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3厭伴老儒烹瓠葉
約莫是去年12月的時候,我在臉書上看到老同學銘恩張貼了一首蘇軾的詩作——《和董傳留別》。詩文是這麼寫的:『麤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厭伴老儒烹瓠葉,強隨舉子踏槐花。囊空不辦尋春馬,眼亂行看擇婿車。得意猶堪誇世俗,詔黃新溼字如鴉。』留言板上一堆人說看不懂,其實我也看不懂,但是用搜尋引擎找一下,人間福報的網頁裡有專家(作者:羅秀美)說明這首詩,讀完之後油然生起一些複雜的感受。
第一個問題是:瓠葉好吃嗎?為何董傳會討厭吃瓠葉?
「瓠」就是「葫蘆瓜」,一般都稱為「蒲瓜」,記得夏天的時候正值產季,常常都在吃蒲瓜,是臺灣常見的蔬果。蒲瓜幼嫩的時候是家常菜餚,老化的時候就可以曬乾做為葫蘆。可是我從沒吃過瓠葉。我問媽媽小時候有吃過瓠葉嗎?她說以前的農家自己有在種菜,幼嫩的菜都吃不完了,瓠葉是給雞鴨鵝吃的食物,而且牠們看起來也不大愛吃。
有一次在中元普渡的法會時,一位阿嬤帶了越傭來幫忙。越傭看到旁邊農地有蒲瓜藤蔓,就摘了一些嫩葉要煮給大家吃,但是每個人都說這是不能吃的。越傭堅持說很好吃,她們在越南常常煮,要給大家嘗嘗看。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印象:在蘇東坡當時的繁華北宋,「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當官的人、有錢的人餐盤裡有肉類可吃,一般的人則是吃纖維較細、口感幼嫩的青菜,至於窮苦的人家,就只能以纖維較粗的瓠葉做為主要的菜餚了。
隔天,媽媽特地從菜園裡摘回一些瓠瓜嫩葉讓我嘗鮮,什麼叫做嫩葉?葉形還沒開展成掌狀複葉的型態,仍然保持寬卵形的樣子。首先要泡鹽水略為搓洗,洗掉葉子上密集的軟毛;然後切細待用。熱油鍋,爆薑,火炒至熟,加調味即可。吃起來口感還不錯,沒有怪味,跟芥菜蠻像的。這盤菜一上桌,很快就見底了。
晚餐的瓠葉 |
瓠葉正面 |
瓠葉背面 |
瓠葉洗過鹽水,切好了 |
先爆薑末 |
清炒瓠葉 |
食餘 |
所以得知清炒瓠葉的滋味不錯,至於董傳不愛吃,如果不是老儒廚藝太差,就是他吃膩了。
瓠葉的滋味不錯,但這首詩所透露出來的人生況味卻頗耐人尋味。詩中的人物董傳與年輕時的蘇軾氣味相投、相得甚歡,但是人生際遇卻大不相同。當年蘇軾父子三人同年高中進士,並得文豪歐陽修親口讚許「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儘管仕途起伏,仍然多次位居部長級高官(位列九卿),還是婦孺皆知、人人敬重的一代名士。但董傳呢?在網路文章的介紹中祇讓人留下「一生貧困早夭」這六個字的印象。
詩中文意大略是說董傳儘管全心苦讀,但卻科舉落榜,懷才不遇。蘇軾勉勵他繼續努力,很快就會有好消息了!其中,「得意猶堪誇世俗」這句話特別令人感嘆。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但不知道結果究竟能否如意?挫折是可以忍受的,但挫折到多少次是應該放棄的?一次次落榜的煎熬那有多難熬?
如果到最後考上了,自然可以笑看之前苦讀的代價,可以理直氣壯的「得意猶堪誇世俗」;但若終究無緣科榜,大概就是「厭伴老儒烹瓠葉」,當一個私塾的窮苦老學究(老師)了。
人生的得意與不幸怎能先驗,不到最後怎麼揭曉?勤奮是應當的,時運卻是未可知。幸好我是現代的老師,不用擠兌科舉的窄門,不用等待新溼的黃詔,不須眼亂、不用強隨;想烹瓠葉就烹瓠葉、想踏槐花就踏大花黃槐、想尋春就開著車四處尋春、想腹有詩書就讀讀東坡詩文。
放下得失之心之餘,偶然間讀到的這首蘇詩,讓人從一首詩文裡覷看人生,在咀嚼「蘇詩菜餚」之間,同時品味人間百般滋味。
好詩是經得起千百年來的一再咀嚼,這首詩也是,越讀、越想、越有滋味。以下是我簡單的翻譯。
「小董這個年輕人,年紀輕輕,衣著用具雖然清貧,但是一肚子學問,氣宇軒昂,是個有為的青年。偶然間在首都碰面了,小董寫了一首詩送我,所以我也用相同的韻腳再寫一首詩回送他。
為了擺脫窮困的命運,所以小董總是用功苦讀,朋友遊玩的邀約都不輕易出遊。沒想到今年赴京趕考又落第了,兩袖清風、一貧如洗。如果考的上,馬上就有人主動借你錢買辦行頭、晉身上流社會、駿馬尋春慶祝,也會有高官富賈登門探詢成親的人生大事。簡單的說,考上科甲進士及第,銀子、車子、房子、妻子、兒子馬上都有了,五子登科立馬完成;但是若考不上,只能望穿秋水、兩手空空。生命就是這麼殘酷,一拍兩瞪眼。但是小董別擔心,你這麼有才華,相信不用多久,就會高中皇榜,拿到墨跡未乾的皇帝詔書了。到時候,你的努力就會被大家所看到的了!到時候,你也能一展長才、飛黃騰達了!」
大花黃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