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20221021台北市101環教路線實地走踏--豹山、象山、永春陂踏查

  

期待的走讀式工作坊終於到來了,每一次都可以見到第一線教師的巧思慧心,讓教學成為打動人心的一件美事,也能讓環教老師們在實地踏查中讚嘆、增益。一年一度,再度與鐘立老師、家興老師、正泰老師等人彼此交流、砥礪。

但是最期待的人不是我,而是豐壤老師。豐壤老師幫我和愛婷帶來了熱拿鐵,整個上午都是他的濃醇好意。豐壤老師說太期待今天的走讀活動了,昨晚興奮到早上四點才能睡著,我想也就是這樣的赤忱之心最能呼應這趟開心的小旅行。

 

【死去活來的永春陂】

今天分享的是永春高中地理、國文教師團隊,她們從二次元的學科課程裡出發,除了將學校旁邊的濕地公園、盆緣緩丘納入戶外探索方案之外,還能因應疫情停課,設計了四獸三寶線上闖關活動,巧妙的連結起實體與虛擬、戶外與網絡等多元維度。

踏查的起點是永春陂的墓誌銘--永春陂原址石碑。台北市文獻會在民國74年立碑,為逝去的永春陂抒發一句長嘆!永春地理老師娓娓說明早年永春人來此開墾,四獸山擋風、小溪流匯聚成二個小湖,先民泛舟賞玩,吟風對月,好不快活!後因陂塘自然淤積、松山煤礦礦渣堆積、瑠公圳取代灌溉功能、農民圍湖種稻、興建房屋居住,而後設置軍營管制進入,永春陂就在多重因素下填平消失了!

原本臺北市政府選定此地做為社會住宅基地,想不到後期又規劃做為生態濕地公園用地,由大地工程處規畫施作,在國防部無償提供用地之下,節省了2030億土地成本,只花費了4.6億零星拆遷成本,工程部分花費7千萬元。恢復了舊日永春陂濕地景觀、建材儘量就地取材、種植原生植物群落、留下翠鳥土牆、蝙蝠屋等生態友善設計,2020年正式啟用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並搭配生態理念整修四獸山步道、野溪工程,活化與綠化這片襟山帶水的生態樂園。

一座消失在地方誌中的陂塘能夠死而復生,這真的是永續發展的一方豐碑。

 

【抬頭仰望的大世界】

跟著永春高中老師拾級走上永春崗公園,大家紛紛停下腳步,抬頭禮讚五色鳥繽紛開朗的一身彩衣。

練就一雙鋒利鳥目的志賢老師剛好在旁邊,左右逡巡了一下,緩緩說道:前幾天天氣不佳,過境猛禽有可能會在附近森林休息等待;剛好今天放晴了,運氣好的話或許能見到「起鷹」--猛禽群起盤旋而上,繼續南下遷徙的生態景觀。話才說完,藍天白雲之際就出現了雙翅舒展的十來隻猛禽騰空飛旋。我們都笑說這批猛禽一定是志賢老師剛剛才放飛的,怎麼這麼巧,說著說著就飛來了……這是哪一種過境猛禽呢?志賢老師用照片說明,今天看到的猛禽指叉5支,是俗稱「國慶鳥」的灰面鵟鷹。

前半段的步道,每一個轉角、平台、廣場都是面向台北都會的百萬豪景,拔地矗立的台北101大樓、台北南山廣場、台北天空塔更是清晰十分、彷彿觸手可及。學員望向台北101,觀察建築構件,惢疑建築物中的淺黃腰帶有何用意?子超教授慷慨地說:既然大家這麼有興趣,下回一起去101探究探究吧!大家不禁群起鼓掌喝采,期待下回活動的到來!

 

【風化中的一線天步道】

走進四獸山,讓我眼睛一亮的是象山一段的一線天步道,這不僅僅是大寮層(中新世22002000萬年前)厚層砂岩的地質景觀而已,一線天的傾側構造、石乳園的垂直崩崖、六巨石的巨礫岩塊等等,說明的都是同一件事--風化作用;呈現的都是同一物品--落石。

硬梆梆的石頭雖然不說話,我們卻可以藉由簡單的觀察、分類、推理,幫它們還原經歷過的來龍去脈。

一線天的演育過程,推測是因為厚層的砂岩在上,薄層的頁岩在下,而頁岩受外營力侵蝕而內凹,最外側的厚層砂岩因為懸空少了支撐,無支撐砂岩本身的重力讓岩層產生了垂直節理;當節理裂開時,片狀的砂岩岩塊向下滑落,被下方的地層擋住,傾斜的靠向未崩塌的岩層,稱為「傾側構造」。簡單的說就是片狀砂岩滑落,沒掉下去。岩石表面還可以觀察到風化窗小地形。

石乳園的演育過程,推測是片狀砂岩滑落,下方沒有支撐就掉下去了,留下至少二層樓高的崩崖峭壁。砂岩孔隙大,是透水層,氧化作用在岩層內進行、移動、堆積,可以看到崩壁上鏽黃色的氧化鐵。

六巨石則是塊狀風化,這是砂岩風化常見的種類,由六巨岩略呈圓滑的輪廓,可推測這些巨礫不是直接垂直墜落,而是沿著山坡滾落而下,簡單的說這是塊狀風化滾落,本來是五塊巨礫,其中一塊裂成兩半,所以成為「六巨石」。

 

新鮮的峭壁露頭上還有一些有點像蠕動小階的平行深色線條,用手摸摸看,這些線條又細又凸,或許可稱為「褐鐵礦紋理」或是「鐵鏽紋理」,在台北其他郊山還沒有見過。

更特別的是在一線天與石乳園之間的峭壁上,發現了一個同心圓構造,中央還有一塊橢圓形礫石,那些同心圓線條摸起來都是「褐鐵礦紋理」嗎?我不禁想到:這難道是李思根教授之前掛在口中的牛眼構造嗎?劍鞘構造嗎?為什麼沉積岩的大寮層地層會有這個像是同心圓的東西?而且這些一條一條的東西,摸起來又細又硬,猜測是砂岩內地下水沉積之處所累積的鐵鏽紋理,但其他地方大致上都是接近水平的弧線,只有這裡是繞成圓形的。其中一定有著特別的因由!

將這個疑問請教北投社大地質社群的先進們,在各種觀點的討論中,崑瑞學長說「類似的在中和南勢角也有,叫做洋蔥狀石。應該是球狀風化,但有一半被切掉了,只看到半邊,中心的核應是尚未風化到的部份。」接著,士毅學長說「我也覺得是鱗剝風化,中央球狀凸起,是差異侵蝕造成球狀的,成環狀圈形是含鐵質地下水滲入,較周圍抗蝕。個人看法,請指正。」

所以,象山這一個同心圓構造的東西應該叫做「洋蔥石」,中央凸起部分是洋蔥石的「蝕餘核」,造成的原因稱為「鱗剝風化」。

 

【眾中尋他的活生態】

永春亭有一個廁所,這是象山步道上一定要停的停留點;永春亭附近有一尾鱗翅目昆蟲也停了下來。我在這裡觀察:牠有棍棒狀觸角,所以牠是蝴蝶;牠用四隻腳站立,所以牠是蛺蝶;牠的身體黑底白點、飛起來內側有紫色斑塊,停留很久不大怕人,所以牠是紫斑蝶嗎?我失算了!回來比對圖鑑,才知道還有一種喜歡模擬紫斑蝶的琉球紫蛺蝶。

在一處潮濕的岩壁小徑中,最近也在教蕨類植物的佳璇老師詢問一種奇數羽狀複葉的蕨類,孢子囊群線狀平行排列?「這是橢圓線蕨。」再走一小段路,我就發現不對勁了,因為我看到了頂葉片三岔形的真正的橢圓線蕨了。比對網路資料,原來那是「細柄雙蓋蕨」,蹄蓋蕨科,小葉25對,最後一對小葉有短葉柄。

前往松山一坑的路上,路旁有一叢亭亭盛開的香水合歡,堪稱是整座四獸山最嫵媚動人的吸睛嬌點了!進一步的在網路資料上發現,香水合歡是很棒的解說材料呢!1.根部有「根瘤菌」共生;2.莖部不到150cm就分枝,屬於「灌木」;3.葉片是二回羽狀複葉,第一回只有二片羽葉,第二回約有40對小葉,葉片夜間會有倆倆下垂閉合的睡眠運動,稱為「合歡」;葉片受碰觸會有下垂閉合的觸發閉合運動,稱為「含羞」。4.花朵氣味芳香,沒有花瓣,數量眾多的雄蕊上端紫紅、下端雪白,以頭狀花序放射狀綻放。

『禮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道自己的不足處,去增益;發現自己的疏漏處,去補足。這是今天最深刻的收穫了,入寶山,讓自己繼續成長、繼續見學。

 

【旋轉青春的一片羽】

我在小徑中撿到了一片有著葉脈網絡的三岔形翅片,黃褐色膜質,又薄又輕。我記得它,我也看過它。

還記得年輕時候在花蓮師院選修的「本地植物」課程,陳世輝老師每個月都會安排一次戶外觀察活動。有一次是到壽豐溼地觀察水生植物,順道到林田山走走。當時一行人在林田山森榮國小前路過,霎時空中飄來了一朵朵旋轉著的小小果實,我們才知道翅果是可以像直升機一樣優雅的飛舞的。小小的翅果落地後,詢問老師,得知這是「黃杞」。

經過了這麼多年,再見到黃杞,彷彿我的青春並未走遠,我將三岔翅果帶回來送給愛婷。畢業多年,花師已經整併了,當年的學友也早各奔東西了。有形的物質成異壞空、轉眼離去,只有青春,青春小鳥仍在回憶中飛舞。

黃杞屬於胡桃科植物,全株有毒。明明它的型態看起來是翅果,但為什麼所有的資料都說它的果實形態是堅果?這疑情,我還想要回到當年,再請教一次陳世輝老師呢!

 

參考資料:楊貴三、葉志杰(2016)。象山步道的自然地景。科學發展,527期。


在永春崗公園合照(豐壤拍攝)

在永春崗公園合照(豐壤拍攝)

一線天步道有特殊的地質構造(豐壤拍攝)

岩壁上出現了同心圓狀的構造(豐壤拍攝)

這是牛眼構造嗎?劍鞘構造嗎?與社大地質課學長們討論,大多數的意見認為是洋蔥狀風化。(豐壤拍攝)

介紹岩壁上的栗蕨生態特色(豐壤拍攝)

在象山觀景台與志同道合師長合照(豐壤拍攝)

小徑中的香水合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豐壤拍攝)香水合歡真的很特別,網路上的資料說除了氣味芬芳之外,無花瓣,雄蕊上紅下白,二回羽狀複葉,第一回僅有一對複葉,像含羞草一樣碰觸小葉後產生觸發閉合運動。

在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欣賞水龍骨科蕨類植物中的海岸擬茀蕨外型特色。(豐壤拍攝)

豹山象山永春陂踏查地圖(底圖取材自四獸山步道地圖)

眺望五色鳥

永春崗平台一景

志賢老師拍到了灰面鵟鷹的英姿。

台北市著名地標

這是一趟開心的踏查旅程

四獸山迎風面因為外營力的侵蝕作用,產生了風化窗的小地形。

一線天是步道上體驗性高的景點

石乳園是一處至少二層樓高的裸岩峭壁。

六巨石也是著名的網美景點,岩石上的凹壁可能顯示了古台北湖湖面高度證據。

與受人尊敬的老師合影。

停在老師帽子上不肯離去的蛺蝶,回家翻查圖鑑,得知是琉球紫蛺蝶。

與傳說中一定要認識的董老師合影。

四獸山步道中竹林夾道、走起來一路都是清新清爽。

在豹山峰眺望台北都會。

松山一坑屬於濱海相的石底層地層,是台灣主要的產煤地層。

地藏菩薩與善聽座騎。善聽的耳朵一隻豎起、一隻下垂,頭頂還有獨角。

觀察豹山溪的水土保持護坡型態。

試玩永春高中老師研發的四獸三寶闖關線上遊戲課程。

永春師長導覽永春陂過往歷史。

水龍骨科的海岸擬茀蕨。

蕨類植物生命史圖

環教中心志賢老師感謝及期許。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20221020走動式101環教路線工作坊

  

我們又得獎了!我們又來環教中心充電環境教育了!今天的講座是張子超教授,指導的主軸是戶外教育與環境教育的聯集、環境教育與核心素養的交集、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的差集,還有地方創生與環境教育的補集。

 

戶外教育的目標是什麼?1.讓學習走入真實的世界、2.體驗生命的感動、3.延伸學校課程的認識與想像、4.發現學習的樂趣、5.提升孩子品德素養、6.提升孩子多元智能素養、7.提升孩子身心健康素養、8.提升孩子合群互助素養、9.提升孩子環境美學素養。答案是以上皆是。從理論上來說,戶外教育是打破沉悶課室的一劑大補帖。

 

精簡版的戶外教育特色是什麼?討論的是1.真實世界的學習情境、2.發覺山海大地的自然奧秘、3.體驗文化創意的生活美感。它是一種「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策略與序列包括了:走讀、操作、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等歷程,「讓學習更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經驗」。

我想這也可以做為檢核項目,你的學習活動有連結真實情境嗎?你的學習活動有探索自然奧秘嗎?你的學習活動有深入文化議題嗎?

你有設計出走讀的活動、操作的活動、觀察的活動、探索的活動、互動的活動、反思的活動嗎?疏忽了那一部分的類型嗎?

我對「走讀」的涵義產生興趣了,舉手請教子超老師「請問走讀與觀察有甚麼不同呢?」教授回應說「走讀的概念來自於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走讀是一個流程,今天在戶外的學習歷程就是一種閱讀,走出去也是在讀書。」

在網路上搜尋,有人說走讀是「邊走邊讀的意思」。有人說走讀「不是靜態的用眼睛閱讀書本、獲取知識;而是實際上用雙腳走到某個地方去親身體驗」。也有人歸納了三層定義,分別是「以走代讀、以走進讀、邊走邊讀」云云。

 

未來的戶外教育趨勢談甚麼?有四點,一是學校社會責任,鼓勵學校教育帶動社區發展;一是永續發展與永續發展目標;一是108課綱的核心素養;一是地方創生與地方感教育,讓學校和地方創生做連結,讓學校課程能與地方的事情做連結。

 

張子超教授在大學有一門環境倫理通識課,第一個作業是講一講自己的自然經驗。第一位許同學一張簡報內一張美圖加上一句詩化文字,諸如「一步步、山嵐消散;一步步、生命盛開」、「一生看過這樣的壯闊,才知道坦然面對天地時,內心會多麼澎湃感動!」第二位美術系的同學,題目是「故事、生活、情緒、美感」,認為「自然是一種藝術,也是故事的起點、情緒的燃點、美感的終點,也是生命的態度。」並從自然互動之中,獲得了力量、弘毅、釋然與安然。愛婷說用美質的感受、圖像來呈現與自然的對話這種方式很棒,小學的自然課也可以如法炮製。

 

北投國小教學團隊分享「登大屯、唱校歌」特優方案。在歡度北投國小120周年校慶之際,闖關卡有歷屆北投國小校徽,我看到了童年時光同樣是有溫泉氤氳的圖像的。三位教師帶著中年級二個班級學生攀登大屯主峰,從鍛鍊體力開始;融入敬山愛山的情懷,右手放在左胸,聆聽一篇感恩山靈的篇章;以無痕山林的行動入山,堅持就能達到終點,完成挑戰之餘,油然升起的成就感讓大屯山精魄走入心中,這種纏繫牽連是深度的印記的!

 

午飯之後,正泰老師、志賢老師帶領著走讀馬明潭來龍去脈。正泰老師以五感體驗的方式、輕鬆互動的交流,娓娓道出再度回憶革命實踐研究院當時的上校意興風發,從蔣委員長手中接過結訓證書的那一瞬間,就在現在眼前的這個司令台上,流年似水,再回頭已是含貽帶孫的垂垂長者了!眾多的白千層與前仆後繼的纏勒演替;舊永建國小遷校時,也一起遷徙而來誌念的老樟樹;生態與生命不斷測試與越界,P3生態池原已鋪設防水層了,不料好動的宮崎氏澤蟹總愛挖洞放水;目前泥濘的溼地水凼現在鋪上了花崗岩板,正泰老師說已經鋪成環湖步道了,還現場露了一手灑網得魚的技術,撈出了罕見的四點金--史尼氏小原生魚種現身見客,讓我們大感驚奇!正泰老師舉重若輕、游刃有餘的生態導覽讓人印象深刻。志賢老師接著在水生魚缸前介紹小、河蚌緊密共生的生命史,以及魚缸環境無法取代野生溪流的侷限性。

 

下午的課程,子超老師介紹「走動式工作坊」概念,期許偏鄉卓越方案能進一步分享推廣,在二天一夜情境中,將學生體驗學習的過程再度複製,讓學員深入體驗創新方案。學員與學生進入同樣的學習歷程、同樣的操作活動,不是坐著聽講,而是參與到整個課程。呈現原汁原味的教學方案,更能體現課程的魅力與生命力!而我們這二天的環教工作坊不正是朝著這樣的節奏在進行的嗎?第一天環教理論渲染,第二天實際從象山走到豹山,永春高中教學團隊帶著我們賞景眺望探礦坑,野溪護岸防潛勢;接著再試玩四獸三寶闖關實境遊戲,感受疫情封閉中地理老師聯手揮灑的突圍創意。

 

還有一點時間,再邀請願意分享的老師分享課程?「其實我早就想聽聽怒海控塑這一件特優方案的內容了!」這四兩撥千金的誠懇感讓我們笑成一片!于菲老師從無塑到減塑的努力讓人動容。鐘立老師節能減碳方程式也讓我們大表讚嘆,碳足跡算法是我們都關注的一個焦點。

 

子超老師最末談論的主題是全球素養。期許我們的教育能從知識系統的傳授提升到社會價值系統的形塑,為了人類整體福祉、永續發展而行動,不斷前進!

 

戶外教育的趨勢方向是什麼?

大學生從自然經驗中體悟到的共生平衡感。

自然是什麼?自然是美好、美感、美質與身心安頓。

北投國小特優團隊有高人指點,堅持就能到達終點,歷經艱難終於到齊了。

歷屆的校徽有古老回憶的熟悉感,能穿透悠悠時光,淘選出永誌心中的真價值。

我喜歡綠化的防落樁,孤自而挺拔的白鶴芋佛焰苞。守護著無可取代的真正重要的價值。

毬蘭的紅心白星,標準的繖形花序。

永建國小的頒獎台,隱隱一段滄桑感。孤臣孽子的司令台,革命實踐的望春風。

香楠五感體驗試一試。

前往蕭蕭班馬鳴的馬明潭生態秘境。

這一天環教工作坊的驚奇亮點是直接觀察活生生的四點金:史尼氏小䰾。

循環式水棲環境的巧思與限制。

節能減碳方程式課程分享,巧思的秘密藏在架構圖中。

工作坊第一天課程以全球素養期許總結。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20221009自然步道之旅--雙溪舊河道見學

  

金秋十月、紅豔似火

離開五分港溪的時候,立賢路上欒樹蒴果如火焰般點燃了天空,此情此景,有一位被稱為許大哥的夥伴不由得吟唱著一首閩語詩歌,吟哦出欒樹充滿人文底蘊的四季風情。(感謝秀貞班長告知台灣欒樹新詩出自小說作家林貴龍先生手筆。)

許大哥說自然步道協會有一位阿福講師,他的風格是拜訪每一條步道時,都會先吟唱一首詩歌,以當季的自然物為主題,風雅地以詩人之眼去覷看四季流轉之際,大千萬象的婉轉姿態。

是呀!詩歌無所不能,詩歌是語言的花朵,一朵花是可以詩情畫意的、一棵樹是可以春夏秋冬的、一條河流是可以搖搖擺擺的。

即時即景,秋天的詩歌正是欒樹。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今天步道行程的轉折處是郭子儀廟,入廟看對聯,「汾秀功高忠冠日月復唐土,陽明德厚武轉乾坤護漢民。」唐朝的郭子儀被視為中興名臣,扭轉了安史之亂的變局,多次擊敗了強大吐蕃的入侵,「忠冠日月」、「武轉乾坤」,創下睥睨天下的絕世功勳。

功成名就之餘,唐代宗特地倡議兩家結為兒女親家,下嫁公主與郭子儀兒子。但是自古以來,公主豈是容易款待的人物。傳說郭子儀八十壽誕當天,公主不願當眾行禮,駙馬爺在他人嘲諷中不禁變臉譏誚,「別以為妳老爸是皇帝就了不起了!還不是因為我老爸不想當皇帝,你們家才能有今天!」說罷,公主氣的轉頭回娘家訴苦。

沒想到唐代宗竟然回覆說郭子儀的功勞滔天,這麼說也沒說錯。隔天,郭子儀聽說此事,又急又氣,先將郭曖關押起來,親自上朝負荊請罪(剛好是今天解說的黃荊的荊條),沒想到皇帝不但不介意,還向郭子儀開解了「不癡不聾,不做家翁」這句金玉良言,意思是年輕人的小打小鬧,我們不妨裝聾作啞,別理會就好!

是呀!時代是年輕人的,有年歲的人要有歲月帶來的度量,讓年輕人自己作主呀!

 

斷頭河的幸運與不幸

臺北盆地舊日是淹水之地。洪水漫漫的時候,頂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一帶的居民最是點滴心頭,淹水是定期與不定期的老天爺的考驗。

當年為了整治水患,基隆河截彎取直了!關渡隘口炸寬了!貴子坑溪、水磨坑溪湊合拉直了!雙溪河道也在相同的治水思維中被截彎取直、改道斷頭了!沒有上游豐富水源的挹注,目前的雙溪舊河道不溫不火、無風無波,成為地理學上所歸類的「無能河」,現今又以「五分港溪」稱呼,這是雙溪舊河道的不幸。

遺忘在關渡平原一隅的洲美地區,年荒日久,這條野溪或許成了台北唯一一條逃過溪流整治命運的小溪。早期的溪流都被鋼筋水泥改頭換面,成了河床、河畔光滑平整的「三面光」;近期的溪流考量生態景觀、營造孔隙,先以重型機具切削,再以怪手疊架巨石,美其名為「生態工法」。真正能脂粉不施、留下野溪本色的真是鳳毛麟爪。這樣看來,這可說是雙溪舊河道的幸運了!

只是,漫步在枝枒交錯、綠意伸展的水上棧道雖然享受,但也不禁懷疑:為什麼水色這麼烏黑髒汙?『俟河之清』是難以期待的期待嗎?

 

 

見學筆記

一、石牌路一段石牌捷運站集合、啟程。

1.      漢番界碑。

2.      台北市最難翻牆翹課的學校石牌國中前身為國家安全局,在1950年時作為革命實踐研究院的石牌軍官訓練團,挑選年輕有潛力的軍官由日籍軍事顧問授課培訓;之後並曾做為台北市團管區司令部。由於長期提供軍事單位、情報機構使用,戒備森嚴,因此大門氣派、圍牆高聳。

3.      中華陶藝公司大門遺址見證北投陶藝之都舊日風華,現為華南銀行石牌分行使用。

二、漢諾威一段:由承德路七段143巷進入,飽覽關渡平原田園風光。

1.      魚木木質輕軟,彫成小魚形狀以便海釣烏賊。

2.      苦楝:跡近於環狀剝皮的苦楝。

3.      漢諾威馬場:以德國賽馬常勝軍--漢諾威馬命名。騎馬之前摸摸牠、餵餵牠、培養感情、建立好關係;騎馬時要果決、指令清楚,若你害怕,馬匹會感覺到,會想辦法甩掉你。馬匹容易受驚嚇,在馬場解說時關掉麥克風。騎馬的技巧稱為打浪,配合馬匹行進的起伏,屁股抬高。

4.      血桐:敗家樹。勤奮的客家人會清除雜草,若家道中落、沒人清理,才會長出血桐,故名。

5.      地瓜:明朝萬曆年間,福建人陳振龍到呂宋島經商,不顧西班牙人禁令,夾帶地瓜藤回到中國,叫做「金薯」,旱災時活人無數,被稱為「地瓜之父」。因為由番邦引入,故稱「番薯」;現在尊重原住民,稱為「甘藷」。

6.      黃荊:非常有用的植物,製作精油、防蚊液。枝條有韌性,拿來做處罰人的教鞭,「負荊請罪」;早期可做門板,「荊扉」;優良木炭,「楓港炭」;做為髮簪,「荊釵」。

7.      秋葵:農人辛苦,太陽還沒出來時,天還沒亮就要採收秋葵,不然絨毛變硬會刺傷手。

8.      陰香:假肉桂,魚目混珠土肉桂,沒有肉桂的香味、甜味,味道辛辣。長得快,排擠原生植物。

9.      黑板樹:長得又快又高,現在明令禁止不再種植,有政治樹之稱,4年任期一到,成為高大喬木,政績顯著,所以政治人物喜歡栽種。

三、五分港溪一段1017抵達祭拜郭子儀的汾陽忠武王聖宮。

1.      汾陽忠武王聖宮汾秀功高忠冠日月復唐土,陽明德厚武轉乾坤護漢民。

2.      舊雙溪河:雙溪源流自擎天崗,在士林附近被截斷,提前匯流入基隆河,現名為五分子溪。溪水黑濁,汙染程度相當高。

3.      頂八仙早期為沼澤區,住戶有八戶,淹水時會划船進出,戲稱「八仙過海」。

4.      稻米:原住民種小米,鄭成功來種在來米,日本人磯永吉培育出蓬萊米。

5.      翠鳥:嘰嘰嘰地邊飛邊叫,寶藍色羽翼一閃而過。

6.      穗花棋盤腳:百年老樹,台北盆地第一棵。

7.      肥豬豆,攀緣水黃皮,水黃皮春秋兩季開花,3月、10月落英繽紛,最美,形成一片花毯;果實可以彩繪成小鳥,鑽洞作為吊飾。樹上的蟻窩是陸軍,包住樹枝;若是蜂窩則是空軍,垂吊懸掛。

四、北投焚化爐一段1056,洲美運動公園。

1.      北投焚化爐,116m高,以前北投、士林居民參觀免費,現在通通不用錢。做電梯到16樓觀景台,20樓是旋轉餐廳。

2.      觀景台1121,景觀無敵。由立賢路步行至石牌捷運站。

 

時間2022109(星期六)09001130

地點:雙溪舊河道(五分溪港步道)

主題2022年台北市近郊親山步道免費導覽/10/09(日台北小亞馬遜--舊雙溪河步道)

參與人數:講師王乃英、王亞婷老師;志工5人;參與民眾43人,小計50人。

 

在五分港溪步道合影。

在店裡齩著胖子烤肉排蛋吐司,詢問的電話響了,原來志工要提早卅分鐘抵達集合點。

溫文儒雅、談笑風生的導覽老師。舉凡文史掌故、植被生態、四野風光皆能如數家珍、娓娓細訴。

祭拜郭子儀的廟宇

穿越在鄉間小徑中,摩托車川流不息。

黃荊是充滿傳奇與先民應用的鄉土植物。

馬糞山。

糞金龜還沒發現的新樂園。

在漢諾威馬場的道路盡頭左轉。

快被環剝的苦命喬木。

石牌捷運站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

深秋紅焰的步道一景。

早上遇到的紅花野牽牛花管是收縮的,中午在焚化爐前的姬牽牛是盛放的合辦花。

綠蔭青青的五分港溪。

承德路七段劃分了水泥叢林都會與關渡平原田園,我們先拜訪了漢諾威馬場,右轉至汾陽忠武聖王宮,再右轉舊雙溪河道,抵達北投焚化爐。

觀音靜臥,淡水輕流,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於社子島尖端的島頭公園,右前方是白鷺鷥造型的社子大橋。

焚燒量最大的焚化爐與火焰之舞藝術雕塑。

洲美運動公園一景。

難得發現海濱植物--肥豬豆。

五分港溪水上步道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