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20221112見山膚澤,也見山魂魄--111期綠人培訓東眼山畢業之旅心得

  

有幸能錄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主辦、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承辦的「111年度步道生態環境教育訓練課程」。

有幸能與樂於學習、相互提攜的近40位夥伴、溫暖協助的小隊輔們一起完成初階12小時課程、進階24小時室內外課程、超過3場假日導覽隨隊志工、導覽解說演練洗禮等等一系列增能培力課程。

更有幸的是能在一個不慕榮利、不好虛名的協會中,一次又一次地與一群好綠人同行,腳下踩的到步道、眼前覷的見美景、心中懷抱著雅致情懷,以「免費導覽」、「志願服務」、「貼近自然」來薰染環境倫理、深化生態永續的信念。

 

屈指數來,8個月時光彈指轉瞬,我們要畢業了,我們即將要從培訓綠人跨越一道分水稜,成為自然步道親山綠人。約翰•謬爾說過:「讀一車子關於山的書,不如到山裡一天。」這一天,我們見學的寶山就是六百老師熱情推薦的東眼山。

感謝秀貞班長用心安排,給每個人準備祝福,讓大家分享成長心聲;感謝志工導覽陳老師一路介紹解說東眼山的獨特與珍藏;也感謝自然步道資深講師們熱情陪伴--世仁老師、淑蓮老師、伯清老師、竹蓀老師、序平老師、秀卿老師、偉文老師、美珍老師、璧如老師、清美老師等,一路上分享著自然人的爽朗與風範。

 

東眼山無遮無私,欣賞植物的有滿山綠意、覓蟲訪蛛的人眼明手快、採集尋寶的人滿載而歸、循步踏青的人一路笑語、調查彩蝶的人詳加記錄,東眼山讓每個心有所求的人心滿意足。在這一天,東眼山教了我們哪些事?簡約來說有下列三點。

一是東眼山之心,讓我們在縹緲的雲霧中學會讓希望萌芽。對我來說,東眼山之心是稀子蕨。稀子蕨除了有孢子能夠傳宗接代,在葉面上還多了一種罕見的不定芽營養繁殖的方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稀子蕨的棲息環境在中海拔山區,還好來到了東眼山,遇見森林底層的不定芽像一拳拳握住的期盼,我們知道,當拳心打開的時刻就是希望萌芽的開端。

二是東眼山之靈,讓我們在繽紛的森林中學會讓心神靜默。旅途當中,東眼山之靈是擬龜殼花。在一片杉木森林中,小小的一個樹洞,真不知道是誰的慧眼能夠發現一尾蜷伏著的長蟲?晚到的我們聽他人轉述說是「擬龜殼花」。我是分不清出龜殼花與擬龜殼花的紋路差異的,不過這正是擬龜殼花的策略呀!「雖然我沒有毒牙,但我只要模擬出有毒牙蛇類的外型,我就能得到額外的安全機率了!」縱使眾人圍觀、議論紛紛,擬龜殼花仍然一臉靜定、不動聲色,這種定靜安慮得的功夫著實了得!

三是東眼山之媚,讓我們在迅疾的時序中學會去慷慨分享。楓紅之際,東眼山之媚是新店當藥。新店當藥淡淡的紫色花冠真是迷人,點點斑斑的碎斑真是讓人看的眼花,大自然真是獨鍾新店當藥呀!把這一天的媚眼全給了它。通常一朵花的蜜汁藏在花心,或是貯存在花距,都是不輕易示人的;新店當藥偏不,大大方方地將偌大蜜腺鑲嵌在花瓣上,而且每片花瓣都有一泓水汪汪的蜜腺。你如果低下頭來問問螞蟻:能不藏私、慷慨分享、5倍的慷慨,走遍千山萬水,真的是不容易遇見的呀!

 

慷慨大度的不只是雲霞、東眼山、新店當藥,還有許多生命交錯的故事分享。一路上或是聆聽東陽兄人間警語、導覽陳老師的人生體悟、世仁老師從柴山開始醉心生態的歷程,還有在自然步道中結緣的幸福泡泡等等。

有幸在遊覽車上與竹蓀老師比肩而坐,娓娓聊起了年少時的怒目、年長時的擔當,才發現竹蓀老師在樂天隨緣的瀟脫之下,是那種擊節慷慨、快意恩仇的任俠本色呀!竹蓀老師說解說員其實沒有什麼,只要做得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八個字就可以了!

接著慷慨地傳授獨家解說心法。

一是「編故事」。竹蓀老師是天文館廿年志工,晚上要向民眾解說星空、月相。叮嚀第一次帶活動時要用小朋友的方式,將當季星座編成一串故事,用故事來讓小朋友記起來星座的名字。

二是「講故事」。竹蓀老師回想廿年前解說時主要是講自然生態,現在則是比較喜歡講文史典故。為什麼有此轉變?因為自然的東西普遍都有,例如構樹,每條步道都有一棵構樹可以介紹;但是文史的東西有地域性,具有獨特性,講故事令人深深著迷。

三是「導覽三原則--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理」。

四是「見景說景」,不能在中正紀念堂講國父紀念館。

五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導覽小朋友時偏重在啟發思考,導覽大人要以理性為主,結構化的內容,例如介紹演化過程。另一方面,大家都愛八卦故事,講講八卦是重要的。

六是「整理內化」。搜集整理包括新聞報導等素材,將材料內化為自己的資料。

 

走進東眼山,讓陽光與微風穿透自己的身心靈,去感受東眼山的拳拳期盼、東眼山的靜默自得、東眼山的美目倩兮。這一天不僅僅見山膚澤,也能在談笑間見山魂魄,並期許自己與每一位111期綠人都能在自然步道中開展襟懷,成為一位為人打光的人。

 

東眼山步道地圖。(原圖引用自東眼山遊憩路線圖)

陳老師介紹紅花八角。

小心路滑標誌

碗蕨科的稀子蕨。

裡白葉薯榔翅狀蒴果。

在東眼山三角點合影。

東眼山登高遠望。

與受人敬重的綠人先進合影。

年輪是歲月的刻痕。

角桐草開花了。

荒野親子團在森林中進行搭蓋樹屋活動。

世仁老師耐心地為每一支握在手上的手機鏡頭打光,利他的身教自然流露。

蜷伏在樹洞中的擬龜殼花。

附生的群落豐富了這一片針葉林。

新店當藥吸引了所有到訪東眼山的目光。

化石類型解說牌。

地質景觀解說牌。

榿葉懸鉤子結實累累。

注意落石標誌。

霜葉紅於二月花。

步道中的赤楊果實。

東眼山贈禮

 東眼山贈禮
在東眼山步道與滿樹紅葉合照。(張秀貞提供照片)


在東眼山林道巧遇正在蝶況調查的淑慎老師。(黃清美提供照片)

111期第二小組在東眼山展望台合影。(張秀貞提供照片)

東眼山展望。(張秀貞提供照片)

與受人敬重的師長合影。(張秀貞提供照片)

東眼山食堂一景。(張秀貞提供照片)

第二組成員在東眼山喜相逢。(黃清美提供照片)


2022年11月11日 星期五

20221110素養導向的學習評量與探究提問增能

  

感謝吳璧純教授這麼精彩的講座活動,用脈絡圖與工具化來重新結構化鬆散乏力的課程設計,讓我們能夠朝向更深化、更精緻的教學而前進。現學現用,以下以今天學到的321字卡做為今天的見學心得。

3件你今天學到的事

  1.運用「教學與評量脈絡圖」來緊密扣合學習目標與表現任務之間的每一個教學任務,以使目標、教學、評量三者休戚一體。

  2.以促進學習的評量工具來掌控探究教學的過程,也就是評量工具化。

  3.總結性表現任務的重要性,以實踐力行的表現任務來彰顯課程的價值。

2件你還想學更多的事

  1.選擇適當的課程操作形成性的評量工具。

  2.下次寫教案時,試著運用「教學與評量脈絡圖」來設計活動看看。

1件你仍然覺得困惑的事

  1.做了才會有問題,沒做永遠不知道。

 

    國立台北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吳璧純教授,講題「素養導向環境教育主題課程之學習評量與探究提問」。

1、  從教學與評量脈絡圖來看探究主題的學習目標、表現任務與學習評量,以桃園市楊心國小校本特色課程為例。

1)  教學單元共計10節課,從溪流小精靈(賞鳥)開始,接著是溪畔植物之美(苦楝),引導到河川守護神(守護溪流海報)

2)  鳳生:主題的選擇可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而非教師主導。教授回饋:學生的主動性在課程主題的選擇上比重到底多少是可以討論的,本教案操作老師本身是鳥會背景,所以以賞鳥切入課程。

3)  雅莉校長:教學現場教師無意撰寫教案,這個脈絡圖簡單明瞭,能讓教師較有意願。

4)  美麗教授:許多教師在進行節數不多的課程活動(例如環教微教案)時,學習指標常龐雜眾多,建議能精簡為之。璧純教授回饋說:列入學習指標有二個情況,一是教學中教師有實際引導,一是學生以前學過後實際應用,其他只有簡略帶過的部分則不列入學習指標。

5)  俊明:這個脈絡圖讓人一目瞭然,看起來像是魚骨圖,這個模式能迅速掌握完整脈絡。璧純教授回饋這張圖在操作時除了檢視學習活動與目標的關聯性,也能審視學習活動與評量任務的緊密度,一邊設計一邊檢核,最後的成果比較容易抓住目標、任務、評量的整合性。

6)  璧純教授:素養導向四大原則,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指的是教學目標;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前者是從真實情境入手,後者是脈絡圖的學習歷程;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例如培養愛護環境的做法,包括了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實踐力行的表現,在生活中實踐、檢核,也就是學習評量,與九年一貫在談的帶得走的能力雷同。

 

2、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力

1)   認知層次:高層次認知+讓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培養後設認知能力。(例如運用下課卡,思考三件今天學到的事、二件還想學的事、一件仍覺得困惑的事)

2)  探究學習:追求答案和反覆探討的過程。

3)  以形成性評量工具增進探究學習的作為:例如觀察工具、對話工具、學習文件、自評及互評。

4)  觀察-疑惑-推論表單:出去踏查時使用,記錄觀察、好奇、推論等想法,之後回到教室再進行相關環教議題討論。志永推薦這個表格很適合環教課程操作。

5)  利用工具化,讓學生聚焦思考、聚焦討論,學生表現出他的看法,可以自己察覺、調整,這也是引導學習的工具,幫助學生整理出自己的想法,更能呈現探究學習的歷程與概念凝聚。

6)  推薦書籍:讓思考變得可見。

 

3、  成效本位的教育:重視學生學習成效,累加與深化的學習表現,達成有品質的學習。

1)  在美國視為精熟學習。

2)  學習成效:除了理解之外,還能夠應用他的所知所學,也就是實踐。

3)  三個重要成分:能反映目標且有明確陳述的學習成果;具有能讓學習達標或結果得以展現的歷程;需要有對準預期成效,用來評量學習的效標。

 

4、  鳳生:時間不夠怎麼辦?

1)  璧純教授:整合型的素養主題單元,幾個教學單元整理為一個素養導向教學課程。

2)  先了解領域老師設計課程的想法;再設計模組化的環教課程,運用工具化、解決任務、反思問題的策略,提供教師參考;寫教案時不是只寫20分鐘,而是完整的教案,裡面的每一個小部分都有形成性工具、評量規準。片段的聚焦小活動並不是課程(微型教案),而是讓老師可以參考的策略。

3)  從完整的教案中,抽出其中一部分,去覺察環境的問題進行設計,在這個地方放入一些引導探究思考的工具,以工具化讓教師可以融入環境教育的特色與精神。

4)  有脈絡性才是課程,可運用工具來轉化及聚焦環教議題的思維。

 

5、  探究提問。

1)  針對學習目標來設計提問。

2)  關鍵提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幫助教師聚焦回學生學習目標的重要提問,就是達成學習目標一定要問的一個「大」問題。

3)  教學中有許多的問答與回應,但是在備課之前先寫下幾個關鍵提問的問題,課程中會聚焦到這些概念中,整個的課程方向就不會偏失了。

 

6、  關渡采風戶外教學:志文提問跨域統整的關聯性不夠,各科作品仍只呈現出各自的教學成效。

1)  以總結性表現任務來扣合課程教學目標。

2)  課程進行之前的備課會議讓各科老師進行討論,以使任務表現符應教學目標。

3)  以形成性評量工具來落實學習目標。

 

7、  雅莉校長:感謝璧純教授帶來精緻、深化的素養導向關鍵提問講座,期許在今天滿載的收穫之後,老師們能帶回去課堂中繼續實踐,才會有真正的成長與收穫。也期待下學期再邀請璧純教授與我們進一步的指導。

 

時間:20221110(星期四)09301140

地點:武功國小會議室。

主題:國小環教團團集會/素養導向環境教育主題課程之學習評量與探究提問。

參與人數:環教團8人、志文,小計9人。

 

研習一景

研習一景

研習一景

關鍵提問示例(以上照片均引用自環教團相簿)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20221021台北市101環教路線實地走踏--豹山、象山、永春陂踏查

  

期待的走讀式工作坊終於到來了,每一次都可以見到第一線教師的巧思慧心,讓教學成為打動人心的一件美事,也能讓環教老師們在實地踏查中讚嘆、增益。一年一度,再度與鐘立老師、家興老師、正泰老師等人彼此交流、砥礪。

但是最期待的人不是我,而是豐壤老師。豐壤老師幫我和愛婷帶來了熱拿鐵,整個上午都是他的濃醇好意。豐壤老師說太期待今天的走讀活動了,昨晚興奮到早上四點才能睡著,我想也就是這樣的赤忱之心最能呼應這趟開心的小旅行。

 

【死去活來的永春陂】

今天分享的是永春高中地理、國文教師團隊,她們從二次元的學科課程裡出發,除了將學校旁邊的濕地公園、盆緣緩丘納入戶外探索方案之外,還能因應疫情停課,設計了四獸三寶線上闖關活動,巧妙的連結起實體與虛擬、戶外與網絡等多元維度。

踏查的起點是永春陂的墓誌銘--永春陂原址石碑。台北市文獻會在民國74年立碑,為逝去的永春陂抒發一句長嘆!永春地理老師娓娓說明早年永春人來此開墾,四獸山擋風、小溪流匯聚成二個小湖,先民泛舟賞玩,吟風對月,好不快活!後因陂塘自然淤積、松山煤礦礦渣堆積、瑠公圳取代灌溉功能、農民圍湖種稻、興建房屋居住,而後設置軍營管制進入,永春陂就在多重因素下填平消失了!

原本臺北市政府選定此地做為社會住宅基地,想不到後期又規劃做為生態濕地公園用地,由大地工程處規畫施作,在國防部無償提供用地之下,節省了2030億土地成本,只花費了4.6億零星拆遷成本,工程部分花費7千萬元。恢復了舊日永春陂濕地景觀、建材儘量就地取材、種植原生植物群落、留下翠鳥土牆、蝙蝠屋等生態友善設計,2020年正式啟用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並搭配生態理念整修四獸山步道、野溪工程,活化與綠化這片襟山帶水的生態樂園。

一座消失在地方誌中的陂塘能夠死而復生,這真的是永續發展的一方豐碑。

 

【抬頭仰望的大世界】

跟著永春高中老師拾級走上永春崗公園,大家紛紛停下腳步,抬頭禮讚五色鳥繽紛開朗的一身彩衣。

練就一雙鋒利鳥目的志賢老師剛好在旁邊,左右逡巡了一下,緩緩說道:前幾天天氣不佳,過境猛禽有可能會在附近森林休息等待;剛好今天放晴了,運氣好的話或許能見到「起鷹」--猛禽群起盤旋而上,繼續南下遷徙的生態景觀。話才說完,藍天白雲之際就出現了雙翅舒展的十來隻猛禽騰空飛旋。我們都笑說這批猛禽一定是志賢老師剛剛才放飛的,怎麼這麼巧,說著說著就飛來了……這是哪一種過境猛禽呢?志賢老師用照片說明,今天看到的猛禽指叉5支,是俗稱「國慶鳥」的灰面鵟鷹。

前半段的步道,每一個轉角、平台、廣場都是面向台北都會的百萬豪景,拔地矗立的台北101大樓、台北南山廣場、台北天空塔更是清晰十分、彷彿觸手可及。學員望向台北101,觀察建築構件,惢疑建築物中的淺黃腰帶有何用意?子超教授慷慨地說:既然大家這麼有興趣,下回一起去101探究探究吧!大家不禁群起鼓掌喝采,期待下回活動的到來!

 

【風化中的一線天步道】

走進四獸山,讓我眼睛一亮的是象山一段的一線天步道,這不僅僅是大寮層(中新世22002000萬年前)厚層砂岩的地質景觀而已,一線天的傾側構造、石乳園的垂直崩崖、六巨石的巨礫岩塊等等,說明的都是同一件事--風化作用;呈現的都是同一物品--落石。

硬梆梆的石頭雖然不說話,我們卻可以藉由簡單的觀察、分類、推理,幫它們還原經歷過的來龍去脈。

一線天的演育過程,推測是因為厚層的砂岩在上,薄層的頁岩在下,而頁岩受外營力侵蝕而內凹,最外側的厚層砂岩因為懸空少了支撐,無支撐砂岩本身的重力讓岩層產生了垂直節理;當節理裂開時,片狀的砂岩岩塊向下滑落,被下方的地層擋住,傾斜的靠向未崩塌的岩層,稱為「傾側構造」。簡單的說就是片狀砂岩滑落,沒掉下去。岩石表面還可以觀察到風化窗小地形。

石乳園的演育過程,推測是片狀砂岩滑落,下方沒有支撐就掉下去了,留下至少二層樓高的崩崖峭壁。砂岩孔隙大,是透水層,氧化作用在岩層內進行、移動、堆積,可以看到崩壁上鏽黃色的氧化鐵。

六巨石則是塊狀風化,這是砂岩風化常見的種類,由六巨岩略呈圓滑的輪廓,可推測這些巨礫不是直接垂直墜落,而是沿著山坡滾落而下,簡單的說這是塊狀風化滾落,本來是五塊巨礫,其中一塊裂成兩半,所以成為「六巨石」。

 

新鮮的峭壁露頭上還有一些有點像蠕動小階的平行深色線條,用手摸摸看,這些線條又細又凸,或許可稱為「褐鐵礦紋理」或是「鐵鏽紋理」,在台北其他郊山還沒有見過。

更特別的是在一線天與石乳園之間的峭壁上,發現了一個同心圓構造,中央還有一塊橢圓形礫石,那些同心圓線條摸起來都是「褐鐵礦紋理」嗎?我不禁想到:這難道是李思根教授之前掛在口中的牛眼構造嗎?劍鞘構造嗎?為什麼沉積岩的大寮層地層會有這個像是同心圓的東西?而且這些一條一條的東西,摸起來又細又硬,猜測是砂岩內地下水沉積之處所累積的鐵鏽紋理,但其他地方大致上都是接近水平的弧線,只有這裡是繞成圓形的。其中一定有著特別的因由!

將這個疑問請教北投社大地質社群的先進們,在各種觀點的討論中,崑瑞學長說「類似的在中和南勢角也有,叫做洋蔥狀石。應該是球狀風化,但有一半被切掉了,只看到半邊,中心的核應是尚未風化到的部份。」接著,士毅學長說「我也覺得是鱗剝風化,中央球狀凸起,是差異侵蝕造成球狀的,成環狀圈形是含鐵質地下水滲入,較周圍抗蝕。個人看法,請指正。」

所以,象山這一個同心圓構造的東西應該叫做「洋蔥石」,中央凸起部分是洋蔥石的「蝕餘核」,造成的原因稱為「鱗剝風化」。

 

【眾中尋他的活生態】

永春亭有一個廁所,這是象山步道上一定要停的停留點;永春亭附近有一尾鱗翅目昆蟲也停了下來。我在這裡觀察:牠有棍棒狀觸角,所以牠是蝴蝶;牠用四隻腳站立,所以牠是蛺蝶;牠的身體黑底白點、飛起來內側有紫色斑塊,停留很久不大怕人,所以牠是紫斑蝶嗎?我失算了!回來比對圖鑑,才知道還有一種喜歡模擬紫斑蝶的琉球紫蛺蝶。

在一處潮濕的岩壁小徑中,最近也在教蕨類植物的佳璇老師詢問一種奇數羽狀複葉的蕨類,孢子囊群線狀平行排列?「這是橢圓線蕨。」再走一小段路,我就發現不對勁了,因為我看到了頂葉片三岔形的真正的橢圓線蕨了。比對網路資料,原來那是「細柄雙蓋蕨」,蹄蓋蕨科,小葉25對,最後一對小葉有短葉柄。

前往松山一坑的路上,路旁有一叢亭亭盛開的香水合歡,堪稱是整座四獸山最嫵媚動人的吸睛嬌點了!進一步的在網路資料上發現,香水合歡是很棒的解說材料呢!1.根部有「根瘤菌」共生;2.莖部不到150cm就分枝,屬於「灌木」;3.葉片是二回羽狀複葉,第一回只有二片羽葉,第二回約有40對小葉,葉片夜間會有倆倆下垂閉合的睡眠運動,稱為「合歡」;葉片受碰觸會有下垂閉合的觸發閉合運動,稱為「含羞」。4.花朵氣味芳香,沒有花瓣,數量眾多的雄蕊上端紫紅、下端雪白,以頭狀花序放射狀綻放。

『禮記』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道自己的不足處,去增益;發現自己的疏漏處,去補足。這是今天最深刻的收穫了,入寶山,讓自己繼續成長、繼續見學。

 

【旋轉青春的一片羽】

我在小徑中撿到了一片有著葉脈網絡的三岔形翅片,黃褐色膜質,又薄又輕。我記得它,我也看過它。

還記得年輕時候在花蓮師院選修的「本地植物」課程,陳世輝老師每個月都會安排一次戶外觀察活動。有一次是到壽豐溼地觀察水生植物,順道到林田山走走。當時一行人在林田山森榮國小前路過,霎時空中飄來了一朵朵旋轉著的小小果實,我們才知道翅果是可以像直升機一樣優雅的飛舞的。小小的翅果落地後,詢問老師,得知這是「黃杞」。

經過了這麼多年,再見到黃杞,彷彿我的青春並未走遠,我將三岔翅果帶回來送給愛婷。畢業多年,花師已經整併了,當年的學友也早各奔東西了。有形的物質成異壞空、轉眼離去,只有青春,青春小鳥仍在回憶中飛舞。

黃杞屬於胡桃科植物,全株有毒。明明它的型態看起來是翅果,但為什麼所有的資料都說它的果實形態是堅果?這疑情,我還想要回到當年,再請教一次陳世輝老師呢!

 

參考資料:楊貴三、葉志杰(2016)。象山步道的自然地景。科學發展,527期。


在永春崗公園合照(豐壤拍攝)

在永春崗公園合照(豐壤拍攝)

一線天步道有特殊的地質構造(豐壤拍攝)

岩壁上出現了同心圓狀的構造(豐壤拍攝)

這是牛眼構造嗎?劍鞘構造嗎?與社大地質課學長們討論,大多數的意見認為是洋蔥狀風化。(豐壤拍攝)

介紹岩壁上的栗蕨生態特色(豐壤拍攝)

在象山觀景台與志同道合師長合照(豐壤拍攝)

小徑中的香水合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豐壤拍攝)香水合歡真的很特別,網路上的資料說除了氣味芬芳之外,無花瓣,雄蕊上紅下白,二回羽狀複葉,第一回僅有一對複葉,像含羞草一樣碰觸小葉後產生觸發閉合運動。

在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欣賞水龍骨科蕨類植物中的海岸擬茀蕨外型特色。(豐壤拍攝)

豹山象山永春陂踏查地圖(底圖取材自四獸山步道地圖)

眺望五色鳥

永春崗平台一景

志賢老師拍到了灰面鵟鷹的英姿。

台北市著名地標

這是一趟開心的踏查旅程

四獸山迎風面因為外營力的侵蝕作用,產生了風化窗的小地形。

一線天是步道上體驗性高的景點

石乳園是一處至少二層樓高的裸岩峭壁。

六巨石也是著名的網美景點,岩石上的凹壁可能顯示了古台北湖湖面高度證據。

與受人尊敬的老師合影。

停在老師帽子上不肯離去的蛺蝶,回家翻查圖鑑,得知是琉球紫蛺蝶。

與傳說中一定要認識的董老師合影。

四獸山步道中竹林夾道、走起來一路都是清新清爽。

在豹山峰眺望台北都會。

松山一坑屬於濱海相的石底層地層,是台灣主要的產煤地層。

地藏菩薩與善聽座騎。善聽的耳朵一隻豎起、一隻下垂,頭頂還有獨角。

觀察豹山溪的水土保持護坡型態。

試玩永春高中老師研發的四獸三寶闖關線上遊戲課程。

永春師長導覽永春陂過往歷史。

水龍骨科的海岸擬茀蕨。

蕨類植物生命史圖

環教中心志賢老師感謝及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