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4內雙溪自然中心參訪
時間:2017年7月4日,上午8:50—14:25。
地點:內雙溪自然中心、大豐花園餐廳。
主題:2017年文化國小文康活動。
人數:台北市文化國小員工、眷屬小計79人,分乘2輛遊覽車。
活動流程:
時間
|
地點
|
活動
|
備註
|
0850
|
文化國小
|
|
集合
|
0930
|
內雙溪自然中心
|
參訪內雙溪自然中心、藥用植物園。
|
分5組進行導覽
|
1200
|
大豐花園餐廳
|
野溪戲水
|
午餐席開8桌
|
1400
|
碧溪步道
|
|
自由前往
|
觀察記錄:
內雙溪自然中心位於五指山山脈的森林之中,
星期一至星期五只接受預約導覽,周末開放民眾參觀。
管理單位是台北市政府大地工程處,園區進行的環教活動委外辦理。
一、園區設施
園區翻修沒多久,設備還很新穎,活動的場地寬敞,
是一處很棒的戶外團體活動的場域。
有水塘、水生植物盆栽;有濃蔭,寬闊的草坪;
藥用植物園,各種與生活相關的植物;植物名稱牌完整,非常便利。
大草坪是大地活動的首選,讓孩子們跳、讓孩子們叫,讓孩子們享受清風日光的無限風光。 |
柱狀玄武岩石凳、松木樹皮鋪地,環繞著灌木如織、輕輕如茵的草毯。這真是一片自然而奢華的戶外園地呀! |
內雙溪自然中心投入了大量的經費整建、不間斷的龐大的維持人力,鄰近還有三條特色自然步道,值得一訪再訪。 |
藥草植物園規劃完善,如果挑選一個涼風習習的清晨、蚊蟲絕跡的時節,將是一段賞心悅目的休閒場景。 |
解說牌簡而不繁、圖文對照,鼓勵遊客以感官比較周遭植物的不同與認知。 |
二、植物剪影
這個時節有繽紛的百子蓮盛開,藍色的管狀花引人注目。
植物種類眾多,步道與廣場十分便利植物觀察,
有藥用植物的主題,也有眾多原生植物的種類。
是一處規劃完善的教學觀察場域。
楊梅,楊梅科植物,是一種古老的物種,果實酸不溜丟,內有一枚堅硬核果。 |
澳洲茶樹,桃金孃科植物,葉片有濃馥的精油氣味,可與大葉桉、白千層等園藝植物等量齊觀。 |
臭娘子,馬鞭草科海濱植物,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小白花數量多。 |
百子蓮,石蒜科園藝植物。淺藍色的紋路看起來相當高雅,花團錦簇、搖曳生姿。 |
野牡丹藤,野牡丹科原生植物。葉輪生,肉質,二重三出脈,紫紅色的圓錐果序十分耀眼。 |
杯狀蓋骨碎補,附生性蕨類植物。骨碎補科。 |
大花黃槐,豆科園藝植物。 |
桃葉斑鳩菊,藥用植物。 |
三、動物偶見
鳳蝶翩翩飛舞,用網子捕獲一隻,羚溱老師辨認是黑鳳蝶;
樹叢間有許多的小昆蟲,例如蠟蟬、椿象、蚱蜢、草蟬等等,
最吸睛的是數量眾多的獨角仙,或是吸食樹汁、或是正在交尾,
如果天候不那麼炎熱,細細查訪,應該有更多的收穫。
獨角仙受不了白雞油甜美的樹液,在樹皮留下許多長條形的咬痕。 |
交尾中的獨角仙伉儷,各自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
鳳蝶鳥糞狀的幼蟲。 |
黃斑椿象若蟲。 |
小男孩捉住的綠瓢蠟蟬,蠟蟬科,很會跳的同翅目小昆蟲。 |
鳳蝶的近距離觀察,牠的鱗片有許多不同色澤。 |
粗腿巨緣椿象。 |
短腹幽蟌雄蟲,徒手可以捕捉。 |
蜉蝣的蛻皮。勖凱老師辨識。 |
省思反饋:
一、太陽太大
七月放暑假是應該的,夏至過後日照時間最長、光照角度最大,
這麼熱的天氣讓戶外活動膽戰心驚,深怕一不小心就曬傷脫皮了。
近年來全球暖化更趨明顯,到了晚上,盆地的氣溫仍然降不下來,
白晝的炎熱更是讓人難耐,躲避太陽、尋覓遮蔭成了戶外活動的首要考量。
展望良好的大樹平台。 |
大家都在躲避曝曬的大太陽。 |
聽說觀音棕竹可以吸納尿液的臭味。 |
蚊子很多的藥草植物園區。 |
二、蚊子太多
導覽老師70多歲了,老當益壯,比年輕朋友更有活力。
她說以前這裡的蚊子沒有這麼多,近二年數量增加了,
而且還有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小黑蚊呢!
大家都被咬得很慘,防蚊措施與防蚊液成了到訪的必需品了。
三、孩子的心
導覽活動時,不要求孩子,發現孩子們是不愛聆聽導覽解說的,
他們三三兩兩聊著自己次文化的議題,有桌椅時愛的是坐下來玩撲克牌,
偶爾還要小聲提醒她們音量稍微控制一下。
於是我警覺了環境教育的困境,就是孩子們其實不愛自然解說,
他們愛的是戶外的遊樂區,享受的是機械機具帶來的瞬間感官的刺激,
所以不是教育單位偏愛三六九育樂場所,而是生態導覽孩子反應不佳,
師長們不得已才安排遊樂行程的吶!
戲水之樂樂無窮。 |
悠閒的溪畔時光。 |
濕漉漉的玩水的片刻。 |
四、環教覺知
這次的導覽分成5組,我們是第四組,導覽時間2.5小時。
導覽老師的內容豐富、態度誠懇、穿插著數十年來浸淫自然的體驗與經驗,
還有提問、觸摸、嗅聞、舌嚐等互動與體驗的安排,
但是孩子們志不在此,成人們顯現的學習態度較為投入。
我想或許可以加入一些競賽式的安排、小道具的驚奇、肢體性的活動,
自然環境的美好感受會在不知覺中悄悄地薰染入心。
這次活動中,導覽的志工老師們講解的這麼好,
如果能再加一點點東西,就能有更棒的效能,
誰能提醒他們做得更好呢?
楊志文2017070515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