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澎湖多次,澎湖有海洋地質公園,設置了六座玄武岩地質公園,這一次終於有機會前往七美地質公園了。
以下為七美即景。
『岩脈化身望夫石,七美塚埋南嶼南。石獅原是火山頸,角礫崩移龍埕彎。湧浪切穿分岔仔,蝕餘徒留小台灣。心心相映雙石滬,七彩祥雲來相見。』
一、 岩脈化身望夫石。
望夫石是七美最南端的一處岬角。從涼亭眺望,形似一個大肚女子躺臥海中的形象,因此取了這個貼合漁家風情的雅稱。有一條小步道可以走到海濱近看望夫石,整個望夫石是由水平柱狀節理、不規則玄武岩節理組成的岩脈,在海浪差異侵蝕下更形突出,推測可能是岩漿裂隙噴發形成的線形小地形。
海濱還可以觀察到層理分明的土黃色沉積岩地層。澎湖各島大約有二到四層的玄武岩質岩漿噴發,各層之間分隔的是風化層或沉積岩層。風化層代表的是玄武岩層頂端在陸地受風化形成,分布在望安以北區域;沉積岩層代表的是在海中堆積形成,分布在望安以南區域。
此處的沉積岩指示了七美海相堆積的環境,說明了澎湖不僅是火成岩地質區,也有少數的沉積岩地層,更可推測澎湖群島形成時北高南低的相對位置。
二、 七美塚埋南嶼南。
這座島嶼是澎湖群島的最南端、澎湖第四大島,古時候稱為南嶼、大嶼。
西元1949年,澎湖縣長劉燕夫為了誌念一段傳說,傳說明代時七位逃避倭寇侵犯而投井自盡的女子,井中後來長出七株香花樹的故事。並將原本的地名「大嶼」改成「七美」。
七美,原本就是一段淒美的傳說。
三、 石獅原是火山頸。
大獅龍埕風景區有二個重要景點,西側是石獅岩峰,東側是龍埕海蝕平台。
石獅以形聞名,看起來像是一尊遠眺海景的獅子。
石獅上的玄武岩柱狀節理呈現水平排列,東側則是扇形排列,都與常見的垂直壁立的玄武岩柱方向不同。地質學家推測此處可能為一個火山口的岩漿通道,也可稱是火山頸。因為火山頸的岩漿在凝固的過程中保溫效果較佳、降溫速度較慢、礦物結晶顆粒較大,因此抗蝕性較高,在各種外營力的侵蝕過程中較能保留下來,成為了一枝獨秀的岩峰地形。
四、 角礫崩移龍埕彎。
龍埕海蝕平台有三道連續彎曲的外型,如同一條波狀屈曲的飛龍龍身,看起來也像是東北角萊萊鼻附近的弧形海蝕平台。這是地層受到擠壓後形成的褶皺嗎?
大部分的公開資料都說龍埕是澎湖少見的褶曲海蝕平台,研究者莊文星在「台灣之火山活動與火成岩」書中導引出地質演育過程,先是水平地層受擠壓成為高低褶皺地層,接著應力自一側擠壓形成了傾斜角度的傾伏褶皺,最後是海浪將突出海面的地層悉數侵蝕殆盡,只留下海面下的彎曲的海蝕平台。
另一位研究者曹恕中在「台灣地質旅遊」書中提到了另一種觀點。他說此處的地層是澎湖僅見的凝灰質火山角礫岩,尚未固結之時多次沿著斜坡下滑,在海濱形成了崩積構造;而後在日夜不停的潮浪侵蝕之下,崩積構造被侵蝕殆盡,只賸下海平面下的彎曲海蝕平台。
孰是孰非?我比較傾向後者的觀點。其一是澎湖屬於張裂型板塊構造,比較沒有應力擠壓的因素;其一是澎湖其他地方似乎沒聽聞過褶皺構造,歷史學中「孤證不立」或許也可以納入思考。
五、 湧浪切穿分岔仔。
七美東側海崖的牛姆坪也有二個重要景點,南側是分岔仔海蝕柱,北側是小台灣海蝕平台。
七美島是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地形,頂部平坦、周圍懸崖陡立,在此處能看到多樣性的海蝕地形。
海蝕地形從海蝕崖à海蝕凹壁à海蝕溝à海蝕洞à海蝕石門à海蝕柱à海蝕平台,一共七個不連續階段。這裡可以親眼觀察到海蝕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平台四種。
分岔仔是一條海蝕柱,垂直的玄武岩柱狀節理在海浪淘洗之下條理分明。看到海蝕柱,眼睛見到的不只是海蝕柱,而是要將海蝕地形演育從過去的海蝕崖à海蝕凹壁à海蝕溝à海蝕洞à海蝕石門à海蝕柱迴光返照一遍;除了與方山分離的海蝕柱,接著還要去預想未來海蝕柱傾倒之後,只剩下海面下的海蝕平台,海面上空空蕩蕩,好像甚麼事情都沒發生一般。
站在分岔仔面前,分岔仔可說是被一座海浪切割分離的小島,由小可以見大。分岔仔是七美的離島、七美是澎湖的離島、澎湖是台灣的離島、台灣是世界島的離島。分岔仔是甚麼?分岔仔是離島的離島的離島的離島,彷彿就是一粒漂流在蒼海的粟米。
六、 蝕餘徒留小台灣。
站在小台灣海蝕平台面前,除了看到它歷經海蝕作用的空虛結局,也要看看它上方的凝灰質火山角礫岩。灰白色的地層,火山灰多、火山角礫少,火山灰加水後可以將角礫良好的膠結成岩,從地層組成的岩性,約莫是陸地火山噴發的樣態。舊日小台灣上方的火山岩都被侵蝕殆盡了,幸好眼前的陡壁上仍有凝灰質火山角礫岩露頭可以對比參照。
七、 心心相映雙石滬。
石滬與現代的定置漁網一樣,都有著守株待兔、以筌得魚的況味。
石滬按照外型樣態,可分成弧形石滬、單滬房石滬、雙滬房石滬三種。
弧形石滬最簡單,在海岸線外以石塊堆成一個圓弧形石堤,高度介於漲潮、退潮之間,外形像個池塘,漲潮時魚兒隨著潮水進來,退潮時海水從石縫離開,魚兒留在石滬內,是一種簡便的捕魚方式。
單滬房石滬則在海中,先算出海流的方向,伸出二條長長的、向內彎曲的滬堤(又稱滬灣、螺尾、伸腳、滬腳),末端是一個圓形的裝魚的滬房,而滬堤與滬房交界處有一個深入滬房的滬門。漁民利用魚兒遇到阻礙時會順流游動的特性,以滬堤、滬房來收集魚貨。
雙滬房石滬較為少見,僅有七美雙心石滬一座。
單滬房石滬就可以一網打盡、捉大放小的魚兒了,雙滬房石滬是為了雙重保險嗎?但心心相映卻是美好意象,雙心石滬成為了心心相映的真愛見證了!
八、 七彩祥雲來相見。牛姆坪
我們一行五人的澎湖旅行第二天,加購了南海二島逍遙遊行程,雖然在七美只有停留二個小時,騎著機車在牛姆坪時,學長、學姊眼尖,發現了天空中出現一朵七彩祥雲,維基百科說這是陽光經過繞射形成的「彩雲」。
這一趟七美之旅,飽覽地質美景、賞心樂事,真可說是「天現異相,彩雲為證」了。
七美電子地圖(翻攝自七美遊客服務站地圖) |
七美塚埋南嶼南 |
七美燈塔(學姊拍攝) |
岩脈化身望夫石 |
近看水平岩柱 |
望夫石小礫灘留影 |
望夫石附近玄武岩不規則節理 |
望夫石海灘出現土黃色沉積岩 |
望夫石附近不規則裂理 |
石獅原是火山頸 |
角礫崩移龍埕彎 |
湧浪切穿分岔仔 |
海蝕柱頂端有錐狀石堆 |
蝕餘徒留小台灣 |
心心相映雙石滬 |
七彩祥雲來相見(學姊拍攝) |
牛姆坪一家合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