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20140703教學訪視心得

20140703教學訪視心得

教學訪視教師是今年國小校務評鑑內的一個子計畫,由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負責規畫、承辦,「教學訪視目的在提供教師同儕善意的另一雙眼睛,藉以肯定及提供同儕教師教學之回饋。」分成三個階段運作:
一、    行前研習:臺北市立大學公誠樓,101 3 27 日(星期四)10001200
二、    教學訪視:每位教師依專長分配4間受訪學校,每間學校入班訪視3節,填寫教學觀察表,中午與被觀察教師進行心得交流。
三、    觀察回饋:會後與評鑑所教授回饋觀察心得。

    身為第一線的基層教師,平常都是守在自己小小的教室裡默默耕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變化與多彩多姿,能有這個機會觀摩其他老師的自然教學,從而回頭檢視自己的盲點,真是一次難得的經驗。
    感觸如下:
1. 教學訪視的觀課,有機會到不同學校觀察不同老師的授課實況,看了別人之後回頭想想自己,接著就會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整個過程讓自己收穫良多。我想教學訪視的意義其實應該著重於多鼓勵年輕的老師到外校去觀摩、去學習、去自省,而非聘請退休多年的校長、專家教師四處給予建議。
2.  中午與三位授課的自然教師交流意見,一邊吃著便當,一邊聊著學校間的文化差異及學科教學的分享,氣氛很不錯。我感覺教自然的老師好像胸襟格外寬廣、神情格外的友善呢!不同學校形塑成不同的學習風氣,彼此之間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做法,只是以前絕少有相互交流的管道。如果各校的自然老師有機會能組成策略聯盟、互享有無、經驗交流,應該是很棒的場景。
3.  在觀課中,向資深、優秀的老師學習,讓人覺得真是不虛此行。尤其是在行政繁忙之際仍對教學不忘熱情,站在台上以和藹的神態及飽學的背景知識讓學生折服與欽佩的風範,在課堂中活潑的活動與多樣的遊戲帶給孩子那麼多學習的樂趣等等,是身為觀課者的我努力的方向。
4.  我想一班24人的學生人數,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度來說是較為適宜的,教師也較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
5.  以參觀者而言,自然教室環境佈置讓人眼睛一亮。學生的報告很精彩,概念圖呈現多元而深入的學生海報,不論是材質的使用、風格的多變、文字的流暢度等等,都有著活潑的吸睛度!與歐洲小學校園中學生作品不分軒輊。我想自然教學還是要多讓學生有各種表現的機會和空間,而不只是讓學生坐在座位上而已。
6.  社會科教學較常使用問題引導、價值澄清、教色扮演等方式,講述的比例較高;或是運用多媒體、影片的觀看。不若自然課除了上述的方式都可以實施,還可以直接觀察、實驗操作、探究活動等來得多元。
7.  真正教學有魅力的老師,活動安排的精彩,其實是連班級經營的策略都可以忽略的。我從學生上課中專注操作的神情格外有此感悟!
8.  自然老師要有信心地自編教材、自編課程,不要畫地自限地只將眼光放在課本、習作、教學光碟與月考評量中。要能跳得出來,拿出自己精熟的「好菜」,才能展現專業,在課堂中贏得學生的敬佩!
9. 教學準備還是整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老師有充分的準備、備妥實驗的器材、流暢活動的步驟、吸睛的操作安排,學生的眼神自然就會發亮,順理成章地達到預設的教學效果。我在12間教室看到有準備的老師,教學的過程是發亮的;老師的準備若是不足,學生的上課眼神則是黯淡的。
10.  觀課有二種,公開觀課與被迫觀課。前者是教師主動申請,讓別人進入教室的形態;後者是搭配校務評鑑計畫的教學訪視,教師是被動的。但從今年開始的教學訪視,其實也宣示了臺北市教師要開始習慣「教室中的訪客」--訪視教師,教學評鑑的觸角已經堂而皇之的跨入每間教室了!而我,日後也將不可免地受人指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