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20161126科學閱讀書單(3)沉睡中的種子

20161126科學閱讀書單(3)沉睡中的種子

一、書本資料
  1.書名:沉睡中的種子
  2.作者:黛安娜・哈茨・阿斯頓文、希薇亞・隆圖。譯者:張東君。
  3.出版:水滴文化。
  4.201681日初版一刷。

二、內容摘要
  1. 內容大要:作者以溫暖而擬人的語調、詩意般精煉的文句來介紹「沉睡中的種子」。從種子安靜的等待開始,談種子的分類、比較種子的尺寸、到種子冒險的裝備,再來探討種子又渴又餓,直到最終甦醒的過程。本書情節的鋪陳不是線性的開展,反而用一種隨性、漫無目標的節奏四處飄遊,卻在最後又急轉直下,在最後一頁能巧妙的扣合至種子的信念。而繪圖的畫家讓圖像肆無忌憚地搶盡所有的目光焦點,用色強烈、大比例的果實/種子的構圖,徹頭徹尾地讓讀者的眼睛享受著一場美的饗宴。
  2.學習主旨:(國小三年級、五年級自然課程有植物教學單元)
    (1)果實/種子如何運用各種方式傳播。
    (2)種子的二級分類。
    (3)種子的構造與生態習性。

  3.種子學習單:



三、給孩子的話
    沉睡是為了累積躍起的力量,因為安靜是很有力量的;相反地,我們可以發現暴跳如雷反而常常一下子就沉寂無力了。
    小小的種子蘊藏著無限的潛力,一棵105m高的、樹幹挖洞能讓汽車通行的參天巨木——加州紅木就是從一顆不到1cm大小的種子萌芽的。
    種子的結構簡單、型態雷同,在小學教植物單元中,種子總是最不起眼的部分,我從來沒有認真去看待它。沒想到會有一本這麼精彩的「沉睡中的種子」出現在眼前。感謝本校葉映辰老師轉介這本繪本書,讓我有機會先睹為快!
    這本書的文字量少,讓孩子可以很容易地獵取關於種子的各種資料。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進行下列的學習延伸活動。
    一、自導式學習:孩子讀完第一遍之後,用30秒看一下學習單的題目,接著讓孩子細細的讀第二遍。然後再讓孩子從書中翻尋學習單內的答案,這些題目有的是複選題,有的是發散式的問題,孩子們可以相互討論、比對不同的觀點。
    二、化身小偵探:書本封底也有色彩繽紛的果實與種子,而且貼心地印上它們的名稱,但是眼尖的科學老師發現標籤「欖仁樹」的果實/種子圖文不符。請孩子們利用一周的時間、運用各種方法,試著去找出這種果實/種子真正的身分出來。為什麼老師一眼就看得出來?因為我曾親手採集過那種果實/種子。(原作者將wild Indian almond誤植為Indian almond)
    三、種子收藏家:收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活動,可以欣賞不同果實/種子的顏色、外型、質地與構造。教師可以先贈送每個孩子一至數個果實/種子,鼓勵他們在下學期開學之前,每個人收集50種不同的果實/種子。教師可以指導孩子在標籤紙上記錄名稱、採集時間、採集地點、採集者等基本資料。相信經過自己親手蒐集、清洗、晾曬、標籤與收藏,整個過程能讓孩子的心靈與真實的果實/種子緊密聯結。
 
封面書影

封底書影

版權頁書影

楊志文筆於201611262328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20161013芝山岩綠園研習

20161013芝山岩綠園

時間:20161013(星期四)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芝山岩、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名稱:105年度教育部區域環境教育輔導團計畫(北區)—環境教育專業人員認證展延研習。
參加人員:通過環境教育專業人員認證之指定人員、愛婷、志文等60位。

教育部的環境教育人員認證有一個但書就是有效期限祇有盞盞五年,
到期之前還要花500元申請展延,
而且申請展延之前還要完成30小時的環境教育研習,
也就是平均一年要有該單位認證/開辦的6小時的環境教育研習。
這一次的研習委託台北市立大學許民陽老師辦理,
我們就是仰慕許民陽老師的教學風采而刻意報名參加的。



一、從芝山岩看環境變遷及芝山岩環境教育體驗與學習。講座:汪辰寧。
  1.芝山綠園所在地是89年前的情報局彈藥庫,轉交台北市政府管理。市政府再委託台北市野鳥協會管理,設置有野鳥救護中心。
模擬考古探坑

領角鴞

  2.捷運西門站挖出的台北城基石,產自內湖金面山、北投唭哩岸山的石英砂岩。
台北城基石

  3.元極寒蟬。
  4.大寮層巨石:槲蕨。
大寮層巨石的槲蕨

  5.芝山岩事件:日本設置國語傳習所,在大稻埕,沒人讀,因為有錢人將子弟送去私塾讀漢語;後來設在芝山岩,附近農家較多,來就讀可領零用金、畢業後介紹工作。18951231日,芝山岩學堂的6位老師要到台北的總督府參加元旦團拜,到渡口時發現沒船,回程時被抗日義勇軍殺害,頭都砍斷了。火化後骨灰一半送回日本,一半留在芝山岩。日本人將芝山岩神社做為殖民地教育的神聖象徵,並陸續立有多個故教育者紀念碑。
  6.300歲的老樟樹:台北城裡唯一的一棵樟樹神木。以矽膠(速力控)封住傷口防止感染,埋氧氣桶讓根部呼吸。樹上的骨碎補傳說唐朝藥王孫思邈有次在山上跌斷了腿,以此不知名植物敷在腳上,隔日腳痊癒了,故作為藥草。
300歲老樟樹

  7.食樹大王:相思樹被榕樹纏勒而死亡,位置被取代了。
榮耀的故教育者姓名碑

食樹大王

  8.青剛櫟與松鼠。
  9.同歸所:清朝彰泉械鬥時,漳州人被圍困在芝山巖內岌岌可危,當時板橋林家的潘永清教師擔心族人安危請假前往芝山岩,結果尊師重道的林家公子、千金也偷偷跟在後面關心老師,家丁也偷偷跟著保護林家兒女。芝山岩的漳州人看到大隊人馬以為援兵來了,出隘攻擊、裡應外合,才打敗了泉州人。
  10.大葉桉被大葉赤榕纏勒而傾倒。
  11.懷古園內的化石之寶:大寮層富集的海膽化石。
芝山岩貝殼化石之寶
芝山岩合約碑記

  12.憨番扛厝角:門樓上。
憨番扛厝角

  13.石獅:光緒年前母獅閉口。有鈴鐺代表人為馴化。
  14.考古探坑原為軍方車輛保養場,移交給台北市政府,預定作為生態池,想不到卻在工地挖出陶片。民國8992年間,中央研究院劉益昌研究員挖了二十幾個探坑,這一個做為教育推廣使用。
    A.大樹頭:台北盆地沖積層中的松山層頂部,經碳十四定年為6000年前,旁邊的石斧、貝類定年有7000年。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6,000年)
    B.大坌坑文化層:考古命名以所在地最小的行政單位—村、里。地點在八里,粗繩紋陶。台灣最早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6,000-4,500年)
    C.訊塘埔文化層:地點在八里,細繩紋陶。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4,500-3,600年)
    D.芝山岩文化層:地點在芝山岩,文化水平較高,有捕魚用的網墜、骨器、黑陶、農耕(被燒過的稻米)。台灣第一個被發現的史前文化層(距今約3,600-3,000年)
    E.圓山文化層:墓葬,身高約180cm,無法辨別男女。靠近門口的人手上有拿獸骨珠,身旁有殉葬的陶罐,顯示已有來生的觀念。原住民有拔門牙的習慣。新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距今約3,000-2,500年)
    F.植物園文化層:玉器更多、農耕用具更多。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2,500-2,000年)
    G.十三行文化層:鐵器。
    H.原住民文化:凱達格蘭族毛少翁社。
    I.泥土的自然堆積,100年才2.5cm
    J.玻璃窗:以前的人環境可以看到綠水、青山,留下玻璃窗讓骸骨可以熟悉環境。
    K.為何不會崩塌:外面有做水泥箱涵隔離,所以不會滲水,也不會崩塌。
    L.文化層的土壤顏色愈來愈深:當時的人吃肉較多,油浸漬土壤。
 
洞天福地

圓山層考古探坑

史前文化層

百二崁

二、利用自然步道進行環境教育。講座:許民陽。
  1.自然步道可滿足現代都市人中最需要的兩項需求:察覺自然環境的需求、欣賞自然之美的需求。
  2.步道:盡量以最自然的狀態、干擾最少的情狀進入各精華景點,因此也經常稱為「自然步道」、「解說式步道」。
  3.自然步道可傳達各種環境訊息:各種生態環境概念→傳遞→每一位遊客或學生→體會→人與環境不可分離的聯繫與感覺。
  4.自然步道教學的優點:多重戶外感官的教學,用心想、用眼觀看、用耳朵聽、用手觸摸、用鼻子聞、用口品嘗。
  5.環境教育人員要會寫解說稿:分成三、四段,字數不能太多。起:吸引人之處(如果沒來過老忠實溫泉,你就像沒來過黃石國家公園。);承:特色或建造背景(為什麼會有火山?);轉:更深層或更上層的意義;合:感人之處(黃石公園的火山會繼續再噴發嗎?)
  6.自然步道環境教育建議事項:選擇合適步道;易達性;合適鋪面;時間考量;目標考量;季節考量;事先規劃踏查;請學生蒐集背景資料、整理並與同學分享;選擇教學或解說定點;預告教學地點、流程、方法、目的、完成事項、以建構預像;編製學習手冊及學習單;善用教學活動單。
  7.教學技巧:預像與實際相結合(在森林用寶特瓶倒水與漏斗內有葉片對土壤的衝擊差異)、提供材料給學生能夠自行思考與觀察、善用教學活動單(記錄)、可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許民陽在整場演講運用得很純熟)、善用解說牌、媒體、遊客中心導覽等、成果發表(海報、報告、小書)
  8.選擇適當教學法:例如順流學習法,美國的自然教育家約瑟夫・柯內爾所創立的一套學習及體驗情意自然的教育理論。第一階段:喚醒熱忱;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第三階段:直接體驗;第四階段:分享啟示。

三、研習心得。
  芝山岩管理處的汪專員肚子裡有許多料,娓娓道來,讓我們收穫良多。
  但教學不能只有豐富的材料而已,還要有操作的技巧。
  許民陽老師演講的時候神態輕鬆而親切,
  連譴責他人的時候都不見火氣,仍然一副寬和長者的風範,
  知識與生活的結合、熱於與人分享、親切和煦的神情、
  對環境的高關懷與高敏感度、喜歡親近自然的習慣,不忮不求的寬闊襟懷……
  這些都是「自然人」的最佳示範了!

  今天是一段微笑學習的環境教育之旅。


楊志文筆於201611251448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20161123崁腳國小可可冰科學繪本記錄

20161123崁腳國小可可冰科學繪本記錄

時間:20161123(星期三)13301530
地點:新北市萬里鄉崁腳國小
名稱:105學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營造空間美學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
主題:可可冰科學繪本教學
參與人員:文徽老師(主講)、學校老師約14位、學生約10位、楊志文。

教學流程:
  1.可可冰繪本故事介紹。
  2.以故事中保存冰塊的概念,分成三組製作保冰盒。
  3.以故事中製作可可冰的概念,分成三組製作可可冰。
  4.檢測各組保溫效果。(繪本中提到鹽巴加冰可以降溫,但時間一久,鹽巴碰觸到冰塊產生吸熱反應,冰塊反而溶化的更快)
  5.昆蟲大變挑戰飼養黑殼蝦科展指導介紹。
 
介紹可可冰繪本

分組進行保冰盒製作

全神貫注的討論中

學生吃冰

保冰成效檢核

觀察省思:
  1.文徽老師風度翩翩,胸有成竹,教學活動所呈現的概念神出鬼沒,讓人猜不透,學生沉浸在一連串的驚奇當中。今天的課堂中看到了一位能充分引起孩子熱烈參與的科學教師的風采。
  2.精益求精的課程微調:觀課文徽老師的可可冰繪本課程至少也有四次以上了,每一次文徽老師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都會思考「怎樣教節奏更流暢?」、「怎樣教能有更有的效果?」,呈現在實際的課程中,每一次的教學都有著些微不同的風貌,下一次的樣貌又更趨於精緻化。我們可以看到課程中,每一個問題、每一個挑戰、每一個小結都鑲嵌、扣合的十分緊密,整各課程高潮迭起、毫無冷場。這四年來多次的觀課,我發現課程中每個小細節處都經過了精密的安排,讓課程呈現最佳化的成效。例如檢測冰塊融化的程度時,文徽老師會在量桶內先倒入一些紅色色素粉,讓透明的水呈現容易觀測的紅色,各組量筒的保冰成效排成一排,也立刻一目瞭然,凡此種種,都呈現了巧思。
  3.文徽老師善用學生的迷思概念進行教學與釋疑,例如搖可可冰五分鐘,學生使出吃奶的力氣搖個不停,後來文徽老師拿出靜置一旁的對照組,發現不用搖也可以結凍,問學生搖一搖有沒有比較好玩?「有!」;還有保冰裝置並不是材料加的越密越多層保溫效過越好,寬鬆的空隙(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反而是決勝的一個關鍵;再來就是保冰盒加鹽的迷思概念,加了大量的鹽反而冰塊融化的更快,看到結果的巨大反差,學生會更專注聆聽教師的解說。
  4.進行競賽讓學生充滿鬥志,讓學生上台圖解設計的想法,讓學生動手操作,這些策略都讓學生整堂課參與熱絡。
  5.今天下午的這堂繪本融入自然教學課程,是我近年來看到最緊湊、最從容、最精彩的一堂自然課了。也在一次目睹了一位揮灑自如、從容自信的科學老師的風采!文徽老師太棒了!

 楊志文201611240920
崁腳國小留影

昆蟲排遺科展指導介紹

頒發感謝狀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20161110蘭陽十美

20161110蘭陽十美

時間:20161110(星期四)
地點:宜蘭縣冬山河生態綠舟、內城社區、香草菲菲芳香植物館。
名稱:台北市105年度「冬山河生態綠舟」永續環境教育研習。
參加人員:環境教育輔導團、環境教育指定人員與種子教師等80名。

蘭陽平原沃野平疇,讓人心曠神怡。
偕愛婷造訪蘭陽之美。
譬之如下:
蘭陽溪造化之美、冬山河柔媚之美、濕地凼風情之美、冬山火車站之美。
冬山河生態綠舟、環境教育願景美、太陽埤原貌之美、太陽埤步道之美。
草花顧盼獨自美、一隻白鷺上青天。



一、蘭陽溪造化之美。
  蘭陽溪是蘭陽平原的母親之河,
  亙古以來搬運土石埋積沖繩海溝,堆置出水草豐美的三角形的蘭陽平原。
  河床廣闊粗獷,大氣磅礡。
  從橋上望向上游,
  雪山山脈、中央山脈兩山夾峙之處為蘭陽平原的端點——三星。



二、冬山河柔媚之美。
  原本以為冬山河是條灌溉溝渠,看了地圖才知道是一條常流河,
  有五條源流,分別是舊寮溪、新寮溪、十三分坑、安平坑、詔安坑,
  為何後三條溪流不以溪名?因為是間歇河,雨季時才有水流。
  冬山河旁有一座看不見的冬瓜山,被先民挖掘燒磚而挖盡消失了,
  冬山河舊往泛濫嚴重,居民苦不堪言,因此整條溪經過整治,目前已馴服。





三、濕地凼風情之美。
  靠山要適應山、靠水要適應水,
  既然冬山河流域氾濫連連,特別是強悍秋颱與東北季風共伴大水成災,
  木構房屋要學高蹺鴴採個高蹺,
  草澤蒼蒼處留一段曲橋之美,
  濕地風情悠然神往。


腳不夠高的高腳屋


四、冬山火車站之美。
  民居受不了淹水之苦,火車也受不了淹水之苦,
  一是挖個溪底隧道,例如花蓮的馬太鞍溪、支亞干溪;
  二是墊高地基,讓火車從水上通行。
  冬山車站採行後者,墊高處就是園區的希望之丘——希望水淹不到。
  冬山車站線條簡潔圓潤,被譽為「最美的車站」。



五、冬山河生態綠舟。
  20年前規劃要成立冬山河森林公園,20年後設置了生態綠舟推行環境教育。
  大片草坪的水岸很美、
  小小的山丘景觀無敵、
  傳統稻作糾人來體驗、
  整個感覺是縮小版的羅東運動公園。






六、環境教育願景美。
  汪俊良老師介紹環境教育重點工作及環境教育中心運作推動成果。
  1.環境輔導團運作蘭陽博物館、冬山河生態綠舟、武荖坑環教中心。
  2.願景為低碳綠活、韌性宜蘭。
  3.組織分成課程研發(環教中心組)、環教實踐(永續發展組)、議題課程(議題課程組);組織運作(行政輔導組)
  4.發展課程分別為A.海洋教育、鄉土實察;B.戶外教學系統觀、農田與農村意象轉變衝擊(食農教育)、水路課程;C.氣候變遷因應與調適教育(防災)、山野教育、河川與水資源教育。
  5.全世界人類的歷史都從河流談起:在地社區推廣活動、親子共學體驗課程。
  6.生活為本、環教為師、社區為體、教育為用。
  7.環教資源調查:文化歲時記,不同季節、不同的美。
  8.定向越野探索(檢查點、地圖、以問題讓學生回答)、綠舟斯文豪(物種調查記錄)、小河彎彎(獨木舟操作)、綠舟水世界(以遊戲認識水資源)
  9.戶外教學費用:2小時1600元,平均一人負擔50元。




七、太陽埤原貌之美。
  內城社區好廚藝的媽媽們去參加進香團了,我們的風味餐改成肉排便當。
  內城的社區營造不在鐵牛車、也不在香草館,
  它最棒的是一個原貌的太陽埤,
  步道與埤塘保持著距離,讓候鳥悠遊、讓魚蝦無憂,
  自然風貌的價值是無法忖度的。





八、太陽埤步道之美。
  一個好的埤塘還是需要一條自然步道的,
  不管穿越的是人工林區、茶園、農居,
  不管坡度有多陡峭、路面有多濕滑,
  有一個窮極目光的展望、有一片青草茵茵的自然小徑,
  步道之美就能灑入人心。







九、草花顧盼獨自美。
  穗花棋盤腳很美,玉蕊冰心惹人憐。這是水生池的伴生植物。
  頭花四方骨很好笑,圓的頭狀花序開出小白花、方的莖骨卻是稜角分別的一絲不苟。
  蔥蘭是石蒜科植物的一抹雅致小品,
  文殊蘭石蒜科植物中落落大方的閨秀。
  草花自開又自落、孤芳自賞亦無妨。






十、一隻白鷺上青天。
  還是來吟首小詩好了,
  (看不見的)冬瓜山前白鷺飛,往事流水莫再問(一言難盡呀)
  小花傘、黑雨靴,一隻白鷺上青天(乘鶴翱翔,自由自在)。」


  今天是一段悠遊隨性的環境教育之旅。





楊志文筆於2016112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