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20170710—0713合流露營區—砂卡礑步道。No25-2

201707100713合流露營區—砂卡礑步道

小桐昨天講了一個「早上八點」的小故事。有一個病人去看診,「醫生,我有點毛病。」醫生問他:你有小便嗎?「有,每天早上六點有尿尿。」醫生問他:那你有大便嗎?「有呀!每天早上七點有大便。」醫生再問:那你有什麼毛病?「問題是我每天早上八點才起床!」

有一天我們都會衰老到逐漸喪失身體機能,再簡單的一件事都將變得非常不容易。已故的樞機主教和煦而慈悲、令人敬重,晚年也為尿失禁被看護斥責而心生愧疚。我們不要等到「早上八點」才懂得欣賞生命的美妙,要在之前就開始動身去體驗山高水綠、綠樹紫花的美好天地。

太魯閣是寶島的世外桃源,砂卡礑的迷人之處在於時間的陳釀。
20年前,我們來砂卡礑是為了戲水消暑,
10年前,我們來砂卡礑是因為地質考察的摺皺之美與構造之奇,
3年之前,我們來砂卡礑是首次家庭的遠程旅行,
今年的再度造訪,是為了兜攏這些年來砂卡礑為我們所印證的這些與那些的時光遷異的風味。
時間,讓所有的景物醞釀出意味與意象。
 
砂卡礑步道是一條發電產業道路。

步道沿著砂卡礑溪闢建。

太魯閣國家公園內名氣最盛、人氣最高的景點,
不外乎燕子口、九曲洞、白楊瀑布,
但九曲洞因落石完全封閉,白楊步道僅部分路段開放,
遊人要到哪裡領略峽谷清越的風光與景觀呢?
綠水合流步道與砂卡礑步道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砂卡礑是一個部落、一條溪流、一條發電道路、也是一條流褶皺景觀步道,
砂卡礑有4個名字,分別是神秘谷、大同、砂卡礑、臼齒,
這一條步道,以前叫做神秘谷步道,河床上有刷洗的發亮的三色巨石,湛藍澄明的碧綠淺潭,淙淙低吟的溪水讓我們總愛涉渡立霧溪河道去親近它,在水石間戲水、納涼。
這一條步道,現在叫做砂卡礑步道,以原住民的砂卡礑社為名,砂卡礑社舊日稱為大同部落,目前只有務農的社眾偶而夜宿,砂卡礑這個名字在族語的意思是臼齒,代表建社時偶然地挖到了一顆臼齒,因此誌念。

1940年,日本人在太魯閣口興建立霧溪水力發電廠,溪畔建了攔河壩,用水管引水到立霧溪發電廠發電,砂卡礑步道上游橫跨溪谷的黑色大水管就是輸水管;然後又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道攔水壩,做為發電機的冷卻水來源,這條步道就是為了水力發電而開鑿的小徑。

由於這裡是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洋板塊的終端擠壓處,
使得造山運動格外的劇烈,岩石變質、再結晶、韌性剪切等作用格外強烈,
尤其是柔性擠壓的變化特別的引人注目,
加上大理岩地層溶解的碳酸鈣溶於水之後,水色格外澄藍,
巨岩線條之美、澄碧溪流的組合讓砂卡礑的水石分外的秀麗脫俗。

一、地質構造
  砂卡礑溪主要流經的地質區為大理岩地層、片麻岩地層與零星的基性火成岩露頭。溪流中的轉石用顏色來區分,用目視的方式初步可以分為灰白色的「大理岩」、黃褐色的「花岡片麻岩」、藍綠色的「變質基性岩」,來源分別是生物遺骸、酸性岩漿與基性岩漿。
  當地層深度超過10km時,地溫梯度將升高超過攝氏330度,此時岩石內的礦物將呈現半液體狀的具韌性的狀態,再受到板塊力量的擠壓時,不會斷裂,而是像擠牙膏般的彎曲、扭動的流動線條。砂卡礑步道是觀賞岩石褶皺構造的好地點。
 
放射狀裂理,岩石在撞擊點由中心輻射出裂紋。

差異侵蝕,可觀察突出的石英岩與凹入的大理岩由於抗風化的程度不同,形成凹凸有緻的外觀。

剪力造成的Z字型急褶皺。

擠牙溝式的流褶皺。

砂卡礑溪的三色石。

綠色的石灰華。

大理岩的流褶皺。

褶皺之美。

流摺皺與流動的溪水。

標準的複式褶皺。

M字形褶皺。

花岡片麻岩。

大理岩。

褶皺的水石。

褶皺的水石。

紋路複雜的褶皺。

石英岩與大理岩互層。


二、地形景觀
  沿著小小的砂卡礑溪,從上游的幼年期V型河谷,到河道開闊的U型河谷;看河流流向與地層走向平行的縱谷,也看看河流流向與地層走向垂直的橫谷。還有古河床所遺留下來的礫石層、現今河道上支流入主流的懸谷瀑布。這條步道是用來看河流侵蝕與堆積地形的好地點。
 
完美的V型谷。

開闊的U型河谷。

河岸階崖的礫石層。

幼年期河谷,角礫密布。

支流入主流懸谷瀑布。




砂卡礑溪與立霧溪交滙口。

三、生態資源
  天氣很熱,我們只看到了一隻黃色的粉蝶。
  沿路上觀察到觀音座蓮、東方狗脊蕨,
  還有一種從岩壁上垂下來的紫色小花,造型像耳挖,下唇白色,
  唇型花反轉上挺,查了一下網路,名稱為「田代氏黃芩」,
  唇型花科,特有種,花型嬌美,目前開發為觀賞植物。
 
黃色粉蝶。

觀音座蓮。有明顯的木質托葉。

田代氏黃芩。

東方狗脊蕨。

紅色嫩芽。

四、人文產業
  步道是為了水力發電而闢建,屬於產業道路的一種;
  路旁有原住民種植的山蘇園,
  五間屋(斯維奇,意指葉片大的榕樹類植物)有販賣玫瑰石、香腸的攤販,
  以及步道上游的輸水大水管。
 
山蘇園。

步道上的黑色大水管。

步道終點告示牌。

五、自然步道鋪面
有一次聽環境教育認證展延的研習,許民陽老師講的是自然步道的鋪面,
我才發覺步道的鋪面也是很有意思的觀察點。
砂卡礑步道前段是直接在大理岩山壁鎚鑿出來的小徑,
部分路段是碎石子鋪面,也有水泥鋪面,還可見到石籠、護岸的保護措施,
最美的還是陽光灑落的林徑,一條山徑,最後是原路折返。
 
觀景平台。

石龍與護岸。

自然步道。

自然步道。

水泥路徑。

自然步道。

陽光灑落的林徑。

  五、旅途偶得
小孩子不愛步道,他們只想早點回去;
勉強他們前來心情難免不懌,於是她們在1.5km(斯維奇)休息,
我獨自快步走到4.1km的步道折返點。
體驗步道的過程是此行的重點,我發覺快步一直前行其實不會累,
眼睛是開朗的,心靈是開放的,
因為我記得很多次來砂卡礑,步道都只開放到1.5km處,
從之後路徑大量的護坡可以得證這段山徑是脆弱的,
此行有機會可以走到終點是要好好把握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