:將石頭平放時,位痕與水平線夾角約30°,代表石頭在海灘受到海水拍擊產生同向排列的順序,尖滅方向朝向水的來向,開口方向為水的去向。
水眼:水停留在岩石上,產生靜壓力溶蝕岩石,所形成的較大孔洞。
     
採集時間:100726日星期二。
採集者:志文。
採集地點:花蓮縣七星潭奇萊鼻海濱
備註:2010七星潭專案研究基礎調查

多孔狀大理岩隨想手記
從花蓮彩石喧嘩的礫灘拾起了一片灰白,
灰白表面上佈滿了無數的、圓圓的孔洞。
我問這片灰白:你從哪裡來?叫什麼名字?有什麼故事?
它的答案是沉默的。
端詳著灰白石頭,我想是自己問的方式不適,
地質的演變千變萬化,石頭如何能暢所欲言呢?
關鍵在「觀察」。
要用自己的眼去讀石頭的心,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石頭的生命。

慢慢地,經過了幾年的觀察,
我彷彿有些感知了,石頭的靈性似乎投影出一些清晰的畫面了……

我想,多孔狀大理岩的故事大概如下:
1.      石灰岩期:23000萬年前,此處為溫暖的海域,密集的海洋生物在此生活。魚死留骨、螺死留貝、海龜死了留龜殼,無數的骨、貝、龜殼積累為生物性的「石灰岩」。
2.      大理岩期:1000萬至400萬年前,來自東南方的菲律賓海洋板塊擠壓台灣島基盤,「石灰岩」受長期溫度、壓力的影響,變質為顆粒碩大而清晰的「結晶石灰岩」,慣稱為「大理岩」。
3.      鵝卵石期:山上的大理岩因重力崩落或河流的侵蝕而滾落,滾動的距離越遠,形成越接近圓形的「鵝卵石」。因為岩質為變質岩,所以是「扁的鵝卵石」。
4.      黑底漂白:由於形成岩石的階段,滲入許多植物的有機質,因此是外表黝黑的「碳質大理岩」;但隨著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增加,接觸到含有微量碳酸的水溶液,碳質大理岩的表面受到溶蝕、漂白,成為「內黑外白」、表裡不一的石頭了。
5.      覆瓦排列:最後這顆石頭被帶到七星潭海濱,衝擊力強烈的磯波將所有傾斜不定的岩石都翻面。在海濱,潮浪只容許岩石開口方向朝向陸地,所以所有的岩石都整齊的形成「覆瓦狀排列」。
6.      傾斜30°的位痕:剛好這顆石頭傾斜在海濱時,一半的部份被水淹沒、一半的部份沒被淹沒。水面與石頭的交界處因含氧化鐵水溶液的蒸發,而沈澱氧化鐵附著於石頭上,留下了咖啡色的「位痕」。
7.      密集的小圓孔:浸泡在海水的部份,受到許多體型較小的浮游生物、小型海洋生物挖洞寄生,形成了「密集的孔洞」。
8.      水眼:露出海面的部份,雨水或浪水停留在岩石表面,溶蝕出較大的圓形的孔洞,稱為「水眼」。

簡單的說:就是石灰質體質系列的岩石,都怕酸酸的水,不管它是什麼水,只要是酸的,哪怕是極微極微的含量,都會讓石灰岩懼怕。盡管石灰岩已經變質了不知多少次,這種懼怕仍存在記憶深處,而懼怕,會讓石頭留下圓形的痕跡。

2012032111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