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20160608馬祖之歌01~一條黃魚配一顆頑石

201606080611馬祖之歌

【弁言——減減減】
馬祖又小、又硬、又潮、又偏,
但也簡簡單單、從從容容、安安靜靜。
來到馬祖,不要無事生非、堆砌層疊,也不可妄加乘除、挪移乾坤;
這裡的運行規律是減法。
減去繁複,真淳畢現;減去煩躁,火宅清涼;減去煩惱,湧生歡喜。
走吧!一起來馬祖認認真真的剪去三千大千紅塵世事。
來吧!一起來馬祖踏踏實實的撿來一方六時悠閒心境。

簡而言之,請聽我吟唱一首迴繞了三天的「馬祖之歌」。
或許你也能體會若干馬祖本色。

「一條黃魚配一顆頑石,一串小島卻一言難盡。
  二尊神明汎藍色眼淚,戰地遺跡於閩東流風。
  螺山懸險兮鹿島尋蹊,搖落一時兮廿三清夢。」

富貴吉祥椒圖

嶺南樂隊

後沃村民樂隊


【一條黃魚配一顆頑石】
※一條黃魚:會變心的愛情石
  以前,來馬祖的菜鳥阿兵哥心中是忐忑不安的,
  他怕的不是炮擊、不是操練、不是夜以繼日的構工(挖坑道、建碉堡、修營舍)
  他的憂愁寫在臉上,眉頭是舒不開的糾結。
  有經驗的老鳥會關心他,教他當黃魚上桌時要搶著下箸,先剪下魚頭。
  為什麼?老兵會教他:黃魚魚頭裡面有一對愛情石,
  剔淨了魚骨之後就能找到,一顆送給女朋友,一顆自己留存,
  愛情石守護的是愛情,當兵變時,留下來的這顆石頭就會變黑了。

  愛情是什麼?要來的躲不掉、要走的留不住。
  石頭都知道的事情了,想不開是自尋煩惱而已。

  我在民宿的雜誌架上看到黃魚的耳石的介紹,
  後半段是三年前來馬祖校際交流的黃小貽同學補充說明的。

  那愛情石到底是什麼石頭?
  書上說它是黃魚的「耳石」,幫助魚兒保持平衡,又稱作「魚首石」,
  頭上有魚首石的這類魚被歸類為「石首魚」,以黃魚最具價值,肉細鮮美。
  我們在馬祖有三餐吃到黃魚,我找出的第一對耳石被小澍要走了,
  第二、第三條黃魚,都只找到一顆耳石而已,也被小桐要走了。
  愛情石留著也沒用,
  我想人到中年,多少已從虛幻的聊資一懽的愛情石中解放了。





  來馬祖,除了喫一條黃魚,
  我們還嚐了繼光餅、魚麵、老酒麵線、紅糟炒飯等特色餐飲。



  還有,小島著名的五大海產:貽貝、佛手、石蠣、竹蟶、花蛤。
  我們除了佛手沒吃到之外,其他都大動食指了。
  佛手是什麼?牠是節肢動物甲殼綱、蔓腳亞綱的動物,
  包括了有柄的「茗荷類」、無柄的「藤壺類」,
  佛手貝屬於前者,正式的名稱叫做龜爪藤壺,有的書籍稱為「鬼爪藤壺」。
  我在芹壁海灘有拍到照片。




  在芹壁海灘的晨間散步收穫豐碩,靠海吃海,
  漁家的冰箱就在海中。
  請跟著我一起瞧瞧吧!
  1. 縱條磯海葵:腔腸動物門珊瑚綱六放珊瑚亞綱海葵目。有放射狀的白色、橘色條紋。馬祖人採食。我們在清水社區餐廳的晚餐的最後一道菜是海葵湯,酸酸的,口感脆脆的。我其實不大明白為什麼要去吃海葵?


  2. 海膽:棘皮動物門海膽綱。有許多白色的棘刺,是小桐在馬鼻灣挖沙時發現的。信明夫人赤腳在沙灘步行時扎到了二根海膽刺,拔刺是辛苦的過程。(李弘善老師回覆:海膽:Temnopleurus reevesii 芮氏刻肋海膽)



  3. 笠螺:軟體動物腹足綱笠螺科。棲息在岩石海岸或岩礁上,又名海鋼盔,據說一斤1000元。

  4. 蜑螺:軟體動物腹足綱蜑螺科。棲息於岩壁上,以刮食藻類為食,腹部有一個半月型的洞口。



  5.黑鐘螺:軟體動物腹足綱鐘螺科。腹部有一塊綠色的色塊,又稱作青茵螺。

  6. 蚵岩螺:軟體動物腹足綱骨螺類,殼必有許多突起。用齒舌在牡蠣殼鑽洞,長吻分泌消化液,再剉食貝肉。

  7. 石蠣:附著在岩壁上的牡蠣,軟體動物斧足綱。我在橋仔吃了一顆蠣餅,很油膩。

  8. 貽貝:生長在岩壁的縫隙中,軟體動物斧足綱。又稱做淡菜,以褐色的足絲固定身體,馬祖養殖在海中,產量大,吃了四回。



  9. 竹蟶:軟體動物雙殼綱。殼呈長方形,相當薄,居住在沙灘環境。


  10. 石鱉:軟體動物多板綱。背部有八片硬殼相連一氣,緊緊地攀附在岩壁上,以刮食藻類維生。


  11.海蟑螂:節肢動物甲殼亞鋼等足目。有七對步足,為食腐動物。






  在馬祖文物館的考古展館中,我發現有一張照片揭示了史前馬祖人的食材,
  其實跟現代人差不多,
  包括了蚵岩螺、文蛤、角蠑螺、黑鐘螺、斗笠螺、大牡蠣、瘤珠螺、花笠螺、綠殼菜蛤(貽貝)等。

  在飲食方面,我與古人倒是一脈相傳,可以自豪的說:他們吃過的我也吃過了。


※一顆頑石:花岡岩的各種變身
  馬祖的石頭很單純,只有一種——花岡岩。
 花岡岩是由三種礦物組成的石頭,包括了石英、雲母、長石,
 我們在自然課時會敲碎花岡岩讓學生去分辨這三種礦物的差異性。
 台灣本島沒有花岡岩,到了馬祖卻是隨地都是,
 每個島、每一天、你的每一隻眼睛看到的都是花岡岩。
 但就一種石頭其實也看的人眼花撩亂。
 為什麼?因為石頭是化合物,各種礦物組成的比例不同,外觀就不一樣了,
 更不用說石英有許多種、雲母也有許多種、長石種類就更多了,
 排列組合起來可說是變化多端呀!
含黑雲母花崗岩



 身為一位自然觀察的愛好者,刪繁就簡是我們的份內的使命,
 在馬祖看花岡岩,
 要能辨別早噴發的和晚噴發的花岡岩,早噴發的顏色淺,晚噴發的顏色深;
  或者分類前者為長石質花岡岩、後者為角閃質花岡岩。
 再是辨別沒風化的和有風化的花岡岩,沒風化的偏白色,有風化的偏黃色;
  簡單的說是前者沒生鏽,後者生鏽(鏽染)了。
 接著辨別沒變質的和有變質的花岡岩,沒變質叫花岡岩,變質的叫片麻岩。
  可以比對石頭有沒有礦物順向排列來判斷是否變質了。











 另外,由於花岡岩是岩漿冷卻所形成的石頭,
 在噴發過程中,岩漿會將早期冷卻的岩石包裹起來一起噴發,
 我們可以在花岡岩發現一些岩性不同的石頭,稱為「包裹體」。
 被包裹的石頭年代古老,包裹別人的比較年輕,
 包裹體通常用來判斷不同岩石時間先後的證據。




 還有一種叫做「截切體」,指的是地層被擠壓裂開來,晚期的岩漿擠進縫隙來,
 凝固後也變成岩石,形成的時間晚於圍岩,也能判斷地史的演化。
 馬祖的古老地層為什會張裂呢?
 我想或許是冰河期的厚重冰層冰融後,岩石產生的減壓膨脹吧!
 
芹壁岩脈




坂里岩脈

螺山岩脈



鐵堡岩脈

北海坑道岩脈


 花岡岩被稱作是世界上最棒的建築材料,因為它在地殼深處緩慢降溫,
 石頭沒有裂縫。
 石頭的裂縫常有規則性,稱為「節理」,
 但是再沒有裂縫的石頭在海邊侵蝕久了,還是會從最脆弱的地方開始風化,
 馬祖列島有最堅硬無縫的花岡岩,面對太陽、季風、驟雨、巨浪、鹽滷的挑戰,
 我們還是有機會欣賞花岡岩內的礦物脈與節理組的線條變化。
花岡岩節理

大坵岩脈


鐵堡石英脈



 我在芹壁海灘的散步中,採集了二顆花岡岩,
 顏色淺的叫做「大白」,黑雲母稀少,白色的是石英、肉色的是長石,沒有片麻狀組織,也沒有鏽染,鑲嵌的全結晶組織清晰,是標準的花岡岩。
 顏色深的叫做「小黑」,深色的礦物較多,肉眼可見到晶形完整的白色長石斑晶和黑色的角閃石斑晶,以外表來說可以歸類為安山岩。可是安山岩通常顏色沒有這麼深,或許可稱之為「玄武質安山岩」。
芹壁記念石

 在馬祖文物館有一張馬祖地質圖,是陳培源教授繪製的。
 地質圖上劃分東引及北竿北區是閃長岩、南北竿是花岡岩侵入體;南竿偏南區是片麻岩、南竿南區、東西莒是流紋岩及火山礫岩。
 閃長岩是基性的深成岩,其實也是廣義的花岡岩。除了石英、長石、雲母三種主要礦物之外,還多了黑色的角閃石。
 花岡岩是酸性的深成岩,加上一些深色的侵入岩體(岩脈),花岡岩構造馬祖地質的基貌,我撿到的「大白」是這一類的。
 至於南竿南區與東莒的流紋岩,被歸類為火山岩,但是我們在那附近實際觀察到的也大多是花岡岩耶。
馬祖地質圖
  
馬鼻灣穹窿

龜甲石

 石頭的最後歸宿是土壤,
 花岡岩又堅硬又緻密,風化速度緩慢,因此馬祖土壤有二個特色,
 一是土壤層薄,養分不易積聚。
 二是紅色壤土,淋溶作用旺盛,土壤肥度不足。
 生活在馬祖的先人是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