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20201017北海岸火山碎屑岩地質之旅No.131

  

戶外教學流程

抵達時間

預估流程

離開時間

 

0900  文化國小集合。0910出發。

 

1011

1020  石門洞。【石門洞地質歷史、貝殼簡介】1150離開。

1202

1209

1200  老梅公園。【午餐】;【風剪林、熔岩山、地景展望】1330離開。

1350

1358

1340  麟山鼻。【石英砂、貝殼砂、磁鐵砂】;【海岬、風稜石、海濱植物】。1450回程。

1442

1545

1600  文化國小。

1615

 

教學省思

  1.東北季風鋒面到來,天氣預估攝氏2224度、陰有雨,降雨機率70%。前一天請教王春洋老師北海岸天氣概況,老師說風大,行程可調整至五龍宮、北觀遊客中心避風,解說完再去現場印證一下,趕快上車。結果今天天候不錯,出發時北投飄著毛毛細雨,笑說是因為雨庭(雨停)今天沒來,所以才下雨了;整天季風略微大了些而已,直到1430最後一個活動雨勢轉驟一些,差不多也是原本預估回程的時間。在遊覽車上看著濕漉漉的車窗,感謝著老天眷顧、龍天護佑,帶給我們日日好日又一日、時時好時在今時。

  2.得具有學習動機學生而教之,不亦樂乎!文化國小衛星資優課程開出地質與海洋課表,讓台北市有興趣資優生報名。學生有選課權,對議題有興趣,在課程中反應熱烈、全力參與,在這樣的團體中十分愉快。由此可知學生主動、學生分級的教學成效、課程參與是重要的條件,可惜在一般的常態編班難以達成。

  3.由「石門洞遊憩區」解說資料來進行戶外走讀及質疑讓學生認識地圖的重要,歸納本景點的重要概念,能達到良好的科普閱讀成效。另一方面,內文中的「海蝕洞」、「海石拱門」、「集塊岩」的描述有誤,先讓學生心中埋下伏筆,於現場再做說明,最後統整活動時再告知前二者應為「高位海蝕石門」,後者應為「再積性火山礫岩」,閱讀與實景比對,質疑與釋疑轉折,讓學生對關鍵性的迷思概念更能有深刻印象。

  4.在景點先讓學生觀察,輪流說出觀察到的事物,教師再進行提問、說明、統整、序列化概念,讓學生參與更多。此次在石門洞山頂、石門洞沙灘、老梅風剪林皆如此進行,學習型態由教師解說調整為師生共學。

  5.在石門洞沙灘留時間讓學生除了觀察,也要畫下整個石門洞及標誌出特徵。畫出重要的自然物是很棒的學習活動,之後教師再統整九項觀察重點,導引出石門洞地質演育歷史,請學生以原子筆記下關鍵字,歸納最重要的關鍵詞以及科學概念。

  6.動手採集樂趣多:在石門洞介紹海漂物時,也讓孩子採集海綿、黑潮笠藤壺、安山岩,作為收藏品。學生是喜歡採集自然物的,興致勃勃。教師說明人類行為不應影響到其他物種,將螺殼留給寄居蟹是應該的,但是適當的採集寄居蟹用不著的笠藤壺、口蓋則是無可厚非的,也能引發愛好自然的情意。

  7.學生充滿童趣:走到白沙灣時,隨手拉出一條沒有葉子的馬鞍藤匍匐莖玩跳繩,而且跳得很開心。還有他們在老梅公園迷宮玩鬼抓人時,邀請我當鬼,陪他們玩迷宮鬼抓人,小六生跑得真的很快、又很機靈,只抓到2個人。陪孩子玩,感覺自己重回年輕了!

  8.回程的車上,請學生安靜閉上眼睛,以最舒服的姿勢靠坐,為孩子們總結今日的學習活動、自然觀察是環境教育的起點云云,在車上講了29分鐘提醒與省思,大部分的師生十分放鬆地睡著了。我笑稱這是從周星馳電影中學來的「睡夢學習法」。

  9.戶外教學的統整活動是「自然賓果」:搭遊覽車返校後,在川堂圍坐一圈,畫出16格空格,每個人輪流說出一個今天學到的、有趣的或喜歡的事物,並且要說出挑選的原因。大家隨意選一個空格填入,寫滿16格之後,輪流圈選名詞,進行賓果遊戲,先達到4條線者獲勝,頒贈小禮物。教師發現孩子們標註的名詞多與親身經驗有關,孩子們在意的事物與教師的眼光有所不同。活動中的小插曲是溫仁老師選的名詞是「白沙灣貝殼砂因為含有碳酸鈣,當遇到鹽酸時產生許多泡泡」,我們一直想要怎麼簡化字數又符合溫仁老師的意思,後來決定寫下「貝殼裡有碳酸鈣」。我印象中在岩石學著作中有一個專有名詞是講這個作用的,回家後翻查何春蓀的「普通地質學」,果然在第七章「風化與土壤」中,「化學的風化作用」小節內找到了答案,書中第136頁提到了這種化學風化作用的進行方式稱為「碳酸化作用」,希望這個答案可以滿足溫仁老師小小的關注。

  10.回家作業有二項,冀望學生能延續今日的學習內容。其一是請爸媽帶孩子去吃一次泰國、滇緬或越南料理中的摩摩喳喳飲品,品嘗其中的亞達子,那是今日觀察到的水椰子種仁,透明色、扁圓形、QQ的,口感非常棒!其二是以自然寫作的原則完成今天的自然觀察記錄。

  11.這是最後一次與資優衛星孩子們一起學習的戶外教學了,謝謝輔導室邀請,也謝謝家長們讓孩子參與方案,與這些孩子們在一起的這四年是很愉快的學習歷程。

  

學生作品:20201017各式岩石觀察之旅(作者:阿祿)

今天我們去北海岸校外教學,在這次的過程中,我們觀察了許多的岩石。

一開始,我們搭乘巴士到了石門洞,我們看了那邊的解說牌,在上面找到了許多錯誤和正確的觀念。之後到了石門洞,老師帶我們解說與修正看板上的錯誤,讓我們知道它也叫做「高位海蝕石門」,還有讓我們知道它是岩石中的再積性火山礫岩。之後,老師還告訴我們它形成的過程,一開始是由火山噴發產生安山岩、鵝卵石、角礫,之後掉到海裡,因重量產生粒級層,後來再因海的侵蝕作用產生了海蝕凹壁、海蝕洞和海蝕石門,最後再因地形抬起浮出水面,而形成現在的石門洞,而由上可以推論台灣一直在長高。最後,老師帶我們觀察海上的漂流物。

  之後,老師帶我們去老梅公園吃午餐和休息,然後再去爬非常難爬的山,而在爬上去之後,風非常的大,當時老師帶我們認識地衣,它是第一個爬上陸地的生物,所以生命力非常強,因此它才能在岩石及風大的地方生活。

  下山之後,老師帶我們去麟山鼻,老師一開始帶我們去觀察藻礁,之後老師帶我們觀察當地特有的沙子,那裡面有石英砂、貝殼砂,還有鐵砂,一開始老師用酸和碳酸鈣的作用來實驗貝殼砂,之後我們用磁鐵來收集鐵砂。在收集完鐵砂之後,我們就回學校,在回程中老師帶我們回顧今天所做的事。

  到校之後,老師帶我們做了一些有趣的活動,在做完活動之後我們就各自解散回家了。

 

教師回饋:

1.阿祿是個用心學習的孩子,用這樣的態度學習,學什麼都會有成果!

2.三個圖案都是此行關鍵性的概念,能以圖像相互參照,導引出先後順序,很棒!

3.觀察細膩而詳實,非常棒!

4.建議最後更要加上整體活動的感想,這樣作品才完整!

 


時間:20201017(星期六)09001615

地點:新北市石門區石門洞遊憩區、老梅公園、麟山鼻海岬。

主題:108學年度文化國小區域衛星資賦優異教育方案課程/北海岸火山碎屑岩地質之旅。

參與人員:學生5位、溫仁老師、愛婷、志文,小計8人。

(照片取材自文化資優班六年級群組)

學生在石門洞神奇地跳躍


自然賓果總結活動

戶外觀察筆記



登上熔岩山合照

奮力爬上沙丘,同學相互叮嚀

白沙灣沙灘合照

解說牌是現場實景與科普閱讀的最佳結合

運用景點解說牌進行地圖識讀、特色摘要與反面教材

石門洞是一處獨具價值的天然紀念物

在石門洞進行科學觀察的畫面真棒

倒沙是海灘活動尾聲向海致敬的一個儀式

在文化國小穿堂進行總結活動

潮池的觀察,小朋友一直希望我挖一顆石蚵給他們嚐嚐

學生隨興地拉出馬鞍藤玩起了跳繩,背景是麟山鼻海岬

白沙灣沙灘

在熔岩山上進行觀察與介紹

觀察寄生植物無根藤的構造與環境

熔岩山前合照

在石門洞貝殼砂進行自然觀察與比較

觀察海漂物的構造與功能

運用實景標牌進行走讀導覽

陪學生在迷宮中蹲低身體玩鬼抓人

老梅風剪林午餐閒聊

搭上大南小巴,準備出發了

學生整理的概念圖示
自然賓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