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61224科學閱讀書單(4)沙郡年記

20161224科學閱讀書單(4)沙郡年記

一、書本資料
  1.書名:沙郡年記--阿爾多・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
  2.作者:阿爾多・李奧帕德。譯者:吳美真。
  3.出版: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2005524日第二版第1次印行。

二、內容摘要
  1. 美國環境權史代表的自然學者。
    (1) 亨利・梭羅。18171862:人要接近自然,追求生活簡樸而心靈富沃的生活。
    (2) 約翰・繆爾。18381914:人文主義下,推動保育運動,「保育運動之父」。
    (3) 阿爾多・李奧帕德。18871948:尊敬自然、生態平等主義的環境權概念。
  2.「當我們讀他令人讚嘆的四季素描時,也不要忘記那一雙觀察入微的眼睛後面有一顆深邃的哲學心靈。」
  3.「像山一樣思考中,『就像鹿群活在對狼的極度恐懼之中,山活在對鹿隻的極度恐懼之中。』像山一樣思考就是從生態角度出發去思考,這樣的思考重視土地的健康,即維護食物網的完整,以及生物的多樣性。」
  4. 「土地倫理學包含了倫理學的生態與社會演化、土地金字塔的意象、生態良知。『一件事要是傾向於保存生物群落的整體性、穩定性與美,便是對的。若它的傾向不是這樣,那麼它就是錯的。』完整性是指群落生物多樣性的保持;穩定性是指土地健康,即生物金字塔結構的保持;美則是超越經濟的價值。」
  5. 「三月『一隻燕子造就不了一個夏天,但是當一群雁衝破三月雪融的陰鬱時,春天就降臨了。』」
  6. 「抬頭仰望、期待春天的人不會看到如葶藶這般渺小的東西。垂頭喪氣、對春天絕望的人,往往腳踏葶藶卻渾然不覺。只有膝蓋跪在泥巴裡尋找春天的人看見了它,而且發現到處都有它的蹤跡。」
  7. 「如欣賞藝術那樣,我們察覺自然特質的能力,是以美的事物做為開始。這個特質在美的事物的遞演過程中,擴展成語言無法捕捉的價值。」
  8. 「有時在六月,當我看到每一株羽扇豆都掛著不勞而獲的露珠時,我便懷疑這些沙地是否真的那麼貧瘠。」
  9. 「一個消遙於生物界的原子太自由了,無法明白自由的意義,一個回到大海的原子則根本忘記了自由。」
  10. 「初級的戶外休閒活動似乎消耗了自己的資源基礎,而至少就某種程度而言,高級的戶外休閒活動在很少、甚或沒有消耗土地及生命的情況下,創造了自己的滿足。使休閒過程的素質有淪喪之虞的就是:運輸系統擴張了,而感知能力卻沒有相對地成長。休閒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的道路,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

三、給孩子的話
    這本書是高敏麗主任在2006年的時候贈送的,從第一次閱讀開始,我就被作者清麗、恬淡的自然寫作風格所吸引。在我心目中,這是自然寫作的一個經典,每隔幾年我便會翻出來重新閱讀一遍,感受在筆端下自然萬物的美好與嚮往。
    作者對自然全然的愛好顯現在他長時間的觀察與紀錄,他可以用十年的時間持續觀察一個定點,歸納出生物週期性的生活習性,哪一天、哪一種植物開花了;哪一天、哪一種鳥禽求偶了;哪一天、哪一種哺乳動物甦醒了他都瞭若指掌。我們可以發現:對自然初步的認識就是觀察,甚至是長時間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得到與自然交心的愉快,感受到野地繽紛的史詩,發現許多有趣的生命故事。
    李奧帕德的第一篇章是以十二個月的時令行文,每個月都有關注的主題,以抒情的語調描述農莊所發生的各種故事,一把鋸木的鋸子可以切入百年來威斯康辛州的氣候遞嬗、風物演變;一叢灌木可以欣賞鷸鴴候鳥的歌舞發表序曲、主旋律、尾聲等等的節目。像這樣以一年為期的縝密觀察記錄稱為「歲時記」,能完整的記錄下該地植物群落與動物族群的消長與變化。藉由長期的自然觀察記錄,能提高對環境的敏感度與認識,從環境的豐美認識到土地的豐饒,環境與自我才會有所交集,也才能滋長初步的環境意識。
    周四的早晨,我在校園漫步,發現了淡黃蝶幼蟲又開始了本年度最後一趟的生命歷程,牠們喜歡在白天趴伏在阿勃勒複葉的中肋,一動也不動,但若受到驚擾時身體前端會跳動二下;我還記錄下操場旁的龍眼樹目視可見3隻荔枝椿象成蟲,我已經觀察了幾個月了,看來荔枝椿象已經成為適應本地的入侵種了;同一天學校散步花園的稜果榕成熟了,地面上有許多鳥雀食餘的落果,從樹幹採食若干,甜蜜非常;一旁的花圃有一隻小型鳥的屍體,可看到些些橘黑警戒色的小蟲,或許是埋葬蟲,另外,從一級飛行羽的顏色可以初步判斷為這是一隻白頭翁。
    周五的中午,自然教室前的花圃有一盆布袋蓮出現了許多頭大身細的小蟲,蠕動的身影讓人聯想到孑孓,與林益老師相互印證後將水盆倒掉。又發現盆底有許多扁形的類似蝸牛的生物,直徑約5mm,觸角的樣子也像是軟體動物的樣子,請教勖凱老師,他說是扁蜷,常生長在魚缸內,有些觀賞魚喜歡吃牠,享受著爽脆的口感。接著在倒出前幾個月飼養的雞母蟲腐植土後,我發現到土中有四個破殼的土繭,外表圓形。旁邊剛好有一隻成蟲的屍體,我才知道這是白點花潛金龜,是臺灣很常見的一種鞘翅目昆蟲。
    雖然我們學校位處都會區,加上校園的狹小,綠地與草地相對的不足,但其實只要留心觀察,依然可以發現許多精彩的生態故事。我們縱使沒有李奧帕德落筆生花的好文筆,但只要持續不懈的觀察與記錄,依然能讓自然的繽紛充實我們的心靈,享受到美學的陶冶。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並且進一步的感受的自然的神祕性與無盡的延伸性,慢慢的成為一個懂得思索問題、嘗試解謎的人,而這將是另一種層次的快樂泉源。
    書本的後半段探討的議題較為嚴肅,談到現代化便利的交通工具、隨手可得的工具並不能讓我們的心靈提升,反而是一種墮落。作者提倡一種純樸的、節制的、人類感官能夠感知的戶外休閒活動,其奠基的一種哲學思維是土地倫理,也就是我們人類只是整個生態的一個部份而已,並非主宰的權威。土地中的動物是環境的靈魂,如果沒有了大型的野生動物,那些茂密的森林並不會帶來驚喜;如果人為的腳步侵入了荒野,自然的面貌其實難以復原;而野地的價值、荒野的歷史其實它的原貌所帶來的價值遠高於開發時的那些金錢所能衡量的。我們眼中的土地,並不能只是以經濟價值來衡量而已,土中的微生物、各種複雜食物鏈的平衡與維持、有機物與無機物的總合才能呈現一塊土地的豐饒。當一個人能夠對土地抱持著尊敬神態,他才能善待這片土地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
    書中有一些篇章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好櫟樹」提到的大果櫟,讓人回想到美國四處都是櫟樹,連在德州半乾燥的氣候帶中櫟樹仍然頑強的在野地、庭院、公園中恣意伸展枝椏。「加拿大野雁」優雅的身影也不斷的出現在各個篇章當中,他們的盤旋、長嘯與振翅都讓作者心生歡喜,而我也油然地想起多次目睹野雁滑翔與嬉戲時的驚艷,確然,與大型野生動物的驀然相遇是戶外活動時最難忘、美好的印象之一。
    環境權的失落、野地的迅速萎縮、指標性物種的滅絕及瀕臨滅絕都讓有識之士眉頭深簇,但李奧帕德的語氣沒有控訴,只有輕嘆,感概環境保護的法令所帶來的即時的補救似乎慢了一些……
    一片綠地是讓人精神愉悅的、一座森林能帶來的啟發是無盡的、一處荒野是讓人孺慕與享受的,如果你願意讓這片盎然綠意走入你心中的話。


楊志文筆於201612241513

封面、封底書影

扉頁書影

版權頁書影

印刻湖上的野雁(KT拍攝)

奧勒岡州的櫟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