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機會參加以蕨類植物為主題的戶外共學活動,這一次活動是自然步道協會南港家族的一月份共學,24位學員參與,邀請了謝重申老師進行導覽,結束後17人前往YELLOW FOOD尾牙(歲末聯歡)。
蕨類要怎麼解說呢?它的型態又多樣又獨特,與一般的開花植物截然不同,對一般的遊客來說是陌生的,解說員解說陌生事物容易陷入瑣碎、枯燥的窠臼。但它們的秀逸型態分岐中帶有規律,微觀中具有巧思,實在是太迷人了!型態之美自然而然,又往往讓人欲罷不能!感謝重申老師,深入淺出、探幽索隱,帶我們走入不開花植物殿堂,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滿載而歸的象山賞蕨盛宴。
以下為當天解說記錄。
蕨類的基本概念
大家認識的有那些常見的蕨類?以淺山的蕨類來說,北部與竹苗以南的種類不同,中南部氣候有乾濕季之分,南部的蕨類有適應乾濕季分明的種類。
從遠觀、近觀、微觀等不同方式來看蕨類。帶一般民眾看蕨類,與大家「半專業」的方式不同,要挑選比較大的、比較特別的、花市看的到的蕨類來介紹,例如鐵線蕨、鹿角蕨。
鹿角蕨並非台灣原生種植物,原有18種,受人喜愛而園藝化。疫情期間,觀葉植物與鹿角蕨大受歡迎,曾有一株600萬元的高價。
鹿角蕨的構造分成腐植質收集葉,又稱為「臉」;營養繁殖葉,又稱為「手」,因為會分岔。
鹿角蕨分類上屬於水龍骨科、鹿角蕨屬。有星狀毛,石葦也有。星狀毛是一根毛呈現芒狀分叉,摸起來像是摸短地毯,扎扎的、白色的。目前流行白色的手的品種,又流行侏儒種的個體,前二年賣到一株600萬元。要玩要花大錢,要投資很多設備。
早期引進的是二叉鹿角蕨,很適應台灣環境,手比較長,一顆50元、100元,很好種,孢子飄出來後在公園自己長出來,成為歸化種。後來又引進爪哇鹿角蕨,手比較短,二種鹿角蕨相雜交,雜交的後代已經很難分辨了。
1.海州骨碎補
附生的蕨類民眾比較有興趣。兔腳蕨,花市有三種。一是白色的,杯狀蓋骨碎補。二是黃色的,海州骨碎補,分布在低中海拔,現在低海拔越來越多了,貓空炭窯旁的大樹很多。也有可能是園藝業者在陽明山500-600m苗圃栽種,再種到公園,所以變得常見了。三是原生金門的圓蓋陰石蕨,白色的毛。
孢子,民眾也認識。
垂榕氣生根很多又有灰塵,空隙多,適合附生植物生長。種石斛蘭不要用水苔種,水苔會吸水,一團也很醜。留一些根,梆在樹上,冬天種,之後長出新的根。講師用雷射筆,指出樹上的附生植物。
兔腳蕨根莖上的是鱗片,不是毛。單根的是單細胞毛,一節一節的是多細胞毛,有二、三排的是鱗片。看起來像毛,但是鱗片,披針形的鱗片,下面寬、上面窄。鱗片分成一字著生、盾狀著生等型態。
海州骨碎補,黃褐色鱗片,先端有點白,五角形葉,長一片,再隔一段距離長另一片,「走莖」;葉遠生,相對的是近生、叢生。
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在這個環境中,留下來的都是適應這個環境的物種,顏色黃褐色的留下來,長期下來,只剩下這種。
中高海拔多的是高位著生,例如蘭花、蕨類,因為下午有雲霧,可以吸收水分。低位著生的類型中,有些只附生樹上,有些只附生石頭上,有些二者皆有,例如伏石蕨、海州骨碎補也是。
2.松葉蕨
松葉蕨的植株像松葉,沒有葉子。植物演化從藻類、苔蘚,再演化出維管束植物,例如木賊、石松、早期厚囊蕨類、薄囊蕨類。木賊、瓶爾小草演化關係比較遠。
觀察松葉蕨的孢子囊,3顆孢子囊長在一起組成1個「聚合囊」,外國有2囊的品種。孢子囊下面有2個托起來的鱗片狀的葉子,刺刺的。地下部的根與地上部的莖長的一樣,顏色白色。
不要拔回去,種不活,因為根會斷掉,除非是土裡長出來的,連土移植才會活。有人說土裡長的應是不同種,從國外引進花卉時帶進來的。
3.瓦葦:很容易脫水。
4.山蘇:自己長出來的。台灣海棗葉子脫落後,留一些葉柄,又保水,長出許多植物,例如腎蕨、毛葉腎蕨、長葉腎蕨,三種變六種。山蘇重要特徵,1是嫩葉會捲起來,新葉捲曲狀;2是孢子囊。
5.東方狗脊蕨
東方狗脊蕨,新葉紅色的很討喜。幼葉紅褐色鱗片,大了沒有,用來保護幼芽,讓動物覺得不好吃,屬於物理性防禦。另一種是化學性防禦,吃起來澀澀的、苦味,以代謝物質讓動物覺得口感不好。葉片上長了許多不定芽,葉背長孢子囊,同時行有性、無性繁殖。
孢子囊與孢子的關係如同小玉西瓜與西瓜籽。「孢子囊」大多是64顆「孢子」組成,以有性繁殖產生,數量是2的N次方。「孢子囊群」是排成一長條的小玉西瓜,外型有線形、圓形等類型。孢子囊群上面長一層膜保護,稱為「孢膜」。肉眼頂多看到孢子囊,看不到孢子。
A.狐獴,6-8萬,有站衛兵的習性。
6.傅氏鳳尾蕨:在葉緣反捲回來保護孢子囊群,不是獨立長出的孢膜,稱為「假孢膜」。鳳尾蕨科鳳尾蕨屬的植物,從側面看孢子囊群打開了,有的還沒打開。
7.全緣貫眾蕨:盾狀孢膜。蕨類有長孢子的稱為孢子葉,沒長孢子的稱為營養葉,這種從外表看不出來差別。山區、海邊都有,海邊比較多。
2.松葉蕨:孢子囊從綠色的變成黃色、橘色,成熟時打開,像海桐一樣。要不要長孢子囊群,葉子一長出來就決定了。拍孢子囊時,要拍到下面的葉子。
8. 粗毛鱗蓋蕨
看蕨類時,有沒有毛很重要。葉子霧霧的,毛很多;葉子亮亮的,沒有毛。
粗毛鱗蓋蕨,孢膜像魚鱗一樣,覆蓋在孢子囊上。雖然叫做粗毛,其實毛很少,葉軸很亮。低海拔常見的三種鱗蓋蕨口訣是「一北二粗三熱帶」,一北是指台北鱗蓋蕨一回羽狀複葉;二粗是指粗毛鱗蓋蕨,但側羽片基部朝上小羽片會再多分裂一回,達到三回羽狀裂葉,所以應該說二回羽狀複葉到三回羽狀裂葉;三熱帶是指熱帶鱗蓋蕨,野外看到的常是華南鱗蓋蕨。
3.瓦葦:葦原本不加草字頭的。
9.鳳尾蕨:有情有「翼」。
10.箭葉鳳尾蕨:無翼。二型葉,孢子葉與鳳尾蕨類似。
11.細葉複葉耳蕨
有一點頂羽片,葉片先端連線急縮,低海拔常見的有斜方複葉耳蕨,頂羽片與側羽片同形;小葉複葉耳蕨,葉片先端連線是一條線,可能有弧度,但連得起來。
走莖,喜歡長在林緣,一側有陽光、一側沒有陽光。一天內有時曬太陽,有時曬不到太陽。森林有充足的濕度,大部分蕨類喜歡這種環境,但有些喜歡陡坡(葉子朝下長、大型葉),有些喜歡平緩的環境。可觀察蕨類的微環境的差異。
12.肋毛蕨:葉子三角形,下面比較寬,多細胞鱗片乾燥後萎縮。可微觀蕨類植物的毛、鱗片。
13.伏石蕨:駁坎是很棒的蕨類觀察點。
14.台灣車前蕨:屬於鳳尾蕨科,沒有假孢膜的種類。葉片乾萎,沒有葉柄。
15.山蘇。
B.蟲座:吃掉台北玉葉金花葉子先端,留下中肋,躺在中肋上,愛吃茜草科的葉片。異紋帶蛺蝶幼蟲。
16.觀音座蓮:
氣孔帶,也叫氣囊體,葉柄上行氣體交換。木質化托葉,叢生狀生長,葉柄基部留下來,老株會長成柱狀托葉。蘭嶼觀音座蓮更明顯,台東少數地區二者都有。葉子脫落,留下一小截葉柄與二片托葉。
偏熱帶的蕨類植物,裡面充滿了澱粉,表皮削掉,白色的澱粉可以食用。葉柄基部的頭拔下來種,有4個芽點可以生長。雲仙樂園前方,有種很多伊藤氏觀音座蓮。
17.小蜜腺小毛蕨:小毛蕨有明顯的頂羽片,本種下方羽片漸縮,走莖,葉遠生,某個時間有很多腺體,用微距相機可以拍攝。
18.克氏鱗蓋蕨:位置在大葉楠的板根旁。毛是彎曲捲的型態,中肋有毛,一定是二回。粗毛鱗蓋蕨沒有毛,克氏鱗蓋蕨比較粗曠,粗毛鱗蓋蕨比較不粗曠。
19.愛德氏肋毛蕨:毛立起來。
20.三葉新月蕨。
21.羽葉新月蕨:多一對小葉。
C.象山白漆立面牌前,右轉泥徑。山神廟有毬蘭。
D.千金藤:防巳科,巳就是蛇,可做蛇藥。
22.華南鱗蓋蕨:以前叫做熱帶鱗蓋蕨。
E.乳藤:葉對生,乳汁特別多。
F.酸藤:葉背中肋紅色,背面有蟲菌穴。
G.王瓜。
H.積水鳳梨。
I.槭葉栝樓。
J.張躍騰推薦台灣景點:1.烏腳病之父--王志和紀念館,由台南市文化局導覽。十分精采。2.南鯤鯓王爺廟,台灣王爺廟總廟。3.井仔腳成功鹽。4.山上水道博物館。
![]() |
台灣海棗莖幹上著生的腎蕨 |
![]() |
東方狗脊蕨的不定芽 |
![]() |
傅氏鳳尾蕨的假孢膜 |
![]() |
全緣貫眾蕨的盾狀孢膜 |
![]() |
寵物狐獴 |
![]() |
松葉蕨的聚合孢子囊與小葉 |
![]() |
粗毛鱗蓋蕨 |
![]() |
有情有翼的鳳尾蕨 |
![]() |
細葉複葉耳蕨 |
![]() |
肋毛蕨 |
![]() |
異紋帶蛺蝶幼蟲的蟲座 |
![]() |
觀音座蓮 |
![]() |
密毛小毛蕨 |
![]() |
講師分享中 |
![]() |
小蜜腺小毛蕨 |
![]() |
海州骨碎補 |
![]() |
克氏鱗蓋蕨 |
![]() |
碗蕨科的克氏鱗蓋蕨 |
![]() |
克氏鱗蓋蕨 |
![]() |
流星錘打開了 |
![]() |
愛德氏肋毛蕨 |
![]() |
愛德氏肋毛蕨 |
![]() |
走入象山的小徑 |
![]() |
木麒麟 |
![]() |
觀音座蓮 |
![]() |
羽葉新月蕨 |
![]() |
新月蕨脈型 |
![]() |
竹米 |
![]() |
華南鱗蓋蕨 |
![]() |
疑似槭葉栝樓 |
![]() |
乳藤 |
![]() |
金腰箭舅 |
![]() |
積水鳳梨 |
![]() |
豐盛的午餐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