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趴趴的一團」教學流程設計
教學主題
|
軟趴趴的一團
|
設計者
|
楊志文、徐愛婷
(修改自洪文徽老師教案)
|
|||||
教學對象
|
三年級
|
教學時數
|
80分鐘
|
|||||
教學對象分析
|
學生在一年級「風來啦」單元中已進行觀察風的現象,並利用風進行遊戲。在三年級「看不見的空氣」單元中,將學習空氣具有可被壓縮、占有空氣、流動城風等特性。
|
|||||||
教材來源
|
1.用繪本教兒童科學:Ann Flagg、Teri Ory 譯者:劉淑雯、朱凱鈺、黃雅玲、歐蓓縈(華騰文化,2013)。
3.造型氣球教學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s_Yx3Vaw4
|
|||||||
設計理念
|
透過簡單的繪本故事,讓學生探究看不到也摸不到的空氣,引領學生瞭解空氣占有空間,及受熱、擠壓變形等的變化。
|
|||||||
教學內容分析
|
一、故事分享:介紹簡單又可愛的軟趴趴的一團繪本故事,讓學生欣賞布幕變成熱氣球升空的過程。
二、跟著牛羚這樣做:學牛羚吹氣充飽氣球後,發現我們吹的氣無法使氣球升空。
三、瓶中的氣球:朝反套在寶特瓶中的氣球吹氣卻無法將氣球吹起,證明空氣占有空間。
四、茶包天燈:將剪開的茶包捲成直筒狀,在茶包上方點火,因熱空氣 上升,所以茶包會升空。
五、氣球造型刀:帶領學生自己動手扭轉氣球,做出一把氣球造型刀,得知氣球內的空氣可以被擠壓,變化各種造型。
六、空氣的概念圖:以概念圖統整空氣的重要概念。
|
|||||||
教學目標
|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1-3-5-4 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2-2-5-1 利用折射、色散、電池、電線、燈泡、小馬達,空氣或水的流動等來設計各種玩具,在想辦法改良玩具時,研討變化的原因,獲得對物質性質的了解,再藉此了解來著手改進。
2-3-3-1 認識物質的性質,探討光、溫度、和空氣對物質性質變化的影響。
|
|||||||
全美科學目標
地球上的物質有石頭、泥土、水和空氣中的氣體。
地球上的物質因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才讓它們存在著不同的用途。
|
||||||||
節次
|
教學活動流程
|
時間
|
教學資源
|
教學評量
|
||||
第
一
節
第
二
節
|
準備階段
|
|
|
|
||||
(一) 課堂準備
「軟趴趴的一團」繪本電子檔、氣球、紙帶、茶包
(二) 引起動機
1.猜謎:你看不見我,聞不到我,也嚐不到我,但我卻環繞在你的周圍,猜猜我是誰?〈空氣〉
2.猜測:讓學生觀看書本封面,猜測動物們坐著的那一團彩色布織品是什麼東西?動物們在做什麼事?
|
3分
|
繪本電子檔、
氣球、紙帶
|
口頭發表
|
|||||
發展階段
|
|
|
|
|||||
(一)達成目標
1.了解空氣占有空間、具有質量。
2.知道熱空氣會上升的特性。
3.瞭解空氣可以被壓縮、改變外型。
(二)主要內容/活動
1.故事分享:
〈1〉老師分享「軟趴趴的一團」故事繪本。
〈2〉提問:
△書中一共提到了幾種動物?(棕熊、貓、鼴鼠、鴿子、乳牛、牛羚、犰狳)
△最後是誰坐著軟趴趴的一團飛走了?(牛羚)
△為什麼軟趴趴的一團會變大?(吹氣讓氣球膨脹)
2.活動一:跟著牛羚這樣做
〈1〉將紙條用膠帶連接成一個圓圈圈。
〈2〉預測一下要吹幾次氣,才能將圓圈圈剛好套住氣球中
央?
〈3〉根據預測次數吹氣球,用手捏住氣球尾端再套上圓圈
圈。
〈4〉氣球太大或太小,再重新預測及操作一次,直到成功
為止。
〈5〉讓學生將汽球往上拋放,氣球是否能飛起來?(不能)討論:為何牛鈴吹的熱氣球可以上升,我們吹的氣球卻會下降?
3.活動二:瓶中的氣球
〈1〉將氣球吹口翻出反套在寶特瓶瓶口。
〈2〉老師與學生分別在寶特瓶口用力吹氣。
〈3〉學生瓶中氣球無法吹起來、老師瓶中氣球可以膨脹。
〈4〉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5〉有何解決方法?(戳洞讓瓶中空氣可以流出來)
※問題:為什麼同學吹出的氣無法讓瓶中的氣球膨脹,老師吹的氣球卻能膨脹?
4.活動三:茶包天燈
〈1〉教師示範將茶包從頂端剪開,並小心倒出茶葉。
〈2〉將空的茶包完全攤開,發現兩端都有開口。將開口撐
開,使茶包成為圓筒狀,然後將茶包直立在地面。
〈3〉從茶包的頂部點火。
〈4〉觀察茶包燃燒受熱後的現象。
〈5〉各組學生操作茶包天燈,提醒學生觀察茶包升空的時間點。
〈6〉茶包升空原理:燃燒時產生熱空氣,熱空氣向上升高,接著周圍的冷空氣吹進來,將茶包抬升。
5.活動四:氣球造型刀
〈1〉教學生以打氣筒將長條型氣球充氣留2指節長度並打結。
〈2〉轉一個2指節長的珠珠,量一段虎口長度的距離折回來套住珠珠。
〈3〉再轉3個珠珠。將氣球另一端套回剛才的圓圈即成為寶刀。
〈4〉歸納:氣球中的空氣可以被擠壓,變化出各種造型。
|
7分
10分
10分
10分
30分
|
繪本電子檔、寶特瓶、氣球、茶包、打火機、打氣筒
|
聆聽思考
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
思考討論
動手操作
動手操作
|
|||||
總結階段
|
|
|
|
|||||
一、空氣的概念圖:以概念圖的方式統整空氣的概念。
△空氣占有空間、具有質量。
△空氣受熱會膨脹會上升。
△空氣可以被擠壓,形狀會改變。
|
10分
|
|
思考討論
|
|||||
20161128第一次教學記錄
一、時間:2016年11月28日,第五、六節
二、班級:308。
三、教學省思
1.課程介紹:(同教案設計理念)。
2.教案規劃:(同教學內容分析)。
3. 挑選繪本教學的原因:這本繪本的故事性啟人疑竇,而且用不斷疊加的人物、動作卻仍一籌莫展的懸疑性引人入勝。最後的結尾具有巨大的反差性,讓人對本課程的主題印象深刻。而且最妙的是:故事中最關鍵性的空氣上升的概念是錯誤的,較輕的空氣才能讓熱汽球上升,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實際上是無法讓熱汽球上升的,這一點可以在緊接著的「跟著牛鈴這樣做」活動中可以得到釋疑與澄清。再者,繪本中出現的動物是可以探討的副主題,呈現了動物分布的區域性與多樣性。
4.教科書上課與繪本上課的差異:活潑的圖像、操作的吸引力、加上這堂課獨有的類似魔術的懸疑性(「瓶中的氣球」活動),再加上高親和力的愛婷老師帶著孩子自己手作氣球造型刀,是一堂熱鬧、繽紛、豐富的課程了!
5.改進的地方:如果學生無法吹起氣球,下次可以由教師接手用打氣筒來充氣。第二節課因為不確知手作氣球造型刀要花費多久的時間,所以先進行概念圖的統整,教師發現學生可以輕易地完成空氣的重要概念。而30分鐘做氣球造型刀時間還是不夠,可能還要多預留20分鐘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完成。
6.下次想嘗試的單元:三上自然第四單元「廚房裡的科學」試用「鬆餅鬆餅」繪本。
7.學生上課狀況:繪本故事相當有吸引性,一開始品桐就猜出來軟趴趴的一團是沒吹氣的熱氣球,講完故事後品桐又質疑牛羚呼出的氣體不是熱空氣,不會飛起來,點出了繪本作者的迷思概念;至於其他同學,對這個故事普遍是蠻享受的。再者,操作瓶中的氣球時就算保特瓶打了洞,志願的二位同學仍然無法吹起氣球,可見得能吹起氣球的小三學生還是少數。再者,跟著牛羚這樣做這個活動,有些組負責吹氣球的同學吹不起來,有些吹得起來的吹一口氣到二口氣就可以撐起紙環了,這個活動是為了知道空氣占有空間。第一節課的最後一個活動是茶包天燈,學生普遍無法點燃打火機,而且有幾個組因為紙筒傾倒,所以茶包燒完了也沒有飛起來,因此除了關閉門窗之外,還需多提醒學生屏息呼吸,以免吹倒了茶包紙筒。下課時有些茶包天燈飛不起來的組別同學希望可以再做一次,教師請他在家中請家長帶著再練習。
8.學習成效:根據學生訪談的回饋,學生對手作氣球造型刀的喜愛程度最高,「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操作得到」或許是自然課程應該朝向的方向吧!
9.文徽老師說品桐可能是二年前自然領域在他演示這個繪本時留下的印象,顯示縱使他已不記得這件事了,但學習的印記在遇到類似情境還是能立即提取。所以要多給孩子不同的刺激,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用的上,但是學習的成效會在適當的情境自己冒出來。
附錄一、空氣概念圖
燃燒的茶包天燈 |
茶包天燈升空了 |
學生手作氣球造型刀 |
愛婷老師進行造型氣球教學示範 |
跟著牛羚這樣做活動(湘聆拍攝) |
空氣概念圖統整(湘聆拍攝) |
20161129第二次教學記錄
一、時間:2016年11月29日,第三節
二、班級:105。
三、教學省思
1.中午吃飯的時候跟葉映辰老師分享自然課程的操作活動,剛好文徽老師來提供茶包天燈增加空氣對流的調整方法,便邀映辰老師一起觀看。映辰老師說一年級綜合課有類似玩科學的活動,邀請我去班上教教看。
2.教案規劃:預計進行軟趴趴的一團、跟著牛羚這樣做、瓶中的氣球、茶包天燈等活動,預計一節課。在第一個操作活動前考量學生大概沒辦法吹起氣球,於是改用打氣筒充氣,要充到19下才會卡住紙圈。
3. 教學省思:要上課了,105的筆電能讀到隨身碟,卻讀不到檔案,只能用口頭說故事;一年級的學生對空氣的概念還是較為薄弱;一年級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程度更勝中高年級學生。
介紹空氣的性質(映辰老師拍攝) |
跟著牛羚這樣做活動(映辰老師拍攝) |
瓶中的氣球活動(映辰老師拍攝) |
20161129第三次教學記錄
一、時間:2016年11月29日,第四節
二、班級:102。
三、教學省思
1.在102,筆電能讀到繪本故事檔案了,可以播放了,但是學生對繪本故事的反應較為冷淡。
2.活動的操作學生覺得驚奇。
介紹繪本故事(春梅老師拍攝) |
討論空氣特性(春梅老師拍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