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61224科學閱讀書單(4)沙郡年記

20161224科學閱讀書單(4)沙郡年記

一、書本資料
  1.書名:沙郡年記--阿爾多・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
  2.作者:阿爾多・李奧帕德。譯者:吳美真。
  3.出版: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005524日第二版第1次印行。

二、內容摘要
  1. 美國環境權史代表的自然學者。
    (1) 亨利・梭羅。18171862:人要接近自然,追求生活簡樸而心靈富沃的生活。
    (2) 約翰・繆爾。18381914:人文主義下,推動保育運動,「保育運動之父」。
    (3) 阿爾多・李奧帕德。18871948:尊敬自然、生態平等主義的環境權概念。
  2.「當我們讀他令人讚嘆的四季素描時,也不要忘記那一雙觀察入微的眼睛後面有一顆深邃的哲學心靈。」
  3.「像山一樣思考中,『就像鹿群活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之中,山活在對鹿隻的極度恐懼之中。』像山一樣思考就是從生態角度出發去思考,這樣的思考重視土地的健康,即維護食物網的完整,以及生物的多樣性。」
  4. 「土地倫理學包含了倫理學的生態與社會演化、土地金字塔的意象、生態良知。『一件事要是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整體性、穩定性與美,便是對的。若它的傾向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錯的。』完整性是指群落生物多樣性的保持;穩定性是指土地健康,即生物金字塔結構的保持;美則是超越經濟的價值。」
  5. 「三月『一隻燕子造就不了一個夏天,但是當一群雁衝破三月雪融的陰鬱時,春天就降臨了。』」
  6. 「抬頭仰望、期待春天的人不會看到如葶藶這般渺小的東西。垂頭喪氣、對春天絕望的人,往往腳踏葶藶卻渾然不覺。只有膝蓋跪在泥巴裡尋找春天的人看見了它,而且發現到處都有它的蹤跡。」
  7. 「如欣賞藝術那樣,我們察覺自然特質的能力,是以美的事物做為開始。這個特質在美的事物的遞演過程中,擴展成語言無法捕捉的價值。」
  8. 「有時在六月,當我看到每一株羽扇豆都掛著不勞而獲的露珠時,我便懷疑這些沙地是否真的那麼貧瘠。」
  9. 「一個消遙於生物界的原子太自由了,無法明白自由的意義,一個回到大海的原子則根本忘記了自由。」
  10. 「初級的戶外休閒活動似乎消耗了自己的資源基礎,而至少就某種程度而言,高級的戶外休閒活動在很少、甚或沒有消耗土地及生命的情況下,創造了自己的滿足。使休閒過程的素質有淪喪之虞的就是:運輸系統擴張了,而感知能力卻沒有相對地成長。休閒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的道路,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

三、給孩子的話
    這本書是高敏麗主任在2006年的時候贈送的,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被作者清麗、恬淡的自然寫作風格所吸引。在我心目中,這是自然寫作的一個經典,每隔幾年我便會翻出來重新閱讀一遍,感受在筆端下自然萬物的美好與嚮往。
    作者對自然全然的愛好顯現在他長時間的觀察與紀錄,他可以用十年的時間持續觀察一個定點,歸納出生物週期性的生活習性,哪一天、哪一種植物開花了;哪一天、哪一種鳥禽求偶了;哪一天、哪一種哺乳動物甦醒了他都瞭若指掌。我們可以發現:對自然初步的認識就是觀察,甚至是長時間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得到與自然交心的愉快,感受到野地繽紛的史詩,發現許多有趣的生命故事。
    李奧帕德的第一篇章是以十二個月的時令行文,每個月都有關注的主題,以抒情的語調描述農莊所發生的各種故事,一把鋸木的鋸子可以切入百年來威斯康辛州的氣候遞嬗、風物演變;一叢灌木可以欣賞鷸鴴候鳥的歌舞發表序曲、主旋律、尾聲等等的節目。像這樣以一年為期的縝密觀察記錄稱為「歲時記」,能完整的記錄下該地植物群落與動物族群的消長與變化。藉由長期的自然觀察記錄,能提高對環境的敏感度與認識,從環境的豐美認識到土地的豐饒,環境與自我才會有所交集,也才能滋長初步的環境意識。
    周四的早晨,我在校園漫步,發現了淡黃蝶幼蟲又開始了本年度最後一趟的生命歷程,牠們喜歡在白天趴伏在阿勃勒複葉的中肋,一動也不動,但若受到驚擾時身體前端會跳動二下;我還記錄下操場旁的龍眼樹目視可見3隻荔枝椿象成蟲,我已經觀察了幾個月了,看來荔枝椿象已經成為適應本地的入侵種了;同一天學校散步花園的稜果榕成熟了,地面上有許多鳥雀食餘的落果,從樹幹採食若干,甜蜜非常;一旁的花圃有一隻小型鳥的屍體,可看到些些橘黑警戒色的小蟲,或許是埋葬蟲,另外,從一級飛行羽的顏色可以初步判斷為這是一隻白頭翁。
    周五的中午,自然教室前的花圃有一盆布袋蓮出現了許多頭大身細的小蟲,蠕動的身影讓人聯想到孑孓,與林益老師相互印證後將水盆倒掉。又發現盆底有許多扁形的類似蝸牛的生物,直徑約5mm,觸角的樣子也像是軟體動物的樣子,請教勖凱老師,他說是扁蜷,常生長在魚缸內,有些觀賞魚喜歡吃牠,享受著爽脆的口感。接著在倒出前幾個月飼養的雞母蟲腐植土後,我發現到土中有四個破殼的土繭,外表圓形。旁邊剛好有一隻成蟲的屍體,我才知道這是白點花潛金龜,是臺灣很常見的一種鞘翅目昆蟲。
    雖然我們學校位處都會區,加上校園的狹小,綠地與草地相對的不足,但其實只要留心觀察,依然可以發現許多精彩的生態故事。我們縱使沒有李奧帕德落筆生花的好文筆,但只要持續不懈的觀察與記錄,依然能讓自然的繽紛充實我們的心靈,享受到美學的陶冶。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並且進一步的感受的自然的神祕性與無盡的延伸性,慢慢的成為一個懂得思索問題、嘗試解謎的人,而這將是另一種層次的快樂泉源。
    書本的後半段探討的議題較為嚴肅,談到現代化便利的交通工具、隨手可得的工具並不能讓我們的心靈提升,反而是一種墮落。作者提倡一種純樸的、節制的、人類感官能夠感知的戶外休閒活動,其奠基的一種哲學思維是土地倫理,也就是我們人類只是整個生態的一個部份而已,並非主宰的權威。土地中的動物是環境的靈魂,如果沒有了大型的野生動物,那些茂密的森林並不會帶來驚喜;如果人為的腳步侵入了荒野,自然的面貌其實難以復原;而野地的價值、荒野的歷史其實它的原貌所帶來的價值遠高於開發時的那些金錢所能衡量的。我們眼中的土地,並不能只是以經濟價值來衡量而已,土中的微生物、各種複雜食物鏈的平衡與維持、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總合才能呈現一塊土地的豐饒。當一個人能夠對土地抱持著尊敬神態,他才能善待這片土地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
    書中有一些篇章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好櫟樹」提到的大果櫟,讓人回想到美國四處都是櫟樹,連在德州半乾燥的氣候帶中櫟樹仍然頑強的在野地、庭院、公園中恣意伸展枝椏。「加拿大野雁」優雅的身影也不斷的出現在各個篇章當中,他們的盤旋、長嘯與振翅都讓作者心生歡喜,而我也油然地想起多次目睹野雁滑翔與嬉戲時的驚艷,確然,與大型野生動物的驀然相遇是戶外活動時最難忘、美好的印象之一。
    環境權的失落、野地的迅速萎縮、指標性物種的滅絕及瀕臨滅絕都讓有識之士眉頭深簇,但李奧帕德的語氣沒有控訴,只有輕嘆,感概環境保護的法令所帶來的即時的補救似乎慢了一些……
    一片綠地是讓人精神愉悅的、一座森林能帶來的啟發是無盡的、一處荒野是讓人孺慕與享受的,如果你願意讓這片盎然綠意走入你心中的話。


楊志文筆於201612241513

封面、封底書影

扉頁書影

版權頁書影

印刻湖上的野雁(KT拍攝)

奧勒岡州的櫟樹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20161203故事讓科學有靈魂——2016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國際研討會

20161203故事讓科學有靈魂——2016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6123(星期六)13001710
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名稱:2016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國際研討會科學FUN繪本/繪本DO科學攤位
主題:用繪本教科學——卡夫卡變蟲記
參與人員:淑雯教授、鄒校長、明宏、文徽、愛婷老師、臺北市立大學師培生約10位、參與活動的親子約30位、楊志文。

活動觀察:
  1.科學教育傳播新途徑國際研討會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共同舉辦。
  2.科學教育傳播擂臺秀第二場是臺北市立大學劉淑雯教授主講「故事讓科學有靈魂科學繪本」。這個標題很有意思,搞科普的人的一個難題是自己覺得很有趣的、很有意義的東西卻不容易讓一般人起共鳴,在這個困境當中,淑雯老師長年進行中的科學繪本課程可能是解答的藥方之一。淑雯老師在事前特別商請李幸儒老師做了一段5分鐘的影片,來呈現近年來文化國小科學與繪本工作坊的努力與歷程。與文徽、愛婷坐在臺下看著一張張自然課程中過往的吉光片斷,發現原來我們做的一些事情是端的上檯面的,感謝淑雯老師與其團隊的引導、支援、支架,讓我們的自然課更有意義。
  3.文徽老師在下午一點半的時候於科學FUN繪本/繪本DO科學攤位進行了一場可可冰繪本教學,下午四點的時候臨時又增加了一場可可冰演示,讓更多的人可以感染科學繪本課程的魅力,加場的建議是誰提出的我並不知道,但從這點也讓人看到了科學團隊中的熱忱、反應與彈性。文徽累積的教學經驗讓他不須在教學前特別準備了,只要帶著一份從容,在現場隨時視聽眾的反應與互動,就能隨心所欲的調整教學的節奏與安排,感覺起來已經到了某一種形而上的意味了。
  4.淑雯老師在下午四點的時候進行科學育傳論文口頭發表,題目為「繪本教學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對國小學習成效之探究」。介紹去年四位教師在三所不同小學(文化、南港、逸仙國小)所進行的STAM模式的科學繪本教學課程之成果。

教學省思
  1.離開熟悉的教室,走進科教博物館的科學推廣活動對我而言是新鮮的,我還是要在事前先翻一下教案、再讀一遍故事、再小小的不安一下。今天準備了12分操作材料,因為分裝成小包裝,花費較高,成本約1500元。現場大多是親子同行的遊客,且多是年輕的爸媽帶著稚齡(36歲居多)的孩子前來參加。小孩子的反應直接,童言童語可愛極了,是一次讓人墜入可愛情境的互動經驗。
  2.當老師走進孩子操作區進行做一隻蟲檢核的時候,家長們紛紛對孩子說「老師要過來囉!」,並且要孩子舉手做好準備,當老師對學生進行作品的檢核與指導時,孩子與家長臉上一副聆聽長官指導的神情,既專注又慎重。讓人感受到對教育工作者的敬重。
  3.教師發現一位大約3歲男童的自製昆蟲作品只有2隻腳時,帶著他數了一下學習單上昆蟲的6隻腳,再問他「請問昆蟲應該要有幾隻腳」小男童想也不想的回答說「2隻腳」;教師再帶著他數一次昆蟲的腳數,再一次問他「過幾年後,等你長大一點了,請問你做的昆蟲要有幾隻腳」小男童還是回答說「2隻腳」;教師不死心,再數一次昆蟲的腳數,第三次問他「那幾年之後的再過幾年,你長得更大了,請問你做的昆蟲要有幾隻腳」小男童此時回答說「8隻腳」。教師只好回答「8隻腳的也是蟲啦!是另外一類的蟲。昆蟲這一類的蟲應該是要6隻腳的。」我想對稚齡的孩子來說,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並不是當務之急,情意上的喜愛、快樂的學習經驗更是重要的課題,在這方面,家長和老師都應該要等待一下。
  4.教師問一位小女孩「你做的這隻蟲子心情如何」小女孩有些愣住了。教師解釋說「因為今天所有人的蟲子當中,只有你的蟲子有做嘴巴、是有表情的,請問牠看起來的心情是怎樣的」小女孩想了半天,笑著說「牠在生氣。」教師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小女孩就只是一直笑個不停。
  5.文徽老師一派輕鬆,不論是在講述還是操作,全場的人的眼睛都像是被一條條看不見的線拉住,目不轉睛地望向同一個焦點。今天的收穫是:在現場才知道「教學的專注線」是看得到的。
  6.鄒校長的蒞臨打氣讓我們感到驚喜,感謝鄒校長以行動支持我們,並且陪著我們完整地進行一個課程。
  7.淑雯老師今天最是辛勞,身兼三職,又要發表論文、又要進行擂臺秀對談、又要經營科學攤位,熱心地為每位感興趣的訪客介紹。有她一力籌擘活動,我們才有這趟科教館學習之旅。
  8.淑雯老師團隊的臺北市立大學的師培生們,做事主動、細心又負責,與孩子、家長的互動洋溢著熱忱和親切,經由這樣的訓練與體驗,假以時日,將是教育界的後起之秀。
  9.慧如老師說「太讚了!雖不在場,但在宜蘭一同開心。」
  10.文徽老師說「今天的活動順利成功是所有人的付出與辛勞,謝謝大家。」
  11.淑雯老師說「北市大團隊感謝大家,我們繼續往前給孩子更多教育可能。明一早往馬來西亞,我們一月相聚,再請老朋友志文分享近期嘗試,也邀請齡云分享用繪本教stem。期待便當小天使安排,當然也期待壓軸演出,並推出更多案例。」

楊志文201612040015

文徽進行可可冰科學繪本課程

文徽的課程魅力無限、盛況空前

淑雯教授在科學擂臺秀進行發表

新增說明文字

志文與完成作品的孩子合影

志文卡夫卡變蟲記繪本教學

校長與文化國小同仁打氣、合影

科學繪本攤位布置

20161128軟趴趴的一團科學繪本

「軟趴趴的一團」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主題
軟趴趴的一團
設計者
楊志文、徐愛婷
(修改自洪文徽老師教案)
教學對象
三年級
教學時數
80分鐘
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風來啦」單元中已進行觀察風的現象,並利用風進行遊戲。在三年級「看不見的空氣」單元中,將學習空氣具有可被壓縮、占有空氣、流動城風等特性。
教材來源
1.用繪本教兒童科學:Ann FlaggTeri Ory 譯者:劉淑雯、朱凱鈺、黃雅玲、歐蓓縈(華騰文化,2013)。
2.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科學遊戲實驗室網站。網址:http://scigame.ntcu.edu.tw/index.html
3.造型氣球教學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s_Yx3Vaw4
設計理念
  透過簡單的繪本故事,讓學生探究看不到也摸不到的空氣,引領學生瞭解空氣占有空間,及受熱、擠壓變形等的變化。
教學內容分析
一、故事分享:介紹簡單又可愛的軟趴趴的一團繪本故事,讓學生欣賞布幕變成熱氣球升空的過程。
二、跟著牛羚這樣做:學牛羚吹氣充飽氣球後,發現我們吹的氣無法使氣球升空。
三、瓶中的氣球:朝反套在寶特瓶中的氣球吹氣卻無法將氣球吹起,證明空氣占有空間。
四、茶包天燈:將剪開的茶包捲成直筒狀,在茶包上方點火,因熱空氣    上升,所以茶包會升空。
五、氣球造型刀:帶領學生自己動手扭轉氣球,做出一把氣球造型刀,得知氣球內的空氣可以被擠壓,變化各種造型。
六、空氣的概念圖以概念圖統整空氣的重要概念。
教學目標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1-3-5-4 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2-2-5-1 利用折射、色散、電池、電線、燈泡、小馬達,空氣或水的流動等來設計各種玩具,在想辦法改良玩具時,研討變化的原因,獲得對物質性質的了解,再藉此了解來著手改進。
2-3-3-1 認識物質的性質,探討光、溫度、和空氣對物質性質變化的影響。
全美科學目標
地球上的物質有石頭、泥土、水和空氣中的氣體。
地球上的物質因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才讓它們存在著不同的用途。

節次
教學活動流程
時間
教學資源
教學評量
























準備階段



(一) 課堂準備
「軟趴趴的一團」繪本電子檔、氣球、紙帶、茶包
(二) 引起動機
1.猜謎:你看不見我,聞不到我,也嚐不到我,但我卻環繞在你的周圍,猜猜我是誰?〈空氣〉
2.猜測讓學生觀看書本封面,猜測動物們坐著的那一團彩色布織品是什麼東西?動物們在做什麼事?   




3
繪本電子檔、
氣球、紙帶


口頭發表
發展階段



(一)達成目標
1.了解空氣占有空間、具有質量。
2.知道熱空氣會上升的特性。
3.瞭解空氣可以被壓縮、改變外型。
(二)主要內容/活動
1.故事分享:
1〉老師分享「軟趴趴的一團」故事繪本。
2〉提問:
     △書中一共提到了幾種動物?(棕熊、貓、鼴鼠、鴿子、乳牛、牛羚、犰狳)
     △最後是誰坐著軟趴趴的一團飛走了?(牛羚)
     △為什麼軟趴趴的一團會變大?(吹氣讓氣球膨脹)
2.活動一:跟著牛羚這樣做
1〉將紙條用膠帶連接成一個圓圈圈。
2〉預測一下要吹幾次氣,才能將圓圈圈剛好套住氣球中
央?
3〉根據預測次數吹氣球,用手捏住氣球尾端再套上圓圈
圈。
4〉氣球太大或太小,再重新預測及操作一次,直到成功
為止。
5〉讓學生將汽球往上拋放,氣球是否能飛起來(不能)討論為何牛鈴吹的熱氣球可以上升,我們吹的氣球卻會下降
3.活動二:瓶中的氣球
1〉將氣球吹口翻出反套在寶特瓶瓶口。
2〉老師與學生分別在寶特瓶口用力吹氣。
3〉學生瓶中氣球無法吹起來、老師瓶中氣球可以膨脹。
4〉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5〉有何解決方法?(戳洞讓瓶中空氣可以流出來)
※問題:為什麼同學吹出的氣無法讓瓶中的氣球膨脹,老師吹的氣球卻能膨脹?
4.活動三:茶包天燈
1〉教師示範將茶包從頂端剪開,並小心倒出茶葉。
2〉將空的茶包完全攤開,發現兩端都有開口。將開口撐
     開,使茶包成為圓筒狀,然後將茶包直立在地面。
3〉從茶包的頂部點火。
4〉觀察茶包燃燒受熱後的現象。
5〉各組學生操作茶包天燈,提醒學生觀察茶包升空的時間點。
6〉茶包升空原理燃燒時產生熱空氣,熱空氣向上升高,接著周圍的冷空氣吹進來,將茶包抬升。
5.活動四:氣球造型刀
1〉教學生以打氣筒將長條型氣球充氣留2指節長度並打結。
2〉轉一個2指節長的珠珠,量一段虎口長度的距離折回來套住珠珠。
3〉再轉3個珠珠。將氣球另一端套回剛才的圓圈即成為寶刀。
4〉歸納氣球中的空氣可以被擠壓,變化出各種造型。






7






10










10







10









30


繪本電子檔、寶特瓶、氣球、茶包、打火機、打氣筒






聆聽思考




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




思考討論
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


總結階段



一、空氣的概念圖:以概念圖的方式統整空氣的概念。
△空氣占有空間、具有質量。
△空氣受熱會膨脹會上升。
△空氣可以被擠壓,形狀會改變。
10

思考討論

20161128第一次教學記錄
一、時間:20161128日,第五、六節
二、班級:308
三、教學省思
  1.課程介紹:(同教案設計理念)
  2.教案規劃:(同教學內容分析)
  3. 挑選繪本教學的原因:這本繪本的故事性啟人疑竇,而且用不斷疊加的人物、動作卻仍一籌莫展的懸疑性引人入勝。最後的結尾具有巨大的反差性,讓人對本課程的主題印象深刻。而且最妙的是故事中最關鍵性的空氣上升的概念是錯誤的,較輕的空氣才能讓熱汽球上升,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實際上是無法讓熱汽球上升的,這一點可以在緊接著的「跟著牛鈴這樣做」活動中可以得到釋疑與澄清。再者,繪本中出現的動物是可以探討的副主題,呈現了動物分布的區域性與多樣性。
  4.教科書上課與繪本上課的差異:活潑的圖像、操作的吸引力、加上這堂課獨有的類似魔術的懸疑性(「瓶中的氣球」活動),再加上高親和力的愛婷老師帶著孩子自己手作氣球造型刀,是一堂熱鬧、繽紛、豐富的課程了!
  5.改進的地方:如果學生無法吹起氣球,下次可以由教師接手用打氣筒來充氣。第二節課因為不確知手作氣球造型刀要花費多久的時間,所以先進行概念圖的統整,教師發現學生可以輕易地完成空氣的重要概念。而30分鐘做氣球造型刀時間還是不夠,可能還要多預留20分鐘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
  6.下次想嘗試的單元:三上自然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試用「鬆餅鬆餅」繪本。
  7.學生上課狀況:繪本故事相當有吸引性,一開始品桐就猜出來軟趴趴的一團是沒吹氣的熱氣球,講完故事後品桐又質疑牛羚呼出的氣體不是熱空氣,不會飛起來,點出了繪本作者的迷思概念;至於其他同學,對這個故事普遍是蠻享受的。再者,操作瓶中的氣球時就算保特瓶打了洞,志願的二位同學仍然無法吹起氣球,可見得能吹起氣球的小三學生還是少數。再者,跟著牛羚這樣做這個活動,有些組負責吹氣球的同學吹不起來,有些吹得起來的吹一口氣到二口氣就可以撐起紙環了,這個活動是為了知道空氣占有空間。第一節課的最後一個活動是茶包天燈,學生普遍無法點燃打火機,而且有幾個組因為紙筒傾倒,所以茶包燒完了也沒有飛起來,因此除了關閉門窗之外,還需多提醒學生屏息呼吸,以免吹倒了茶包紙筒。下課時有些茶包天燈飛不起來的組別同學希望可以再做一次,教師請他在家中請家長帶著再練習。
  8.學習成效:根據學生訪談的回饋,學生對手作氣球造型刀的喜愛程度最高,「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操作得到」或許是自然課程應該朝向的方向吧!
  9.文徽老師說品桐可能是二年前自然領域在他演示這個繪本時留下的印象,顯示縱使他已不記得這件事了,但學習的印記在遇到類似情境還是能立即提取。所以要多給孩子不同的刺激,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用的上,但是學習的成效會在適當的情境自己冒出來。


附錄一、空氣概念圖


燃燒的茶包天燈

茶包天燈升空了

學生手作氣球造型刀

愛婷老師進行造型氣球教學示範

跟著牛羚這樣做活動(湘聆拍攝)

空氣概念圖統整(湘聆拍攝)

20161129第二次教學記錄
一、時間:20161129日,第三節
二、班級:105
三、教學省思
  1.中午吃飯的時候跟葉映辰老師分享自然課程的操作活動,剛好文徽老師來提供茶包天燈增加空氣對流的調整方法,便邀映辰老師一起觀看。映辰老師說一年級綜合課有類似玩科學的活動,邀請我去班上教教看。
  2.教案規劃:預計進行軟趴趴的一團、跟著牛羚這樣做、瓶中的氣球、茶包天燈等活動,預計一節課。在第一個操作活動前考量學生大概沒辦法吹起氣球,於是改用打氣筒充氣,要充到19下才會卡住紙圈。
  3. 教學省思:要上課了,105的筆電能讀到隨身碟,卻讀不到檔案,只能用口頭說故事;一年級的學生對空氣的概念還是較為薄弱;一年級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程度更勝中高年級學生。
介紹空氣的性質(映辰老師拍攝)

跟著牛羚這樣做活動(映辰老師拍攝)

瓶中的氣球活動(映辰老師拍攝)


20161129第三次教學記錄
一、時間:20161129日,第四節
二、班級:102
三、教學省思
  1.102,筆電能讀到繪本故事檔案了,可以播放了,但是學生對繪本故事的反應較為冷淡。
  2.活動的操作學生覺得驚奇。
介紹繪本故事(春梅老師拍攝)

討論空氣特性(春梅老師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