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3第一次砂卡礑田野調查
熱情的步道主人 |
☆教學紀錄:
我們是習慣於地球表面休養生息、四處奔波的,
誰能帶領我們跳脫視野的侷限?
我們是服從於國家公園的禁制令與警告標牌的,
誰能指導我們以崇高目標讓禁令妥協?
青山碧淥的園區中,我們僅被允許用雙眼睹見多媒體影片的精采多姿,
誰能迎迓眼、耳、鼻、舌、身、意完整的感官,
從真實踏查去覷破僅只於表相的不滿足?
砂卡礑無所不在的流動紋路,
或是水面上的波光粼粼、或是藍天裡的魚鱗斑雲、
或是山林間甲蟲斑斕的振翅瞬間、或是凝凍於岩層中的流動褶皺,
在在都揭示了滄海桑田、大化不居的時空迷離感。
聚焦砂卡礑,
深埋於地殼深處的變質構造,詮釋著抬升與侵蝕的同時作用,
讓我們可以參與悠悠地史的無言傳說。
感謝山螞蝗的來者不拒、等無差別。
感謝五間屋的世界第一香腸,滴落的肉汁太無辜了!
感謝心太硬的肉包、灘岩包容的石中石,
讓預測與推理都留下想當然耳的餘地。
感謝志彰、志明、心寶,與老夥伴同行,無求的默契讓旅行自在。
感謝志成校長申請、正視、協助與全程的參與,
感謝思根教授、貴三教授觀機逗教雙指導,謙和又理性的辨析、釋疑。
感謝太魯閣毓秀的山川大地,滋養我們的雙眼、雙腳與身心靈!
感謝!
☆時間:107年11月3日星期六10:02-19:57。
☆地點:花蓮縣秀林鄉砂卡礑步道。
☆名稱:2018「太魯閣國家公園森林小學戶外教學模組之開發研究」第一次田野調查。
☆參與人員:李思根老師(主講)、楊貴三老師(主講)、李志成校長、吳志明、許心寶、心寶妹、張志彰、楊志文、小桐等9人。
☆天候狀況:氣象預報花蓮白天溫度23-29度,多雲短暫陣雨。聽說臺北雨勢大,羅東大雨;南澳才放晴。花蓮早晨晴朗無雲,砂卡礑是迷人的好陰天,但是濕度大、有些悶熱。
☆活動流程:
時間
|
地點
|
觀察重點
|
備註
|
1002
|
砂卡礑停車場
|
集合。李老師、李校長、志彰、心寶妹各一車。1007出發。
| |
1012
|
砂卡礑橋下
|
【第一個景點:砂卡礑河口】
諧和河谷、河階、岩類觀察、褶皺與斷層、單斜褶皺
|
1049單斜褶皺。
|
1115
|
雨蝕溝
|
雨蝕溝
|
地質潛勢區。
|
1118
|
路塹
|
【第二個景點:路塹、斷層】大型背斜、小斷層
| |
山崩漥
|
山崩漥
|
地質潛勢區。
| |
1151
|
緩褶皺
|
緩褶皺
| |
1152
|
步道0.65K
|
【第三個景點:剪移褶皺】剪移褶皺、層間褶皺
| |
1230
|
M形褶皺平台
|
【第四個景點:M形褶皺】
M形褶皺、崩移構造、灘岩、岩類觀察、透鏡體
|
1304午餐訖、1318第一次下溪谷、1353崩移構造、1453離開。
|
1459
|
步道1.3K
|
【第五個景點:二度溪谷觀察】側蝕、河道觀察、生態觀察
|
1540離開。
|
1551
|
向上覆瓦
| ||
1557
|
五間屋
|
販賣區。
| |
1622
|
大水管上溯20m
|
調查區範圍至此,折返。
| |
1712
|
砂卡礑橋下
|
等候夥伴會合。
| |
1737
|
砂卡礑停車場
|
天黑了,解散。
| |
1957
|
李老師家
|
賦歸。
|
【圖1 砂卡礑田野調查地圖 衛星影像取材自Google地圖】
砂卡礑橋下:【第一個景點:砂卡礑河口】。重點為剪移褶皺。
1.砂卡礑溪:立霧溪最後一條支流。
2.諧和河谷:主流與支流交會處沒有落差,位於同一高度。慈母橋下的荖西溪、立霧溪則是不諧和河谷。
3.河階:以前河流水位的高度,代表河流間歇性的抬升運動。此處有二階河階,包括了停車場河階、三角灘面附近河階。水漲時會淹沒的地方不叫河階,叫做洪涵原或氾濫平原;二者交界的區域稱為階原。
A.階面:代表河流水位高度,上升停止了。
B.階崖:代表地殼向上一直抬升。
4.岩類觀察:
A.大理岩:灰白色的。
a.以產狀區分:塊狀大理岩(九曲大理岩)、平板狀大理岩。
b.以成份區分:方解石大理岩、碳質大理岩。
B.片麻岩,咖啡色的,礦物為石英、雲母、長石。
C.綠泥片岩。
5.楊老師補充:
A.砂卡礑溪水清,立霧溪水濁,是因為地質不同,前者為大理岩,後者為板岩。
B.河床上大塊的是山崩落石,小塊的是轉石,可見到覆瓦排列。
6.石頭來源:
A.底岩:有根的,本來就在這裡。
B.落石:山崩的,有稜角。
C.轉石:河流帶來的,扁圓形。
7.褶皺與斷層:砂卡礑步道最大的特色就是褶皺,一路上有各型褶皺,包括了緊密褶皺、尖頂摺皺等。褶皺與斷層都屬於地層變位,大褶皺坡降緩,通常為緩褶皺;小褶皺坡降陡,通常為尖褶皺。
褶皺
|
波狀起伏,沒有斷裂
|
柔性變位
|
地底
|
斷層
|
斷裂而變位
|
脆性變位
|
地表
|
A.褶皺:造山運動前就褶曲了,地底下1km上升33度,代表是地下15km形成的,未超過熔點,但若融化為岩漿,就是火成岩了。
B.褶皺條件:溫度高、封閉壓力大、時間久所形成。
C.剪移褶皺:S形,高應力的變質地區,砂卡礑最精彩之處。
8.單斜褶皺:擠壓的方向來自南方。
9.生態觀察:
A.華八角楓:掌葉狀、五出脈、歪基、紅柄。
B.扇葉鐵線蕨:葉軸延伸,長出小苗的無性繁殖,名稱待查。
C.七日暈:紅果,有毒。
D.青山蝸牛。
雨蝕溝:
1.雨溝:下雨有水,不下雨沒水。最容易山崩、土石流的地方,此處看起來像順向坡,屬於地質敏感區。
2.步道地板鋪設的是外來的板岩。
路塹:【第二個景點:路塹、斷層】。緯度:24度9分49秒,經度:121度36分4秒。層態走向為北偏東28度,傾向南。
1.大型背斜:路塹是人工挖出來的。大型的背斜只看到右翼。切割之前是一個背斜的翼,只看到右翼。道路左右二側都一樣,傾角相同;中央部分被切割,做為步道。
2.小斷層:路塹的中央,看到地層不連續的小斷層,上面地層水平,下面地層垂直,有擦痕。
4.生態觀察:拎樹藤的果序。
山崩漥:地質潛勢區。
緩褶皺:平板狀大理岩形成的垂直岩壁,可觀察緩褶皺。
步道0.65K:【第三個景點:剪移褶皺】。緯度:24度9分57秒,經度:121度36分3秒。
1.剪移褶皺:台灣最完整的剪移褶皺剖面,沒有第二個了,可放二隻原子筆,指引應力方向。照相角度為北偏西30度,這也是偃臥褶皺。
2.層間褶皺:對面岩壁上,上面水平,下面水平,只有中間地層有褶皺。接觸面叫做包絡面。褶皺呈90度下轉。
3.緩褶皺:砂卡礑步道前段為急褶皺,0.7K後為緩褶皺。
A.李老師:左翼有垂直的劈理。
B.楊老師:稱為節理即可。劈理是指板岩的節理、片理是指片岩的節理、片麻岩理是指片麻岩岩的節理,大理岩的叫節理就可以了。
4.生態觀察:
A.小毛蕨:頂羽葉長,毛不多。
B.密毛小毛蕨:顏色較輕柔。
C.地耳蕨:較稀有。
D.車前蕨屬的。
E.刀傷草:葉緣有芒刺。
M形褶皺平台:【第四個景點:M形褶皺】。第一次搶水灣。緯度:23.8903217 經度:121.5085852。
1. M形褶皺:屬於緊密褶皺,右側是一處尖頂褶皺。
2.崩移構造:二邊地層無法對比,有滑動。左邊是個褶皺,是地層滑下來所造成,是斷層的一種,叫做崩移。鄧國雄說是滑移,鍾廣吉說是崩滾,說法尚未一致。右側黃黃的、很亂的,是被擠碎了,類似糜嶺岩的石頭。
3.灘岩:楊老師說對岸的灘岩,是因砂礫石被碳酸鈣膠結而形成。花蓮七星潭、墾丁南灣、澎湖吉貝都有,河邊的灘岩楊老師是第一次看到。李老師補充南澳觀音海岸也有壯觀的灘岩。
4.岩類觀察:
A.大理岩。
B.片麻岩:砂卡礑是台灣最容易觀察包裹體的地方,有包石灰岩的。
C.石英雲母片岩。
D.綠泥片岩。
E.變質基性岩:有斑晶。
5.透鏡體:石英脈跑到大理岩內,被擠成一段段的透鏡體,以及連續的串腸構造。另外還有大理岩角礫岩,深部的岩塊被包裹後,有擠壓所形成,有順向構造。
6.生態觀察:
A.圓葉山桔果,旁邊有葉片鏤空的血桐。
B.三葉山香圓:由複葉退化為單葉,稱為返祖現象。有時對生的三出複葉,會出現單葉。
C. 針刺草:白花。大本抱壁蟑螂。
D. 俄氏草:弧狀的宿存花軸。
步道1.3K:【第五個景點:二度溪谷觀察】
1.側蝕:早期河流所鑽蝕、渦蝕後流下的壺穴,之後地下水利用這個洞流出水來,但沒看到明顯地流槽。此處非塊狀大理岩,為平板狀大理岩。
2.河道觀察:國家公園警察看到空拍機前來巡察,不斷有遊客說不可到河床,也有遊客拍照。
A.流褶皺+覆瓦:背面也有漂亮的褶皺。岩質是大理岩夾綠泥片岩。
B.尖頂褶皺。
C.片麻岩風化嗎?志明說是肉包子打狗的肉包子、志文說是心太硬、李老師說中國大陸稱為石中石、楊老師說是灘岩包住石頭,膠結差所以易風化。
D.牛眼構造。
3.生態觀察:
A.八星虎甲蟲:有螨類寄生。
B.水雞油。
C.榿葉懸鉤子:紅色漿果。發現一隻姬蜂。
D.波葉山螞蝗??再確認:有腺毛的節莢果,爬滿了志彰的褲管。
4.向上覆瓦:一個曲流堆積坡,排滿了片麻岩,覆瓦明顯,而且向內側逐漸堆高,志彰說是會爬坡的覆瓦。
五間屋:世界最好的香腸——馬告香腸,香味非常搭配。這不是油,這是鮮美的肉汁,肉汁滴下來,老闆會哭哭。
備註
1.李老師請志明撰寫的生態重點:水棲昆蟲、濕生植物及岩生植物、昆蟲。
2.西寶國小校車最大人數39人,亦為全校學生人數上限。住宿型學校,周三、周五可回家。除了一般課程,也有特色課程如陶藝、戶外教學等。
3.楊老師走到步道終點三間屋,說後段並無特殊景觀。
4.李老師說教案以白楊步道為主題,因為步道較寬適宜戶外教學活動、距離西寶國小較近有交通優勢,預計在西寶國小先進行1小時室內課,再前往白楊步道戶外教學,小計8小時。
5.心寶提供前進宜花東高屏送暖遊活動,補助住宿1000元、交通費1000元,申請便利,機會難得。
6.感謝志彰、心寶細心協助校訂文稿。
野外觀察一景 |
剪移褶皺 |
M形褶皺 |
溪石與溪流 |
灘岩 |
斯文豪氏赤蛙 |
尖頂褶皺 |
變質基性岩 |
細看斑晶 |
緊密褶皺 |
研究者一景 |
緊密褶皺 |
陡直的溪谷 |
剪移褶皺 |
水與石的遭遇 |
心太硬的肉包子 |
近看岩石碎屑 |
美麗又好客的主人家 |
名聞遐邇的流褶皺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