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30源頭活水十八份:泉源社區開發史(一)/中正山步道導覽書摘
一、書籍資料
(一) 源頭活水十八份:泉源社區開發史(一)
1.策畫:林再賢 作者:陳建一、王志文、呂理昌、楊志彬、游文宓
2.出版:台北市泉源社區發展協會
3.出版日:20121100
頁數:76
(二) 中正山步道導覽
1.策畫:林再賢 作者:陳建一、林柏昌、林再賢
2.出版:台北市泉源社區發展協會
3.出版日:20111100
頁數:95
二、閱讀動機
鄰居再賢兄是十八份達人,熟習在地與社區的文史掌故,不僅如此,他還長年以社區發展協會的名義申請補助、組織團隊、禮聘專家來進一步的梳爬十八份地區自然與人文的各種素材,除了運用在導覽活動,也提供第一手資料與各界人士。這二本十八份社區資料是再賢兄特意贈送的。
學校每年舉辦的親子登山健行活動,20190316是我參加的第三次,路線是由文化國小沿著車道步行到十八份嶺頭的張公聖君廟,抽獎後再解散。過程中,我對泉州移民安溪人的張公聖君信仰產生了興趣,因此重新再閱讀這二本書,進一步的對當地書契、信仰與水道相關的文史興味盎然。
三、書籍內容
1.這是一本描繪十八份200年來的村史,透過田野調查的耆老訪談、族譜與地契收集來解讀土地與住民的互動歷史。用意是喚起共同成長的記憶與經驗、找出自己在社區中定位與價值、對社區產生認同感、增進社區的互助與團結。十八分的特色是水圳頭、木炭窯、柑桔園、梯田。
2.書中重要內涵:收丁口錢(傳統廟會活動捐錢機制)、水圳及梯田、氏族探究(最早是同安的陳家、其他都是安溪人)、老地名、契約、信仰與廟會活動、區域空間(頂湖、下湖)、產業發展(茶葉、柑桔、番茄、木炭、水稻)、政治時代、傳說與生活、外來人士。
3.「十八份」地名的由來,不是十八姓或十八戶 (台北市鄉土歷史專書的說明是十八戶墾殖,每次採買物品都要先分成十八分再送去,故得名。) ,而是十八股,240年前,詹吳顏王高陳等姓氏前往此地集資合股開墾,與原住民租地開墾後將土地分成十八分,按股抽籤均分,漢人聚集成庄,故名「十八份庄」,目前的行政區為北投區「泉源里」。
4.陳家地契:乾隆三十六年。性質為永佃契約,因為漢人不能擁有番人土地。從規約來看,契約精神是保護佃農的。我們從課本中得到歷史的骨幹,這些契約是歷史的血肉呀,有幸遍覽,往事才有生命力呀。簡易分析如下:
性質
|
內容
|
關係人
|
業戶:畝倫圭勒/佃戶:陳元貴。
|
地點
|
座落:磺嘴頂(現名風嘴頂、鳳嘴頂)。
周界:東至崁、西至艋舺崙、南至崁、北至大水坑。
|
緣由
|
A.自己不能耕種。
B.盡問番親不能承耕。
C.招得妥佃陳元貴。
|
權責確認
|
業戶:園即照付佃人前去蓋屋墾耕掌管為業。
佃戶:出得犁頭銀150大員,即日交訖。
|
議約內容
|
A.佃人居住厝地及茶園免納大租。
B.年納大租粟8石,早冬照數足付,不得粒欠。
C.與別番無干,倘有藉端詐索滋事,業戶出頭抵當,不干佃人。
D.開埤築圳,界內地任從開築,不得阻當。其工資業佃幫理,不得刁難。
E.佃人自開圳路,即就大租內扣貼,不得一例照甲納租。
F.佃人轉卸別佃,告明業主,清完大租,外任從出兌,不得刁難。
G.今欲有憑,立給佃批一紙。
H.墾耕永遠為業,日後並無贖抵等情。
|
官方驗核
|
清賦驗訖(印章)。
|
見證
|
代筆、知見、土目、業戶。
|
5.吳家地契:乾隆三十六年。
性質
|
內容
|
關係人
|
業戶:土目發生/佃戶:吳元回四股。
|
地點
|
座落:十八份庄/鹿場埔。
周界:東至水堀溝、西至業戶埔、南至山尾崁、北至尖山返水。
|
議約內容
|
日後墾耕成業,照例一九五抽的,配納大租。(收成的15%當大租)
|
6.找洗:道光四年。已經跟人拿錢,還再找買主「找洗」,再拿第二次以上的錢。
性質
|
內容
|
理不直氣不壯
|
此業,先年岳伯祖經賣與周到觀掌管,價敷銀足,理難找貼。
|
實在不得已
|
今因家務窮迫,伯祖墓被壞欲修,不得已托中向周到觀,找出佛銀8大員正,銀即日仝中交訖。將山埔園地、坑泉水依舊付銀主墾耕栽種,及造蓋屋,任其掌管,不敢阻當生端。
|
不再有第二次
|
自此,一找千休,日後子孫,永不敢再言找貼。
|
意涵
|
平埔族人,土地賣盡,無以維生,再找昔日買主「洗貼」。道光27年至咸豐6年之間,地權轉移,由埔漢之間變成漢人之間。
|
7.十八份的信仰分成三部分,地區信仰中心為張公聖君廟;繞境祈福的有清水祖師、媽祖;祭祀公田的保安宮。還有在頂湖傳教的林永成牧師。
8.張公聖君:百度百科的說法是:張慈觀(張自觀),南宋人,烏面。披髮仗劍,環眼怒目,赤足踏風火輪,腰纏大蛇。在福建德化練法,見五通神強取民女,駕雲鬥法,被誘入石壺洞內以柴火燻燒七晝夜,故散髮烏面。念咒請肖明、章敏師兄助站,肖明撞碰石門誤傷張慈觀,慚愧而臉紅;章敏也氣得臉色發青。後來合力制伏五通鬼,才得知為螃蟹精。羽化後鄉人及好友塑像建寺於石壺殿。十八份的張公聖君廟,耆老詹國清說是民國34年外公的親戚吳興爐從唐山請回來,綁在肩上扛回來的;耆老吳欽福說法主公是從安溪石壺寺請過來的,聽說吳香爐賣香做生意,在清朝時候請過來的。吳欽福說的版本是:法主公在石壺山修行,另一位修行人大丁要搶他的地理,把法主公抓去燒;法主公早就算到,跟他兄弟說看到東邊黑雲要來營救,後來臉才燻黑。現在骨頭還在洞穴,生活用的菜刀、石頭、枕頭都還在。法主公很靈驗。
9.清水祖師:有一尊是落鼻祖師,又名蓬萊老祖,中法戰爭時淡水信徒抬著神尊前去打法軍,一有狀況總會事先落鼻示警,而且打勝仗了。有一次滬尾祖師公到艋舺繞境,艋舺人做了九尊一模一樣的神像,要留住祖師公;後來祖師公託夢,說鼻頭上有蒼蠅的是祖師公,才認出來請回淡水。艋舺人不服氣告官,艋舺祖師廟說落鼻祖師是他們的;滬尾人說是滬尾人供奉的,祖師廟尚未落成,暫寄艋舺的,爭吵不休,後來日本官府協調單月到艋舺祖師廟、雙月到滬尾祖師廟一直到現在。落鼻祖師遶境十八份時,曾調解黑肉伯與九華仔的糾紛,「祖師公問:要不要聽祂說,不聽庄子會出大事,聽了就沒事。」調解時大籬笆的人等很久,以為在刁難,後來祖師公的鼻子黏回去,就起駕過去了。
10.吳家記:保生大帝祭祀公業祭田。道光13年(1833年),吳氏先賢114人,捐款240銀元,恐現銀雖堪生息,亦易花消,不如建業垂後,以為長久。於是買盡鳳嘴口水田帶山埔七股土地(現為北投區頂北投十八份地30筆土地) ,雇佃耕種,租金作為每年3/28大龍峒保安宮(寓意保障同安人)祭祀活動與宗親大會之用。因為吳氏祖先吳夵(紙本皆作上大下十,類似本字)一生行醫救人,未曾結婚生子,明永樂七年七月追封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其胞弟吳根之後代子孫,故組成吳家記祭祀公業,劃分六角頭,輪流擔任爐主,值年者在大帝聖誕前五日領取公銀38員以為開費之資,復另領厭爐銀(工作費)若干。從此照規承接,不得推餒。
11.耆老林永成:福建人,民38年跟大哥到台灣,在高雄的化學工廠工作,有一天做實驗時火藥爆炸,上帝的聲音安慰他。之後離職到台中的神學院念書。畢業時很多大教會想聘用,他都不去,想走一條最辛苦的傳教的路。後來戴師母問有沒有人願意到頂湖傳福音,她說「交通不便、要爬山,什麼都沒有,沒有人喜歡。」林永成說願意。民國50幾年,村民很好客,邀請到家裡請他吃飯,但邀請他們到教堂聽道都不來。到民國70幾年,只有三、四戶信徒,建議大家下山聽禮拜(北投中和街有信義教會),頂湖教會就停止活動了。
12.北投水道:北投自來水系統,全台第11個水道,至今仍在供水。
性質
|
內容
|
緣由
|
日本時代,北投溫泉區、公共浴室等溫泉產業興起,需要大量用水。
|
水源探查
|
明治43年(1910年),9月進行水源探查,10月在中正山下西南方發現兩處水源。進行水道布設計劃,公告水源地上方30公頃為水源涵養保安林,現今3004號區外保安林。
|
水道建設
|
1911年3月13日開始興建,同年6月20日完工。水道工程經過北投公園噴水池和北投公園站前廣場。
|
第一水源
|
鳳梨宅泉,標高197.58m。
|
第二水源
|
汴頭泉,標高139.03m。巴洛克建築風格。
|
之後新增
|
第三水源紗帽山湧泉、第四水源大坑溪水源。
|
管理維護
|
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
|
四、讀後心得
1.我是十八份說書人,跟著親子登山活動的腳步,一路上聽我聊聊路旁的北投水道設施、張公聖君的神奇事蹟,十八份墾殖的時空背景,唉呀!這片土地與土地上的住民的故事還真有意思呀!搭配現場的傳奇故事聽起來最是過癮啊!
2.口述歷史的資料讀起來耐人尋味,一樣的一輩子,聽到不同的人所在意的事情太有意思了。等你老了,你要如何為自己的人生畫記?我敬佩林永成牧師,在最枯脊的荒漠中撒種子,縱使種子還是無法生根繁茂。走過這一遭,盡力了,老亦無悔呀!
3.十八份真是一塊神奇的小社區呀!有這麼多精彩的故事、信仰、生態、農產、景點和地景,其實書中還提到了大慈寺與法雨寺,也都有著動人胸臆的傳奇故事,讓人悠然神往呀!感謝林再賢兄等有志之士,用心勤力地將這些精采的鄉土底蘊翻出新意,讓眾人薰染土地的芬芳,搭建起人與土地、人與社區、人與自然的心靈連結。
封面 |
封底 |
地契內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