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 星期二

20200214親不知子


20200214親不知子

    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者瓊斯說過:「In the West, time is like gold. Yousave it, you lose it, you waste it, or you don'thave enough of it. In the Barasana language,there is no word for time.」翻譯成中文就是「在西方國家,時間有如黃金一般。你儲存它、你失去它、你浪費它,你擁有的不夠多。在哥倫比亞的巴拉薩納族語中,並無時間一詞。」
    這麼有學問的一句話,當然是引用自有學問的篇章的呀!這是國立科學教育館的科學研習月刊中「臺11線地質「慢」旅行—嶺頂到芭崎」文章中的概念,當你放慢腳步、馳放雙眼、放鬆心情,在東海岸就能忘卻時間的拘束了!
    時間是相對感受的一個概念,當你專注在當下的那一刻,其實沒有過去想、現在想、未來想的區別,你覺得匆促或是緩慢都是內心的分別而已。在美好的這一刻,花東海岸線無處不限的藍天、碧海、絕壁、植被與一期一會的旅程,讓人感受到的全都是真情、善念、美感。

    「親不知子海上古道」是近年來花東海岸的熱門景點,位置在花蓮縣豐濱鄉台1141公里處,新豐隧道外。主要是此處陡崖浸浪,舊稱為「親不知子斷崖」。在早期,台11線省道尚未闢建之前,北側的磯崎聚落與南側的新社聚落的居民往來此段時,因為絕壁陡峭,其下惡浪滔滔,總是要屏息專注、萬分小心地扶著山壁經過此段險境,以致背框中的孩子墜海了都不自知,因此流傳了「親不知子」的喟嘆!目前豐濱鄉公所規劃了玻璃強化的透明棧道,讓遊人們可以安全無虞地飽覽海天絕壁的無限美景。
    此處的地質構造以石門火山角礫岩為主,是早期淺海噴發時期的火山碎屑堆積所造成,也有部分的陸地噴發時期的凝灰岩地層夾雜其間,最特別的是這裡也能觀察到古土石流扇堆積物,證據在於「巨大顆粒的礫石多集中在頂部或前端,而且前端有隆起。」
    進入收費站後,可以向南眺望平頂的新社海階,這是花東海岸北段規模最大的海階平台,保存了獨特的噶瑪蘭族的族群與文物。向北則可以遠望龜庵海岬,這是由一塊崩落的巨大岩塊形成的陸連島,其上的大石鼻山步道景觀無敵。
    目前由豐濱鄉公所經營的親不知子海上古道,沿著廢棄的新機隧道濱海一側闢建,陡直的海崖,低頭下瞰是洶湧浪濤,十分驚險。整個園區,包括了停車場與新機隧道改建的光雕隧道。
    進入海上古道前有一條野溪,可觀察到纍纍角礫,溪谷雖小,礫石規模卻極不對稱,野溪豐水期搬運能力這麼巨大嗎?還是這些巨礫其實是上文所提到的「古土石流扇堆積物」。
    本區地質以石門火山角礫岩為主,外表風化較為黝黑,但中央部分卻夾雜了一塊淺黃色的凝灰岩塊,顯示火山噴發期間有不同的噴發物,而凝灰岩塊可觀察到粒級層理,代表這是在水中因重力分層造成的堆積相。
    海上古道的停車場附近是石門火山角礫岩剖面,可觀察到二條傾角不同的線形構造,地下水沿著地層破裂面滲出,提供植物生長的條件,尤其二條線形構造線交會之處,植物格外茂盛。近觀火山角礫岩,可見到尖銳的稜角,呈現顆粒支持岩石組織。
    此處可見小型的海階,前端有海浪侵蝕崩落的落石堆與不斷後退且陡直的階崖。在海階下方也有一處小型的海蝕平台,可觀察落石已被潮浪來回滾磨成為圓形的鵝卵石巨礫了。
    走在海上古道的步履要放慢呀!看著陡壁浸浪,在荒廢的新機隧道濱海一側,親不知子斷崖無比驚險,蒼天悠悠,孤懸海天之間,你追求的要是什麼?
    站在古道峭壁上,一側的火山角礫岩陡峭異常,毫無植被,是容易觀察岩性的良好露頭。
     岩壁後段有整片的凝灰岩地層,可見到原本水平排列的粒級層理已經高角度傾動為上下垂直了,並可見後期地層擠壓產生的節理組,以及差異侵蝕作用使得含礫較多凝灰岩因抗蝕性高而凸出,反之則易受侵蝕而下凹。
    親不知子海上古道北側出口處,可見地層以細粒的凝灰岩為主,並可見落石堆。近看古道北側海蝕平台的地層,可見角礫岩層與凝灰岩層韻律排列的次序,應是火山碎屑掉落到海底分層排列時,在穩定的環境下慢慢地沉積所造成;若是快速沉積的粒級層理,交界處應是漸變過程,不會如此涇渭分明。

    短短的一段步道讓人可以好整以暇的觀賞山海美景,也能在舊隧道改建的光雕隧道內欣賞融合剪粘與馬賽克的在地傳說故事作品、在地產業的農產品、旅遊景點簡介,或是在涼涼隧道內喝個冷飲、聊聊天也是很舒服的一段時光。慢下來,忘掉匆忙的步調,丟下掛心的閒事,這就是美好的花蓮風景了!



步道一景
櫻樹盛開時節,以阿美族傳統服飾為主角的負子圖。

幼子戲蝶,不慎從背框中墜失。

親不知子的傷痛。

向南眺望平頂的新社海階,這是花東海岸北段規模最大的海階平台,保存了獨特的噶瑪蘭族的族群與文物。

向北則可以遠望龜庵海岬,這是由一塊崩落的巨大岩塊形成的陸連島,其上的大石鼻山步道景觀無敵。

野溪,可觀察到纍纍角礫,溪谷雖小,礫石規模卻極不對稱,野溪豐水期搬運能力這麼巨大嗎?還是這些巨礫其實是上文所提到的「古土石流扇堆積物」。

本區地質以石門火山角礫岩為主,外表風化較為黝黑,但中央部分卻夾雜了一塊淺黃色的凝灰岩塊,顯示火山噴發期間有不同的噴發物,而凝灰岩塊可觀察到粒級層理,代表這是在水中因重力分層造成的堆積相。

看著陡壁浸浪,在荒廢的新機隧道濱海一側,親不知子斷崖無比驚險。

海上古道的停車場附近是石門火山角礫岩剖面,可觀察到二條傾角不同的線形構造,地下水沿著地層破裂面滲出,提供植物生長的條件,尤其二條線形構造線交會之處,植物格外茂盛。

近觀火山角礫岩,可見到尖銳的稜角,呈現顆粒支持岩石組織。

此處可見小型的海階,前端有海浪侵蝕崩落的落石堆與不斷後退且陡直的階崖。

在海階下方也有一處小型的海蝕平台,可觀察落石已被潮浪來回滾磨成為圓形的鵝卵石巨礫了。

親不知子海上古道北側出口處,可見地層以細粒的凝灰岩為主,並可見落石堆。

近看古道北側海蝕平台的地層,可見角礫岩層與凝灰岩層韻律排列的次序,應是火山碎屑掉落到海底分層排列時,在穩定的環境下慢慢地沉積所造成;若是快速沉積的粒級層理,交界處應是漸變過程,不會如此涇渭分明。

站在古道峭壁上,一側的火山角礫岩陡峭異常,毫無植被,是容易觀察岩性的良好露頭。

古道一景

差異侵蝕作用使得含礫較多凝灰岩因抗蝕性高而凸出,反之則易受侵蝕而下凹。

岩壁後段有整片的凝灰岩地層,可見到原本水平排列的粒級層理已經高角度傾動為上下垂直了,並可見後期地層擠壓產生的節理組。

凝灰岩地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