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96年12月26日星期三,13:30—17:00。
☆地點:臺北市陽明山頂湖聚落。
☆講座: 林智謀 老師。
☆參與人員:泉源國小教師群。
☆活動流程:
|
時間
|
地點
|
活動
|
1330
|
泉源國小電腦教室。 | 頂湖聚落簡介。 | |
1430
|
頂湖花卉種植區。 | 參觀花卉區。 | |
1500
|
社區民宅。 | 傳統廚灶、廚具。 | |
1530
|
社區民宅。 | 參觀農村用具。 | |
1600
|
陶藝家民宅。 | 參觀傳統建築。 | |
1640
|
泉源國小電腦教室。 | 踏查總結活動。 |
二、研習紀要
上上週與小宏聊天,他說泉源國小正籌備編寫在地課程,
邀請一位荒野保護協會的講師----林智謀先生帶領,踏查頂湖社區的鄉土資料。
我好奇鄉土資料如何踏查梳爬,遂前來旁聽。
林智謀老師說:
踏查的重點在於從人文聚落的現象去投射人與自然環境的互動關係。
研習內容分為二階段,
一是照片解說,包含自然部分與人文部分;
一是實地訪查,包含花卉種植區、傳統建築巡禮與耆老訪談。
地質地貌
1. 龍鳳谷:觀察斷層構造→金山斷層→噴氣孔地熱→崩塌地形→熱液換質作用。
2. 地熱區植物難以生長,能適應者要不是很古老的植物,就是演化上很年輕的植物。如噴氣孔附近的藍藻、某種嗜食硫磺的菌類。
3. 溫泉:硫磺谷的溫泉是泉源社區的命名由來,需從火山的地質地形開始談。
傳統聚落
1. 漢人的腳步:先民從觀音山畔淡水河口,進入因地震造成陷落的臺北盆地,逐步踏上泉源聚落。
2. 人文的發展從河流開始。
3. 頂湖聚落是古早的河階地,先民利用河階地聚落生息,台地是農耕的場域,有水灌溉的區域稱為「田」,種植水稻、茶葉;無水灌溉的區域稱為「園」,種植柑橘。
4. 戰爭年代的記憶:訪談耆老的方式整理南洋軍伕、躲避空襲的口述歷史。
5. 水源灌溉系統:十八份水圳、十八份挖圳。
建築風格
1. 就地取材:以名為「觀音石」的安山岩做為房屋建材。
2. 石頭屋:牆壁疊石非常厚實,採用人字砌法,此砌法為淡水李家傳來的燕樓派。
4. 順應自然:屋頂傾斜,以利排水,印證此地多雨的氣候。
5. 巧雕手法:工匠手工將長方形紅磚修磨成梭形,做成房屋的透氣孔。
6. 堂號:西河。堂號代表房屋主人的姓氏與故居。
宗教信仰
1. 張君聖公廟:聚落規模不大,不足以蓋媽祖廟,這裡的神是拜王爺。先民渡海時拜媽祖,落地後瘟疫、傳染病多,改拜王爺。法主公是泉州聚落拜的神明。
2. 大慈寺:日本佛教,日蓮宗的廟宇,留有石刻觀音像。
產業更迭
1. 硫磺。
2. 溫泉。
3. 水田:現有的梯田地形可推證往日種植稻米,目前則種植水耕蔬菜,如茭白筍、芋頭等作物。
4. 桶柑。
5. 茶葉。
6. 相思樹:在不易灌溉的區域種植相思樹,農業時代需大量的木炭,相思樹生長快速,八年即可砍伐,製作的木炭又耐燒。
危機與保育
1. 大砲岩被打掉。
2. 農民噴除草劑。
即席釋疑
1. 農田裡的石頭:可能是山上崩落、溪流搬運或火山彈。我們可觀察若石頭稜角多,代表未曾搬動過;若邊緣圓滑,代表經溪流搬運過。而漢人耕種時,會將小的石頭搬走,較大的石頭則挖個洞把它埋起來,但太大的石頭,就放置不動了。依據以上的原則,判斷為火山彈,噴出時呈半凝固狀態,掉落後才成形。
2. 迎風或背風:頂湖地區有二種風,一為季風,也就是東北季風,而西南季風受到林口台地、觀音山的阻擋,影響力不大。一為溪谷的風,因熱輻射對流造成,溪谷地區風大,而山區風小。此區為背風側,可由空照圖的植被狀況得知。
3. 風衝矮林:可為迎風面的證據,在軍艦岩、丹鳳山的區域,正好是大屯山、七星山中間較凹下的地方,東北季風灌進來,此區首當其衝,所以植物相低矮,如高大的野桐高度僅剩 一公尺 。
4. 泰雅族諺語:水流過的地方,水還會再回來。意指將來會再淹水、會再崩塌。從訪問老人家的談話中,可問出這裡的氣候、聚落、生態資料。
花卉區踏查
1. 女貞:不開花的品種,是日本女貞的變種,葉片白邊是葉綠素發育不良所致。做為花材,賣枝葉到內湖花市。附近綠籬種植的品種是小實女貞。
2. 農作:有水的地方是田地,種植稻米→海芋(陽明山地區最早種植)→花卉。其他的地方種植柑橘,又叫做年柑、草山柑,泉源國小家長會白會長小時候曾幫忙裝袋,以外銷東南亞為主。
3. 祖先二、三百年前搬來此地,原本住在竹子湖。十八份、頂湖是二個不同的祭祀圈,可從媽祖繞境的路線看出來。
4. 附近聚落的開發順序:淡水→小坪頂→十八份→頂湖。
民居踏查
1. 黃尾鴝:雄鳥,來自西伯利亞的冬候鳥。鶇科,頭頂灰白色帶,頭部黑色,胸腹部橙黃色,尾黃色。翅膀有一白點是其註冊商標。領域性強,獨自行動。出現在頂湖站牌的庭院圍牆。
2. 82歲老伯訪談:小時候頂湖只有四十多戶,以前十八份人口比較多。此地外來人口少,多是原有住戶繁衍。吳、陳、黃三姓以前最有錢,現存古厝也是這三姓的住家。頂湖為純漢人聚落,無平埔族。做磺的人少,以前我就是從事煮磺(站爐)的工作,光復後在德記洋行冷水坑附近的地點採磺。附近的硫磺谷採磺的人少。這裡的稻作一年二穫,農閒未種植其他作物。
3. 洗衣池、洗衣板:材料為安山岩。
4. 餐櫥:紗網透氣,類似冰箱保存菜餚的功能。
5. 石磨、石臼:材質為安山岩,較為堅固耐用。
6. 買賣的秤:不同重量的物品使用不同大小的秤。
7. 蓑衣:早期的雨衣。利用山棕、蒲葵的棕毛製作,反映此處多雨的天候。
8. 點心籃:農忙時裝點心至田裡,拜拜時牲品亦可放置。
9. 米甕。
10. 傳統房屋內的橫樑採用福杉,在海洋中拖運,泡過海水,具備防蟲防蛀功能。福杉類似台灣的巒大杉。
11. 門板:都用實木製作,例如檜木。
12. 屋內採人字砌:燕樓派。外牆採丁順砌。
13. 橙紅美人蕉:民俗植物,漢人的聚落都會種植,希望嫁出去的女兒會生男生,於婚嫁時送美人蕉給男方家庭。此植物的出現代表著漢人聚落、農業社會、農業時代的背景。以及重男輕女、需大量勞力的年代。
14. 華岡熔岩台地:很堅固、不會崩塌,整塊的岩漿凝固形成。
15. 產業演變:水稻、柑橘、海芋。邊坡種植茶業,自產自銷。
16. 聚落大約200多年前形成,居民以陳、吳、白、黃姓為大宗。
三、隨想手記
騎機車上東昇路泉源國小,僅費時10分鐘,來得早就四處逛逛。校門口的一叢白鶴草正開放小小的白鳥型花朵,上回還一直思索這種外表有點像九層塔的植物到底是什麼?想不到半個月之後她就自己揭曉謎底了。
時間還沒到,沿著馬路對面泉源里活動中心鐵皮屋下行坎仔路,蜿蜿蜒蜒的田間小路,二側是水旱田皆有的鄉野景觀,梯田一畦一畦,順著溪谷地形伸展,田間有茭白筍、芋頭、蕃薯、高麗菜等等,小路左側有二座年代久遠的墳墓,面朝河流。蕃薯田剛採收過,田間也剛翻過土,零散地隨地棄置狹小的地瓜。一路上都看得到紫紅色的又樸素又醒目的喇叭型花朵,從綠色愛心型的葉片藤蔓間冒出來。我喜歡這種花朵,這種旋花科的植物,我們燙青菜的時候咀嚼她的葉片,冬天捧著用她的生殖根與薑片共熬的熱湯驅寒。我們一直對她很熟悉,卻對她可愛的花朵很陌生。我看到許許多多紫紅小花在這條小徑上恣意攀行、綻放,在整片田野的轟脫下,顯得格外自在。如果有一天我帶孩子來此健行,會以蕃薯為主要內容,觀察她的生殖根、匍匐莖、心型葉、合瓣花,講完後,拿出準備好的生鮮地瓜切片與孩子嚐試;而後在小徑終點,再請家長分饗熱呼呼的烤地瓜。在真實的情境中,共同領會這份從土地滋生出來的美味,我想經過誘發,更能將滋味深化在腦海內。
而後時間差不多了,才知道小宏去參加選務講習,今日不在,略覺尷尬。泉源國小熱情待客,以熱咖啡、提拉米蘇招呼。講座很精彩,沒想到這麼個名不見經傳的山間小群落可以推衍出這麼豐富的內容。從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已逐漸遠離自然環境的影響與限制,林智謀講師卻能藉由鄉土踏查,重新鏈結人與環境的關連,用心是可佩的!
而後,針對研習內容提出若干反思。
一、 地熱區植物:有許多陽性植物可以介紹,如山黃麻、血桐、白背芒、芒萁等。
二、 頂湖聚落非河階地:頂湖附近為磺港溪上游溪流,谷深坡陡水量少,以侵蝕作用為主,非河階孕育的條件。頂湖聚落所在應是平緩的熔岩台地地形。
三、 人字砌法北臺灣多見,從人字砌法北臺灣多見,從網路資料得知,東北角的卯澳亦有此砌法,此應唯一普遍可見的牆砌工法。淡水李厝聚落有漂亮的人字砌石頭牆,但是否可以其堂號「燕樓」自成一種砌法派別,堪可商榷。
四、 張君聖公為泉州人奉祀的守護神,為道士成仙之神明,與南臺灣、澎湖盛行的王爺信仰應有所區隔。王爺為瘟神,在北臺灣民俗信仰並非主流。辨識處在於王爺廟有旗竿座、五營旗,處在於王爺廟有旗竿座、五營旗,亦可由門聯文句推敲,應實地檢視之。
五、 大砲岩為突出的鋸齒狀岩塊,據「台北市大自然戶外教室」一書所稱:「近年來,受到重力和地震的影響,砲管崩落,空留大砲之名,以不復見昔日大砲的雄姿了。」(P30)
六、 「溪谷因熱輻射對流形成的風」的說法,頂湖溪谷面積不大,與周遭溫差應不大,令人懷疑是否會造成空氣對流?
七、 花卉種植區綠籬為小實女貞或日本女貞?後者常栽植為綠籬植物,兩者辨識處在於前者葉尖、後者鈍頭,需實地比對才能確知。
八、 以口述歷史蒐集文史資料,作為鄉土教材的經緯,再搭配相關知識充實編輯,是整理教材的良法。
回到家之後,我一直想著:湖田、湖山、泉源三個鄰近學區的大同與小異、過去與未來,如果三個學校一起從事鄉土資源踏查與比對,對先民在草山的活動蹤跡會有更為精彩的收穫。舉例來說:
自然
|
人文(昔/今)
| ||||||||||
地形
|
靠山
|
山系
|
溪流
|
水系
|
溫泉
|
行政區
|
學區
|
水圳
|
產業
|
人口
| |
湖山學區
|
偃塞盆地 | 紗帽山 | 七星山系 | 湖底溪 | 南磺溪水系 | 湖山溫泉 | 湖山里/湖山里 | 湖山國小/湖山國小 | 半嶺水圳 | 水稻→休耕;餐廳昔盛今衰。 | 2078人781戶 |
湖田學區
|
偃塞盆地 | 中正山 | 大屯山系 | 竹子湖溪 | 南磺溪水系 | 竹子湖溫泉 | 湖山里/湖田里 | 湖山國小/湖田國小 | 臨溪步道 | 水稻→海芋;餐廳今盛。 | 1009人380戶 |
泉源學區
|
熔岩台地 | 中正山 | 大屯山系 | 風溪、行義溪 | 磺港溪水系 | 龍鳳谷、硫磺谷溫泉 | 泉源里/泉源里 | 湖山國小/湖田國小 | 十八份水圳 | 水稻→蔬菜花卉;餐廳少。/今 | 2516人782戶 |
而由上表可知,泉源社區的地形、水系、行政區都與其他二地迥異。
筆於北投家居20071227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