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花蓮溪河口」戶外教學設計
本研究依田野調查教學景點分布之動線,範圍以花蓮縣豐濱鄉的花蓮溪河口及嶺頂一帶為活動區域,包括國姓廟(風剪樹)、嶺頂(海岸山脈末端)、花蓮溪河口沙嘴(海灘及波浪)、海中天民宿旁海濱露頭(火山角礫岩及火山泥流)等四個定點。以地質、地形和水文景觀為主要教學核心,編輯成戶外教學教案,並據以應用在實際教學中。
一、 課程說明
(一) 設計理念
花蓮溪河口地區大地構造豐富而多元,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的縫合線在此劃分,大南澳片岩系構成的中央山脈變質岩區與都巒山層為主體的海岸山脈火成岩區、沉積岩區也在此相峙。更不用說花蓮溪泱泱大河與太平洋潮浪洶洶,河水與海水兩股力量日夜不休的在河口地區角力與挪移,先人便以眾水迴旋衝騰的景觀將聚落命名為「洄瀾」,而後轉音成我們在口中的「花蓮」。
花蓮溪河口離學校很近,是上天所賜與的最棒的大自然教室了。這裡不但是大地故事的起點,也是人文史蹟的開端,值得一探究竟。
(二)單元目標
1. 認識花蓮的大地構造背景以及河口地區的岩性特徵。
2. 了解由內營力(地震)與外營力(氣象)所造成之不同建設與破壞機制。
3. 由人地關係的認識,以養成兒童有正確之環境認知與識覺。
(三)能力指標
1. 自然 1-3-1-2-4 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2. 自然 1-3-5-4-4 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3. 自然 7-3-2-3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4. 環境教育 3-2-2 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暨社區所處的環境,進而瞭解環境權的重要。
5. 環境教育 4-2-1 能歸納思考不同區域性環境問題的原因與研判可能的解決方式。
(四)教學對象:九年一貫課程五-六年級學童。
(五)教學節數
1. 準備活動:室內課一節課。
2. 發展活動:戶外課四小時(含來回車程與步程)。
3. 綜合活動:室內課二節課。
(六)課程架構
整體的教學設計以花蓮溪河口及嶺頂為場域,戶外教學活動共計四個教學定點,詳細課程架構如下圖。
圖 1 花蓮溪河口戶外教學課程架構圖
(七)戶外教學活動說明
1. 活動地點:花蓮溪河口及嶺頂。
2. 適合季節:一年四季皆可(雨日除外)。
3. 活動時間:約4小時。
4. 準備器材:學習手冊、地圖、色筆、鉛筆、直尺、採集袋、放大鏡、美工刀、照相機、望遠鏡(隨意)、鹽酸(教師帶)、急救箱等。
5. 注意事項
(1)穿著運動服、布鞋、運動帽,雙肩式背包。
(2)活動時注意安全、不嬉戲、不擅自脫隊。
(3)愛護環境資源,不任意破壞地質、地形景觀以及不隨意攀折花木。
(4)維護環境清潔,不亂丟棄垃圾。
(八)教學重點
1. 風剪樹:嶺頂產業道路盡頭的國姓廟右側。
A. 風剪樹為何不會傾倒:有三根支柱根支撐。
B. 風剪樹指引的方向
(A)測量:風剪樹傾斜的方向是南南西。
(B)歸納:風剪樹傾斜方向所代表的含意為盛行風的去向。
(C)推測:推論此處盛行風的方向是北北東。
(D)推測:盛行風所代表的是這個方向吹來的風具有風力強、風頻高、時間長等特徵。
(E)推測:此處的風剪樹受到台灣東北季風的影響較劇烈。
2. 海岸山脈末端:由國姓廟走下堤防階梯,左轉走到盡頭的地層露頭。
A. 花蓮溪與河中洲:推測:河中洲是河道中堆積的泥沙、礫石所形成的沙洲,此處河中洲主要是花蓮溪的河水所帶來的堆積物。
B. 火山岩:分類:此處主要的火山岩類型為凝灰岩。
C. 漣痕:分類:位於花蓮溪口南側與堤防消波塊之間的泥灘。其中A.位痕是指河水面停留所留下的的高度痕跡,B.漣痕的凸脊分成陡翼與緩翼二側,具有指示水流方向、水位深度的意義。
3. 海灘及波浪:教學位置在花蓮溪河口沙嘴。
A. 沙嘴
(A)分類:今日觀察到花蓮溪河口堆積物的型態為沙嘴。
(B)推測:今日河水與海水的角力是河水占上風。
B. 覆瓦構造
(A)觀察:今天河岸礫石覆瓦排列的閉口方向朝向河流上游。
(B)推測:從覆瓦排列的觀察可知河水的力量較強。
C. 玩石頭:(略)
D. 岩礦辨識
(A)甲是綠泥石片岩。
(B)乙是方解石大理岩。
(C)丙是變質砂岩。
(D)丁是安山岩。
E. 海浪觀察:比較二種海浪波的差異性。
|
磯波
|
直立波
|
產生機制
|
坡降小
|
坡降大
|
出現位置
|
海灣
|
海岬
|
破浪線
|
近
|
遠
|
能量
|
小
|
大
|
危險性
|
小
|
大
|
堆積物
|
小
|
大
|
優點
|
海水浴場
|
衝浪運動
|
4. 火山角礫岩及火山泥流:沿著海灘南行,位置在海中天民宿旁的海濱。
A. 火成岩的三種岩相:觀察:甲是凝灰岩、乙是火山角礫岩、丙是凝灰岩+火山角礫岩的交互層。
B. 地層構造與風化:觀察:丁是褶皺、戊是斷層、己是片狀差異侵蝕。
二、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
教學時間
|
教學資源
|
教學評量
|
一、引起動機
學校與社區倚靠著花蓮溪河道與木瓜溪沖積扇,此處剛好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洋板塊終端隱沒帶上,具有地質與地形上的多重意義,非常適合進行戶外環境教學活動。在出發之前,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方法閱讀李思根教授所撰寫的花蓮溪口及嶺頂的教學資源一文。
1. 引導學生認識花蓮溪口及嶺頂的教學資源。
2. 以概念圖的方式整理科學文章的重點概念
二、發展活動
景點一、風剪樹
1.
觀察:風剪樹傾斜角度低達30゚而不傾倒的原因。
2.
測量:以指北針測量風剪樹傾斜的方位。
3.
歸納:找出風剪樹傾斜方向所代表的意義。
4.
推測:推論出此處盛行風的風向、特徵與名稱。
景點二、海岸山脈末端
1.
推測:花蓮溪河中洲堆積物所來自的營力。
2.
分類:判斷出此處主要的火山岩類型。
3.
分類:比較出漣痕與位痕的差異性。
景點三、海灘及波浪
1.
分類:判斷花蓮溪河口堆積物的型態。
2.
推測:由海積類型推論出河水與海水角力的勝負。
3.
觀察:河岸礫石覆瓦排列的閉口方向。
4.
推測:由覆瓦構造推論水流的強弱。
5.
遊戲:帶領學生進行疊石比賽及打水漂比賽。
6.
觀察:海灘上各類型的岩石與礦物。
7.
分類:比較磯波與直立波二種海浪波在產生機制、出現位置、破浪線、能量、危險性、堆積物、優點的差異性。
景點四、火山角礫岩及火山泥流
1. 觀察:火成岩三種不同類型的岩相。
2. 觀察:各種不同類型與成因的地層構造與風化作用。
三、綜合活動
1.教師播放戶外教學之簡報檔,回顧戶外教學點點滴滴,統整教學內容。
2. 師生分享此次戶外教學的收獲及感想。
3. 師生共同探討學習手冊之題目,澄清迷思概念。
|
1節課
30分鐘
60分鐘
60分鐘
60分鐘
2節課
|
單槍
筆記型電腦
學習手冊
指北針
學習手冊
學習手冊
放大鏡
學習手冊
稀鹽酸
小刀
磁鐵
學習手冊
單槍
筆記型電腦
|
用心思考
討論發表
實際操作
用心思考
細心觀察
用心思考
細心觀察
用心思考
實際操作
細心觀察
用心思考
討論發表
|
三、 教學評量
(一)教師觀察
1. 師長講述教學內容時,是否能專注聆聽。
2. 進行戶外教學時,是否遵守安全規定與規則。
3. 教學活動過程中,是否盡情參與。
(二)口頭報告
1. 分組討論後,由學生進行口頭報告。
2. 活動過程中,與學生隨機對談,獲知學生感受並直接回饋。
(三)學習手冊習寫
1. 學習手冊是否完成。
2. 學習手冊內的迷思概念是否澄清。
3. 學習手冊內的答案是否正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