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9蘇澳戶外教學
☆時間:104年4月29日星期三13:28-15:58。
☆地點:宜蘭縣蘇澳鎮南方澳地區。
☆參與人員:李思根教授(主講)、國小師生21位、楊志文、小桐等人。
☆活動流程:
時間
|
地點
|
觀察重點
|
備註
|
0905
|
北投家中
|
|
0926台北車站、1014普悠瑪。
|
1233
|
蘇澳新站
|
|
1308國小師生到來。
|
1328
|
南方澳觀景台
|
海灣類型、隱沒帶、沙頸岬
|
下雨了。1402離開。
|
1419
|
豆腐岬海灣
|
岩石辨識、陸連礁
|
|
1502
|
豆腐岬東側岬角
|
岩石顏色、褶皺、斷層
|
雨停了。
|
1531
|
豆腐岬東側岬角另一側
|
落石堆與沖積扇
|
1558離開。
|
1642
|
蘇澳新站
|
|
1720普悠瑪。1900台北車站。1949返家。
|
☆教學紀錄:
要回家了,詢問小桐此次戶外教學感想如何?
小桐說:「這段旅程好好玩。」
試申其義?
「1.坐第二次普悠瑪,舒服的睡著了。」
「2.又吃到花蓮站做的火車便當,而且這次配菜更豐盛。」
「3.去豆腐岬的海灣撿石頭(像一把槍的千枚岩)。」
「4.第一次打水漂。身體要壓低與海一樣平,石頭要扁的像飛盤一樣,我打了跳二次的水漂。」
「5.2010年蘇花公路大崩塌,遊覽車被落石砸中,四個大輪胎卡在珊瑚礁。」
「6.板岩像一根長長的棍子,我要叫它是『鉛筆石』」。
我在列車上,先花了一個鐘頭教小桐學習手冊上所有內容。
他能理解多少?我不知道。
但是,吃鐵路便當時他是快樂的,
在南方澳喝彈珠汽水時是快樂的,
在豆腐岬海灣用扁石頭打出跳二次水的水漂時是快樂的,
小桐撿了個手槍型的板岩,一路上試著用來割草,
還撿了幾個小貝殼(包含其他老師撿來送他的寶螺)。
今天的行程,嚴格來說只進行了二個教學點,
分別是南方澳觀景台與豆腐岬。
但是戶外教學的重點絕不是跑了幾個地點的多寡,
而是藉由真實的事物與現象如何鈎引出孩子心中的好奇、好問與科學概念。
如果面對滄海桑田的南方澳沙頸岬無動於衷,
如果在豆腐岬鬼斧神工的構造與澎湃前卻只是一昧的丟石頭,
如果來到山巔海涯、一片壯美的風光前只剩表情木然的軀體。
那麼,自然精靈是不會與你擊掌的,
躲在長廊石柱後的私語竊竊,是絕決的拒絕。
【圖1 南方澳戶外教學地圖】資料來源:Google 地圖
第一站:南方澳觀景台
1. 海灣:凹進去的海岸線。
A. 新月灣:彎一點點。
B. 灣:普通的彎。
C. 袋灣:很彎的灣,這裡的海灣也是。
2. 隱沒帶的七個地質現象:300萬年前,中央山脈的水有沒有流到太平洋?當時海岸山脈還沒從菲律賓來;來了之後,二板塊才碰撞,中間的接縫形成海溝,後來水排掉才形成花東縱谷,也就是板塊縫合線。板塊擠壓時,整個臺灣都在上升。海洋板塊很重,會插下去;陸地板塊較輕,會擠上來,每年上升5mm,10年上升5cm,1000年上升5m,地盤在上升,地質學上叫做什麼?「造山運動」。臺灣是全世界最年輕的造山帶,為什麼?因為還在上升。石頭被擠壓會變形(用海棉條教具示範擠壓)。海洋板塊插下去的正式名稱叫「隱沒」,陸地板塊擠上來的正式名稱叫「造山運動」。
A. 變質帶:板塊擠壓時能量累積,石頭裡面的礦物會重新排列、重新結晶、重新生成,成為「變質岩」。
B. 褶曲帶:原來的地層是水平的,一擠壓地層會變形、會彎曲。
C. 斷層帶:能量慢慢累積,超過地層的承受限度時就會斷裂,能量一次釋放出來地層斷裂,也就是「斷層」。
D. 地震帶:能量釋放時產生的波動,就是「地震」。
E. 造山帶:板塊擠壓造成地層上升,稱為「造山運動」。
F. 火山帶:隱沒的板塊插入地底太深了會熔化成為岩漿,形成一個岩漿庫,岩漿會沿著一個縫隙噴出來,造成火山。
G. 溫泉帶:有火山的地方也會有溫泉。
3. 沙頸岬:臺灣不是每個地方的陸地都上升,地質學家認為南方澳是地層下降。為什麼?海裡有許多小島,但如果我們把水抽掉,會發現這些小島是連在一起的,它們本來是陸地上的丘陵,後來才沉沒海中成為孤立的小島。如果你看到有很多島一個一個分開了,而且很密集,你就要想這裡可能是海水上升、陸地下沉的區域。小山以前因海水上升、陸地下降,由丘陵變成海裡的小島,後來海灘慢慢堆積,又將小島與陸地連在一起,這種島我們可以沿著沙灘走過去,叫做「陸連島」;連在一起的沙灘叫什麼?「連島沙洲」;這二個地形整個連在一起叫做「沙頸岬」。
4. 我沒辦法訓練你們成為地質學家,但可以讓你們成為具有地質素養的人。
第二站:豆腐岬海灣
1. 岩石辨識:我們來這裡玩石頭。我帶來了一些標本讓大家認識,等一下請大家去找出一樣的石頭出來。(李老師帶了一排紙片教具,例如正面寫結晶石灰岩,反面寫由石灰岩變質)
A. 花崗岩:外國進口的景觀石材。
B. 板岩:這裡最多的石頭,豆腐岬那座山也是板岩做的。
C. 石英岩:白白的,很硬,硬度7,用力敲可以敲出火花。礦物裡面最軟的是滑石,硬度1;最硬的是鑽石,硬度10。白白的是石英,咖啡色的也是石英,氧化了,含鐵的石英叫做「鐵石英」。
D. 大理岩:正式的名稱是「結晶石灰岩」。與石英互相刮磨,大理岩會留下刮痕,因為它只有硬度3。用鹽酸試試石英岩、大理岩,再試試珊瑚礁。
E. 綠泥片岩。
F. 變質砂岩。
2. 石頭的構造:
A. 節理:石頭的裂縫。
B. 劈理:節理的一種,跟地面平行。
3. 陸連礁:小小的島,在海中叫做「顯礁」,與陸地相連叫做「陸連島」;但它太小了,只能叫做「陸連礁」。
4. 學生自行在海灘採集岩石標本10min,不認識的可拿來問老師。
第三站:豆腐岬東側岬角
1. 岩石顏色:
A. 本色:礦物本來的顏色。以板岩為例,本來是黑色的黏土,成岩作用後成為頁岩。變質之後分別為硬頁岩、板岩、片岩、片麻岩。
B. 假色:礦物不純,有二種以上的成分,或叫「借色」。例如粉晶,原本水晶是透明無色的,有氧化鐵雜質才變成粉紅色。
C. 表色:海枯石爛,石頭會風化成泥土,植物的枯枝落葉與泥巴混在一起,在石頭的表面形成有機酸,石頭表面染色成為黑色,表面的顏色與石頭本身沒有關係。板岩表面的咖啡色是氧化所形成的表色。
2. 褶皺:黑色的板岩在二層之間有白色的石英脈,從上面往下看,第一條石英脈是水平的,下面的石英脈是彎彎曲曲的,也就是「褶皺」。李老師用泡棉條示範褶皺類型。
A. 正褶皺:最標準的褶皺,中間的一條垂直線叫做「軸」,二側叫做「翼」,二翼對稱的是「正褶皺」。
B. 斜褶皺:二翼不對稱的是「斜褶皺」。此處看到的第二條、第三條石英脈是斜褶皺。
C. 原本水平的板岩地層,出現褶皺代表板塊發生擠壓。
3. 斷層:水平連續的石英脈上下分開了,代表此處有斷層的嫌疑。在第二條石英脈左側可觀察到位移。
4. 消波塊:一個5萬元,為何要放這麼多?保護堤防(防波堤)。
5. 顯礁與暗礁。
第四站:豆腐岬東側岬角另一側
1. 落石堆與沖積扇:
A. 比較:
a.山崩—落石堆—山崩掉下來的石頭—角礫—上小下大。
b.沖積—沖積扇—水流帶過來的石頭—圓礫—上大下小。
B. 地震產生的是哪一種?落石堆。怎麼分辨?角礫與圓礫。哪種比較危險?落石堆。幾秒、幾分鐘就掉下來了。
C. 石頭掉下來的方式。(李老師用兩塊石頭示範)
a.墜落:垂直掉下來,沒有與岩壁摩擦。
b.滑落:傾斜滑下來,與岩壁摩擦。此處為這種類型。
c.滾落:石頭比較圓,以圓周運動的方式掉下來。
d.跳落:石頭間歇性的彈跳。
2. 老師提問:土石流是沖積扇嗎?李老師回覆:落石堆是崩積,沖積扇是沖積,土石流是二者都有。土石流是水帶來的,但上方一定有山崩;土石流發生之前是山崩,發生的那一瞬間是沖積,所以是二者都有。
3. 順便講一下尼泊爾大地震,釐清地震規模與地震強度的差異。地震時躲哪裡比較好?
備註
1. 個人費用:台北—蘇澳莒光號車票101+201、鐵路便當二個80+60、柳橙氣泡水29、小火車290、貝殼隔熱墊150、彈珠汽水25、鐵路便當80、洋芋片45、蘇澳—台北普悠瑪車票131+261=1453。
台北站等火車。 |
南方澳觀景台。 |
看軍艦。 |
豆腐岬。 |
撿石頭。 |
火車便當。 |
李思根老師上課神采。 |
狗娃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