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20180519「不一樣的自然課」好文分享


20180519「不一樣的自然課」好文分享

第七十期的文化親情是數位化通訊的第一集,
從此學校沒有紙本的親師溝通的刊物了。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變化是時時刻刻在發生的了,不管你是否不習慣。

我在第七十期的文化親情發現一篇值得收藏的文章,
作者是教務主任李建民,題目是「不一樣的自然課—『FUN繪本DO科學』」。
文章將我們自然老師五年來在科學繪本課程上的嘗試做了一次全盤的論述,
我們在2013年夏天,在劉淑雯教授的指導下成立「繪本與科學工作坊」,
進行文學繪本與科學操作結合的課程模式,
五年過去了,我們在自然課中摸索了超過廿個課程單元。

感謝主任多年來的參與、相挺與鼓舞,
還有用一個晚上的時間,以他手中的一枝生花妙筆為我們留下這篇總結,
同時也為下一個階段的開始指出方向。
下一個五年,期許還是一場不一樣自然課的新旅程。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20180427大屯國小見學


20180427大屯國小見學

一、大屯生態之旅
  1.紅胸有黑點,深黑硬鞘翅:大擬叩頭蟲。喜歡啃食冇骨消葉片,前胸背板有三枚黑斑。
  2.扁平葉狀莖,劇毒治蛇皮:竹節蓼。又稱作蜈蚣草,搗碎莖葉敷在患處旁的皮膚,藥力會自行滲透過去。
  3.蟲蛹木乃伊,小蜂是天敵:寄生蜂將寄主的身體做成一個蛹,有一個圓形的洞代表寄生蜂已經羽化離開了。
  4.種菜樂趣多,田園有生意: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菜圃,俊明主任勤於拔除紫花酢醬草的鱗莖,小小的菜圃每天都有不同的發現。獲贈一盆九層塔。
  5.全緣三出脈,肉桂醇濃馥:土肉桂。
  6.晝伏夜出遊,校園守護者:領角鴞。與貓頭鷹面對面的機會,只有大屯國小的孩子、師長與訪客有這樣的驚奇經驗。

紅胸有黑點,深黑硬鞘翅:大擬叩頭蟲。

扁平葉狀莖,劇毒治蛇皮:竹節蓼。

蟲蛹木乃伊,小蜂是天敵

二、門口岩石標本 
序號
岩石
現況
備註
1
火山碎屑岩
補一顆火山角礫岩。
2
凝灰岩
長滿青苔
換一顆凝灰岩。
3
頁岩
放的像綠泥片岩
頁岩風化劇烈,建議更替為硬頁岩。寫一份硬頁岩解說牌。
4
片麻岩
小塊
換一顆大塊的片麻岩。
5
礫岩
礫石不明顯
換一顆特徵明顯的礫岩。
6
片岩
放的是蛇紋岩
換一顆石英片岩或綠泥片岩。
7
砂岩
長滿青苔
換一顆外表新鮮的砂岩。
8
大理岩
看起來像石英片岩
帶稀鹽酸檢測,若不是就換一顆大理岩。
9
石灰岩
補一顆石灰岩。
10
板岩
OK

11
硫磺
建議更替為石英岩。寫一份石英岩解說牌。

三、永春寮溪步道(20180301)
  1. V字形不死樹:在櫻花繽紛的永春寮溪步道,由上清宮入口上行。耐用的花崗岩石階,旁邊有剛完工的跌水橫凸的集水溝。乜見路旁一棵二岔的喬木,一岔枝幹被環狀剝皮了。唉呀!人怕傷心、樹怕剝皮呀!抬起頭來,這截樹冠居然還是枝繁葉茂,充滿著生命力!這真是一棵不可思議的大樹啊!
  2.觀音小祠:功俸白衣觀音,廟小格外親切。門聯揭示「為人處事先修心,寬宏大量得人和」,讓褊急使性的自己多所警醒。
  3.環狀步道多樣風貌,有山徑的清幽、田野的蒼茂、野溪的道貌還有夾道的櫻樹。
  4.舊日遺落的鳳梨作物,野石匍匐的槲蕨新綠。
  5.油綠闊葉種,香花蟲兒愛:大葉釣樟。
  6.五短肥身軀,斷尾為求生:石龍子。
  7.瘦毛隨風搖,瘦果四處遊。
  8.梧桐科的非洲芙蓉,我還記得第一次見識是在埔里的廣興紙寮廠,葉大青翠一片片、粉花懸垂一落落,當時許是遊客常詢問,主人家特意掛了一個牌子「寶蓮燈」,我查了好多年都查不到正確的名稱。
  9.百年老樹:九丁榕在步道旁,茄冬樹在路中央。
  10.大屯國小:有在地的安山岩石砌老屋、有鬱鬱蒼蒼的挺拔樟樹、有許多孩子們遊戲的器材區、有環教理念充實的本位課程、有一位自然百科的俊明主任、還有一位享受田園況味的麗玲校長以及一個下午的清閒。


V字形不死樹

「為人處事先修心,寬宏大量得人和」

永春寮意象地圖

舊日遺落的鳳梨作物

野石匍匐的槲蕨新綠

油綠闊葉種,香花蟲兒愛:大葉釣樟。

五短肥身軀,斷尾為求生:石龍子。

瘦毛隨風搖,瘦果四處遊。

梧桐科的非洲芙蓉

九丁榕在步道旁

茄冬樹在路中央

大屯國小

磺港溪上游水系的永春寮溪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20180509 NMEA2017分享


20180509 NMEA2017分享

時間:201859(星期三)13301608
地點:台北市文化國小自然教室一。
主題:NMEA2017分享
參與人員:自然領域教師6人,李弘善老師主講。

一、李弘善簡介
  1.大學只填一個科系,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母親擔心畢業找不到工作,沒錯,畢業後從事編輯、餐飲等各種工作,後來聽友人勸告考取國小老師。
  2.國北師師資班,教育部甄選英文教師,美國加州交換教師。(美國有老師到沙漠撿化石給學生看,並不是要讓學生成為生物學家,而是讓孩子學習老師學習的態度)
  3.海洋大學環境與漁業研究所碩士、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4.國語日報等報刊專欄作家、翻譯作品數十本。
  5.教書是抱著和孩子分享的感覺。教師的職涯穩定,做些不一樣的課程才不惋惜此刻。
  6.做海洋教育,老師的態度很重要,要知道老師想要的是什麼?如果老師沒有興趣,只會應付了事。

二、美國海洋教育的歷史
1.海援計畫,一九六零年代提出的,由明尼蘇達大學教授所提出。
2.1965年,立法在各大學建立海援學院,作為海洋研究的中心。隔年由國家科學基金會督導。1970年改由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督導。科學意味濃厚,而台灣是教育部主管海洋教育,無科學背景,做出來的東西有相當大的不同。
3.海援計畫的組織涵蓋了超過300個組織,旗下的人員超過3000位。涉及的層級從地區、州、國家甚至國際都有。範圍除了海洋,也包含五大湖等淡水水域。
4.到國外面對的英文問題,其實慢慢講就好,對方也會慢慢說。
5.奧勒岡大學的海援學院由五個學院組成,農學院、獸醫學院、理學院等。其遊客中心內有五個機構合署辦公,包含農學部、環保署、奧勒岡漁業暨野生動物部、漁業與野生動物服務中心。彼此橫向的聯繫與合作較強。
6.海洋教育的教案:水族箱、海邊沙丘動物的數量調查表,討論為什麼這些動物會出現在這裡。其科學意味濃厚,有許多動手做的東西。將實驗室的東西轉化為孩子可以操作的東西,將孩子作為未來科學家來培養。可看的出來這是科學教育專家設計的,與台灣的海洋教育教案截然不同。並辦理多次教育訓練,教師帶回去教,暑假才回來討論。教案的實用性高。美國的老師暑假是沒有錢的,參加訓練的老師反而有額外的薪水可以拿,參加研習的動力較高。

三、NMEA2017分享,美國南卡羅來納州(佛州北側靠大西洋)201706240629
  1.主題談氣候變遷對環境的影響,以及人類如何應對。
  2.國外的國際會議不請官員致詞,也沒有花俏的活動。與會的成員抱怨美國政府削減環保的費用,讓他們沒有錢做事情,但他們會透過立法反擊。
  3.韓國以政府或機構的力量支持去參加國際研討會,台灣參加者卻自己要想辦法。會議每天早上八點開始,早餐時可以自由晤談,大會有指派一位學員照顧弘善老師,去認識其他人。
  4.第一場科學專題,南卡大學教授談環境變遷,他寫了一本書,以地質學的專業教孩子認識沙子。
  5.科普專題有找科普作家分享他的作品。
  6.在地專題談及以前黑奴的傳唱的歌謠,這也是南卡的海洋教育特色。
  7.大會特色:工作坊,由第一線教師示範所開發的海洋教育教具與課程,台灣海大教授也有示範一場。
  8.大會特色:攤位。弘善老師喜歡逛各種的攤位與教具。例如可漂流的調查船等及各種商業性的產品,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設計活動,讓孩子對課程有感。例如鯊魚娃娃的肚子可以打開來,認識牠的內臟器官。也有一個熱愛海洋生態的高中生參與會議,介紹教具,她以後要讀海洋相關科系。
  9.大會特色:拍賣與抽獎,要買很貴的入場券,但可能抽到大獎,有豐富的海洋相關產品、教具、書籍。
  10.歡迎晚會,有許多在地樂團演奏,但大家都是在聊天。很熱,與會者要自己花錢買飲料,也算是贊助主辦單位。
  11.大會也會安排參觀活動,此處安排參觀農莊,是以前黑奴住的地方;以及參觀海洋博物館,以海龜為主題,有個展館是營造海龜獸醫的場景,讓孩子知道如何為海龜治病;也有觸摸池,但不能拿出水面,不然管理員會罵人。
  12.大會特色:戶外旅遊。這是要自費的項目。一登島,有告示牌規定很多東西不能帶,島上也沒有垃圾桶,天黑一定要離開。海灘沒有墾丁漂亮,但很自然,弘善老師淨灘只撿到二小片保麗龍,島上幾乎沒有垃圾。但另一個參觀地點的沼澤區就很髒亂,與前者懸殊差異。午餐餐盒吃的到當地野生的蝦子,台灣已經找不到野生的在地食材了,可見得當地的環境還是維持的還不錯。美國的海產不如台灣的好吃,醬料也是。
  13.弘善老師自己又報名去海灘撿化石的行程,由一個大學畢業生成立公司帶人去撿化石,(可是他不賣化石)。弘善老師撿了半天,沒有撿到巨齒鯊的化石,只撿到了一些鯊魚牙齒、魚骨頭。感嘆美國可以有人可以靠生態旅遊的方式來營生,而台灣卻沒有這樣的機會。一方面是環境被破壞,一方面是生態旅遊的觀念仍未普及。
  14.捕鯨博物館:捕鯨記作者當年的座位,販賣部賣很多的書籍、當地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品,例如盤子,但很貴。兒童廳展示,每個賣的東西都有質感、教育意義,他們不賣絨毛娃娃。還有模擬的捕鯨船船首、船員住艙,並不是孩子遊樂的場域,是學習的場景。以及船帆操作與材積計算的實際操作,還有一比一比例的捕鯨小艇。

四、交流討論
  1.弘善老師帶了二份海生館的刊物讓老師們參考及自由取閱,一篇是介紹南卡捕鯨館,一篇是鯊魚課程的教學討論。
  2.羚溱老師回饋教了五個班的鯊魚課程的心得。提及自己還要多讀些鯊魚的書籍,才能教清楚的掌握課程的內涵。但課程中想教的東西太多,不自覺地會耽擱二次的下課時間。且有設計出一張學習單,方便孩子前後測、情意問題的問卷。弘善老師說自己是級任,課程的時間比較可以彈性調配。比較好奇的是上課後孩子會主動去找相關書籍、影片來看嗎?志文回饋孩子喜歡這樣的課程,但是較少有主動去看書的人;羚溱回饋說看書的加分,所以有二位有去找書。
  3.鯊魚黑幫簡報析疑:第6張是虎鯊。第3638張是巨口鯊,濾食性的鯊魚,仍有牙齒,但很小,大顆的牙齒已退化了,全世界只有鯨鯊、巨口鯊、姥鯊是屬於濾食性的鯊魚。大的鯊魚模型是寬紋異齒鯊,俗稱虎阿鯊,也可稱為寬紋虎鯊。
  4.海洋教育的內容在國小自然課內幾乎沒有,國語課反而比較多。
  5.下次可以分享一個操作性活動的教學,弘善老師會放一些操作性活動的照片,再讓我們挑選。志文建議發現精靈、勖凱對蝦子有興趣。
  6.弘善老師提及去年在新市國小的課程後,有借一些鯊魚書籍、影片在班級,孩子看了之後會主動要家長帶去買鯊魚的相關書籍,學生經過有趣的課程後,引發了學習的主動性。
  7.羚溱老師提到海洋課程會排擠到原有的課程單元,取捨之間很難。弘善老師提到取捨之間要看各校的特色與孩子、家長的態度。
  8.志文提到能否安排潮間帶生物的觀察課程。弘善老師說可以安排海科館志工進行導覽,他們知道哪裡安全、生物眾多?
  9.感謝弘善老師蒞臨指導,帶給我們豐收的一個下午。

五、研習心得
  1.三次聽弘善老師演講一開始的自我介紹,每次的內容都不雷同,真不簡單。弘善老師是個有故事的人,有說不完的趣事與人生的追求,聽他演講真是享受,每回都有不同的啟發。
  2.陪弘善老師離校的時刻,小桐說看我的演講記錄發現有錯字,我把「姥鯊」打成「老鯊」了﹗這小子,他怎麼會知道姥鯊的?問小桐,他說他不知道,但知道我打的是錯字,而且主動的幫我改了過來。
  3.聽弘善老師演講,輕鬆又自在,但他在做的事情一點都不簡單,期望日後有更多的機會向弘善老師討教,繼續走在融合科學教育精神的海洋教育之路﹗徜徉於海洋母親的孺慕當中﹗


弘善老師蒞校分享海洋教育

致贈感謝狀

與學校老師座談交流

交流一景

自我介紹

分享海洋教育的推動經驗

海洋課程學生回饋(勖凱老師指導)

海洋課程帶給學生高度的學習感受

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20180419橫山國小、鱻魚工作室參訪


20180419橫山國小、鱻魚工作室參訪

時間:2018419(星期四)09301502
地點:新北市三芝區橫山國民小學、新北市淡水區小坪頂鱻魚工作室。
主題:橫山國小、鱻魚工作室參訪
參與人員:吳美麗教授、環教團員6人。

一、橫山國小學校特色簡介/橫山國小陳志哲校長/校長室
  1.橫山國小創校於民國54年,校地0.7公頃,教職員20(博士比例21%,有3)、學生91(外地來的佔92%)、新生報到率900%(應到2位,實到18)
  2.橫山看的到海:背倚竹子火山、位居橫山熔岩台地,望向蔚藍東海。
  3.三芝特色:一廟、貝殼廟;二多、藝術家多、梯田多;三花、櫻花、睡蓮、油桐花。
  4.得獎無數:2015年特色學校特優獎、106年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
 
看的到海的學校

橫山國小合照

二、海洋教育現場與教師社群/橫山國小李弘善老師/視聽教室
1.最近幾年有機會出國觀摩海洋教育的實施,參見哈佛大學的海洋教育的教學摺頁,美國推海洋教育會舉辦工作坊,大學、研究單位與教師會一起共作。做一本摺頁是不簡單的,要經過實作後修改才列印。
2.介紹一本寄居蟹的摺頁,從牠的眼睛來看世界,從卵開始敘述。
3.個人介紹: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畢業,但海洋科系畢業不容易找工作,第一份工作是英語漢聲出版社的編輯,又在基隆的小學擔任英語教師,目前在橫山國小擔任導師,從事海洋教育課程的推廣,有空時在國語日報科學版或未來少年雜誌社撰寫海洋科普文章專欄。師大科教所博士班讀了七年畢業,所辦恭喜他,因為同一屆七位同學中只有二人順利畢業。
4.海洋課程融合了科學教育與環境教育,並介紹相關的學術文章和博士論文。桌上的期刊有要的人可以自己帶回去。
5.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他們有興趣的是探究式的學習,不需要都用考試的方式來評鑑,教學中要設定比他們能力高一點的目標讓他們有動力,不一定要什麼都教給孩子。最好的老師是不著痕跡地把教學內容帶給孩子,孩子沒意會到學到什麼,但已確實地學會了一些能力與知識。
6.海洋課程的用意是希望孩子上了這樣的課之後,對學習有主動性,例如上完鯊魚課之後,他會主動去找相關的書籍去看。有一些弱勢的孩子,學習動力低落,這樣的課會讓他重燃學習的欲望。
7.2009年在學術研討會提出,海洋大學有許多專門系所,可否有管道讓海洋專家與現場教師合作,設計深度的動手操作實驗?例如以流體力學的角度,證明鯊魚的異形尾拍動時,能夠產生向上抬升魚體的動力?這樣的實驗絕對可以感動學生。教授回覆說看海科館的影片就可以設計海洋教案了。此一事件讓弘善老師決定投入海洋教育的耕耘。
8.淨灘的垃圾,上面的海洋生物其實是很好的教材,可以讓學生操作很多有趣的實驗。
9.海洋教育的推廣很多都用知識性的競賽來呈現,或是四格漫畫。但只能這樣推廣嗎?
10.沒有時間:議題教學在沒有明定授課節數的狀況下,只能以課外活動的方式進行,最後只能將議題化約成零碎的知識學習。
11.缺乏教材:弘善老師提供44份操作過的海洋課程教案,歡迎大家運用,相關教材也可以提供。再者,台灣的老師依賴教科書的程度相當高,要自己設計教案是很難做到的。
12.專業知能不足:海洋教育研習中,海洋專業知識是教師們最需要的需求,需要外在的支援。
13.實施內容與方式偏倚:大陸重視海洋軍事方面的議題,我們缺乏海洋法政的教案。大部分老師是用講述式的教學法,戶外參觀或運用視聽器材,動手操作的比例不到40%。而國外動手操作海洋教案是常態。
14.台灣的海洋教育定義還沒有很明顯,最近幾年國外的海洋教育都是科學教育,例如美國的海援計畫,是由研究單位推動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知識重要還是行動重要?知識應能改變態度、行動,但很難檢測。重點是:知識的呈現方式。有趣的海洋課程不但增進學生的海洋素養,還是學習的載體,以及吸引學生探究的魚鉤。
15.海洋教育與認知衝突:貝殼怎麼來的?會不會長大?為什麼海洋中許多動物都不會動?陸地有這樣的動物嗎?(珊瑚可以都不動,陸地的動物可以嗎?最高的山有大動物嗎?最深的海呢?最大的動物為什麼在海洋?)教師可以用認知衝突還讓孩來對海洋課程有興趣。
16.用類比的方式進行教學:模擬月相變化、模擬火山爆發。後者好玩,但前者較有科學意義。前者是深度類比,後者是表面類比。
17.台灣除了本位主義之外,教師還是習慣分工而比較不會合作,事實上,合作是比較難的,海洋課程需要的是跨領域專家的合作。很多學校都有貝殼館、展示空間,但是科學性的課程比較少。另外,老師的專業教學能力不足要怎麼教?需要支援。
18.建議之後可以找林勝吉老師進行海洋課程的演講,他能提供許多的活體讓孩子們認識。
 
弘善老師分享海洋教育課程

交流與討論

弘善老師進行分享

橫山國小合照

三、鱻魚工作室參訪/陳錫欽老師/鱻魚工作室
  1.鱻魚工作室是一個紀錄環境的模型地點,年輕時(20-40)歲父親寵我,任我在各地海邊釣魚,魚最漂亮的是在被釣起的那一瞬間,最飽滿、最有生命力的一刻,想留下這份美麗。環境的變遷太快了,台灣海域約有105種鯊魚,鱻魚工作室目前完成了79種鯊魚模型。為什麼要記錄鯊魚呢?同一種鯊魚,以前長到1.5m才會繁殖下一代,現在獵捕的壓力讓母鯊80cm就性成熟了,忙著繁殖下一代。鯊魚模型紀錄了環境的變遷,讓未來的孩子知道以前台灣有過這麼大型的魚類。
  2.以矽膠來翻模,可以將誤差控制在1/10000以下,因為真的活體久了會退色、物種會面臨滅絕,但是保存了翻模,可以用模型的方式留下紀錄。
  3.一條魚有一個故事:
    A.灰鯖鮫嘴部模型,400kg,算是小的。
    B.大白鯊的牙齒,邊緣有鋸齒,這隻有2100kg
    C.綠島龍王鯛,被民宿老闆獵殺後送來這裏翻模後,目前在中研院泡福馬林。
    D.鯨鯊寶寶,當年母鯊在成功漁港被捉到,吊起來時小鯨鯊從肚子裡生出來,鯨鯊是卵胎生,海生館養了5隻都沒成功、日本福岡養了1隻,錫欽老師分到了2隻,當時的紀錄是一胎共有297隻鯨鯊寶寶。
  4.以工養料:以便宜的價錢幫學術單位製作海洋生物模型,中研院等機構也會將難得的魚類交給他翻模,目前已開的模有1000多種了。連雲港想做一個東海龍宮的計畫,將中國海域所有的魚類蒐集完整,台灣的區塊就要找錫欽老師協助。
  5.去年做公仔,接了一堆公仔的工作,做到沒時間,但還是想要做自己想做的正途,想做魚類的保存。
  6.人心的貪婪,例如國外延繩釣能釣到500m深的海域就不簡單的,台灣的技術能抓到1000m以下的海域,並引進到大陸去,更多地方的海域都受影響了。
  7.錫欽老師認識400多種草藥,每種草藥都是寶呀﹗
  8.之法校長:台灣現在都釣不到魚了,連到東引都釣不到魚了。而溪釣的每條溪也都封溪了。
 
與陳錫欽老師合照

龍王鯛模型

大白鯊的牙齒

灰鯖鮫的顎骨標本

翻模的工具

鱻魚工作室的標本與模型

進行討論與分享

陳錫欽老師製作的龍王鯛模子

四、參訪心得
  1.年幼時的個人興趣,能在不靠海的山區小學開出一朵繽紛多彩的海洋教育之花:弘善老師在海洋教育議題一路走來耕耘著海洋教育教學平台、海洋課程省思與創新,這份毅力讓人欽佩,也讓人不禁懷想著:不須妄自菲薄,一個教師是很有力量的,他能改變一些現況,帶給孩子一些些的不同,而這樣的過程就是教師的回饋與教職的意義。
  2.匯聚各領域的專家群來成就一個課程,這樣的過程是感動人的。海洋課程的專業性高,課程設計需要跨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課程的推廣需要「知識仲介者」,當我們的周遭有越多熱情的知識仲介者,教育現場就會綻放出更多五顏六色的花朵。
  3.鱻魚工作室裡面住著一個逐夢的人——陳錫欽老師。用他的雙手捏塑、調色,為台灣消失中的海洋生態留下真實身影。而陳老師本身的故事、講述的魚模型故事,比這些珍稀出色的魚模型同樣的不惶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