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羞澀、四月的狂野,多飾物的陽傘、在眼前打開了!你是冬季遙遠的山色,青玉的寒氣在懷裏……』這首由民歌手楊弦創作的「帶你回花蓮」,以詩人楊牧同名新詩改編,歌曲以鈴鼓伴奏,帶著原住民擺動的韻律感,在高中社團時傳唱多時,儘管多年後才造訪花蓮,對我來說,花蓮已經是熟悉的一方夢土了!
我們第四天住在七星潭畔的七星潭渡假飯店。
我們取道瑞港公路,從花東縱谷前往花東海岸北返。這是一條很有戲的景觀道路。
第一場戲:秀姑巒是個女海盜嗎?這個疑問是鄧屬予研究者提出來的。
西元1951年,徐鐵良、陳培源研究者提出秀姑巒溪搶水假說。故事從古奇美溪開始說起,古奇美溪向源侵蝕,於德武一帶搶水(襲奪灣)成功,古奇美溪成為搶水河、古花蓮溪瑞穗以上河段為改向河、瑞穗以下河段為斷頭河、富源溪為反流河、大富一帶為谷中分水的通谷,而秀姑巒溪也因此成為急流處處的過能河。
西元1977年,鄧屬予研究者從水量、橫谷地貌等特徵,認為秀姑巒溪應是先行河。什麼是先行河?地理書籍裡說是「河流原本是順斜河,後來下游岩層出現褶曲,河流切割新隆起的地層形成峽谷,仍保持原來流向。」
西元1992年,張瑞津等研究者以周遭河階的覆瓦排列、曲流規模大、硬岩區殘餘面對比河階等證據,認為先行河可能性較高。
第二場戲:海岸山脈因為被秀姑巒溪橫切,可以推論出火山島的形成故事。
第一期為深海階段,水下500m處是氣泡碎屑深度線,水壓讓岩漿內的揮發分無法形成氣泡,岩漿只能溢流,產生枕狀熔岩或塊狀熔岩。
第二期為淺海階段,海底火山高度超過氣泡碎屑深度線,岩漿揮發分成為氣泡,火山猛烈噴發固體的火山碎屑,以石門火山角礫岩為代表。
第三期為陸上噴發,火山噴發物保留高溫冷卻留下的熔結構造、塑性變形構造,以石梯坪凝灰岩為代表。
第三場戲:奇美斷層是哪二種地層的分界線?站在跨越秀姑巒溪的原山奇美橋上,上游是沉積岩的八里灣層,砂岩、頁岩層層疊疊,層理分明;下游是火成岩的都巒山層,依序是天港山輝綠岩、灣潭安山岩、石門火山角礫岩、石梯坪凝灰岩、港口石灰岩。
五天的小假期過得很快,重新走過舊日的旅程,德武觀景台仍然美不勝收,年輕時的悸動到現在仍然跳躍著;北漂的海底火山的位移,慢慢向西北、慢慢冒出海平面了。且讓今日的腳印覆蓋在舊日的足跡之上,重新去追憶青春歲月的熱度!
帶你回花蓮的旅程,也帶著自己重回往日情懷。
站在原山奇美橋向下游眺望,奇美斷層在此處切穿了海岸山脈,此端是沉積岩的八里灣層,前方是火成岩的都巒山層。
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的長虹橋,橋下有港口石灰岩,有秀姑漱玉美稱。 原山奇美橋下游,可看到奇美火成雜岩。 原山奇美橋上游,可看到八里灣層砂頁岩互層。 原山奇美橋留影。 德武河階有五層階地,南高北低,秀姑巒溪在這裡繞了一個大圈。 早期地理學家推論德武河階處發生了古奇美溪搶水事件,此處為襲奪灣,秀姑巒溪上游為改向河,古奇美溪為搶水河,富源溪為改向河,花蓮溪為斷頭河,大豐大富一帶為通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