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20161106第一次花蓮溪口田野調查

20161106第一次花蓮溪口田野調查


☆地點:花蓮縣壽豐鄉嶺頂岬、193縣道26K
☆名稱:2016花蓮溪河口及嶺頂海岸特殊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
☆參與人員:李思根老師(主講)、張志彰、吳志明、楊志文、小桐等5人。



☆教學紀錄:
一條大河的河口是何種風光
火山山脈的起點是何等氣象
一片大洋的潮浪是如何洶湧、喧騰
一座城市側影的天際線到底曲折幾多?
在這裡,
臺灣島的脊梁山脈、北漂的島弧前緣、板塊縫合線的裂紋、
被斷頭的大溪、廣袤19000公里的大洋,以及無限開闊的雲天……
這一些令人驚奇的壯麗地景交會之處叫做——「花蓮溪口」。


嶺頂國姓廟
  1.風剪木國姓廟北側一棵傾斜的正榕。傾斜角度30度,傾斜方向為南南西。
    A.盛行風很強風力、風速很大,強勁的風力吹枯榕樹的頂芽,只有背風側的側芽才能生長,因此榕樹枝幹傾斜生長。
    B.風頻很高某一個方向吹的風特別多。
    C.時間很長:長期吹拂,甚至長達半年。
    D.觀察:一般的樹木傾斜角度超過45度時便會傾倒,這棵榕樹有3條氣生根變態的支柱根支撐,所以能活下來。莖幹傾斜生長後岔出2條主幹,西側的較粗。可觀察到分岔處與2條主幹各長出一條支柱根。根據樹木往南南西方向傾斜的資料,可推測風的方向從北北東來。



嶺頂海岸山脈尾閭【北緯2356’9”、東經12136’30”】海拔高度0m
  1.海岸山脈北端終點岩壁:位於花蓮溪出海口南側。下堤防後西行到底。
    A.地質:黃褐色的細粒堆積物,夾雜若干火山礫。舊稱為「凝灰岩」,陳文山教授稱為「火山灰流岩」,是火山噴發時遇到大量的水,使得火山碎屑流 (火山灰為主)與海砂混在一起堆積而成;中央地調所新的出版資料稱石門洞類似的地層為「火山泥流」。
    B.層態:東西走向、傾向北、傾角45
    C.崩塌:地層不斷受到風化侵蝕,正在崩塌後退。
  2.漣痕:位於花蓮溪口南側與堤防消波塊之間的泥灘。
    A.位痕:水面停留的高度痕跡。
    B.漣痕:指示水流方向、水位深度的痕跡。
    C.爬升漣痕:水流因拉曳作用產生的斜線痕跡。
  3.河中洲:河流從中上游搬運而下的細粒堆積物,因坡度平緩使得搬運力降低,堆積物堆積成沙洲。




花蓮溪口
  1.沙灘與礫灘堆積物的粒徑小於2mm的是沙灘,大於2mm的是礫灘。此處以礫灘居多,表示水流的搬運能力大。
  2.沙嘴:海浪力量大時,會將海底的礫石推上河口,將花蓮溪的出海口堵住,形成沒口溪的沙堤,河水將以潛流的方式入海;到了河川豐水期時,河水水量大,將會衝破沙堤,成為出口溪,此時河口與陸地相接的堆積物稱為沙嘴。河口沙嘴游移性很大,河水大時沙嘴外移,河水小時沙嘴內移;若河水強而海水弱時,沙嘴較小,反之則大。此處為河水、海水角力的舞臺。
  3.覆瓦構造:河岸的覆瓦都朝向海洋,證明最近有一個颱風造成的洪峰,將礫石沖到太平洋去,留下了覆瓦排列的痕跡;若有一天海水灌進來,形成感潮河的話,覆瓦的方向會再改變。簡單的說,覆瓦反映了河流、海水力量的消長。
  4.河口地形:沿著海岸山脈末端,花蓮溪繼續往北流,形成一個沖積扇三角洲的地形,但因地形的限制,三角洲只能單向發展。南面是海岸山脈的末端,但底岩向北延伸了500m,北面沿著花蓮隆起平原演育,濱海處原為仁化沙丘,因為光華工業區設置,修築堤防,故沙丘消失。沙嘴最北端為小礫堆積,內側有一段凹進去的海水切割的海岸線,稱之為海水內流;再來是很細小的礫灘;而海濱突出去處則為大礫,形成鋸齒形海濱,突出的地方顆粒大,以磯波為主;凹入的地方顆粒小,以片流為主。而靠近堤防的巨礫護坡為就地取材的生態工法,各種岩類都具備,適合進行岩礦教學。
  5.此處可進行疊石遊戲、打水漂練習、擲準競賽等活動。






火山泥流【北緯2356’9”、東經12136’39”】海拔高度0m
  1.海濱小地形:從國姓廟下來海濱,經過巨礫護坡抵達海濱,此處有零碎礫灘,80%全為底岩,為海蝕平臺。礫灘覆瓦皆朝內陸,為海流所造成。
    A.內陸側:漸高的底岩。
    B.海濱側:顯礁與低位海崖,並可見二層海灘平階。
  2.火山泥流三種岩相:或可稱為火山碎屑流。
    A.玻璃質凝灰岩:最多。外型看起來有二種,一種似頁岩、一種似砂岩。
    B.玻璃質凝灰岩+火山角礫岩。
    C.火山角礫岩。
  3.岩層構造
    A.層態:南北走向、傾向東、傾角69
    B.層理(有一致的方向性)與節理的辨識。
    C.尖滅構造。
    D.高角度傾動:原本垂直的地層傾斜至接近水平。
    E.褶皺與透鏡體:地層內有一處剪力造成的褶皺,並形成劈理遭受風化;左側有一塊擠壓所造成的透鏡體。
    F.同斜構造:兩側的地層中間有海溝隔開,雖然中間不連續了,但左右地層傾向、岩性相同。
    G.粒級構造:證明此處有超過70的傾動。
    H.片狀差異侵蝕:容易被誤會是荷重鑄型,但其實是不同的層理被侵蝕。







礫灘盡頭
  1.噴發的岩性不同與噴發的時間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A.火山角礫岩:位於海岸側,像火成岩。
    B.火山凝灰岩:位於陸地側,向沉積岩。
  2.節理縫:左右地層不同,左方為火山角礫岩、右方為凝灰岩。志明、志彰懷疑是斷層造成的錯位。
  3.堤嶺堤溝的洗衣板波蝕棚。
  4.風化窗。

193縣道26K觀察木瓜溪沖積扇的景點。
  1.花蓮溪四大沖積扇:花蓮溪有四大支流沖積扇。
    A.木瓜溪沖積扇:最後的一座沖積扇,規模也最大,扇央長度7km
    B.壽豐溪沖積扇:又稱為支亞干溪沖積扇,是倒數第二座沖積扇,因為堆積旺盛,所以東部鐵路以溪底隧道通行。
    C.萬里橋溪沖積扇:倒數第三座沖積扇。
    D.馬太鞍溪沖積扇:第一座沖積扇,因為堆積旺盛,所以東部鐵路以溪底隧道通行。
  2.為何花蓮溪支流沖積扇的規模大於主流沖積扇?因為花蓮溪河川襲奪。古花蓮溪原本由池上大陂池北流,後來古奇美溪向源侵蝕,搶走古花蓮溪上游的集水域,使得花蓮溪成為無能河,水量大減;因此當四大支流堆積旺盛,沖積扇的扇端不斷前推,將主流河道向海岸山脈側推移。所以眼前看到的河道都是木瓜溪沖積扇的範圍,花蓮溪河道只有一點點,但因有四大支流挹注,故花蓮溪雖然主流水量少,流量仍大。
  3.木瓜溪沖積扇的地標:北翼有光華工業區、採石場(臺灣規模最大的採石場),南翼有東華大學、豐田移民村。






概念統整上島咖啡館。
  1.海岸山脈尾閭
    A.火山泥流岩(都巒山層)
    B.漣痕。
    C.河中洲。
    D.遠眺花蓮市。
  2.沙嘴
    A.海浪
      a.牽引波:河口拉拉扯扯的波浪,在河流的出海口,河出浪進、一退一進,平常海浪占優勢,下雨時河水占優勢,覆瓦會不斷改變。枯水期時,沙嘴的堆積物會很清楚,今日看到的是不連續的沙嘴。
      b.海浪波:海岸東邊的是磯波、直立波。前者在外海即破碎,形成片流衝濺;後者直到海濱才破碎。
    B.礫石堆積8590%為變質岩,此處雖為海岸山脈的末端,但絕大多數為變質岩,其中又以大理岩最多,石英岩、片岩次之,安山岩偶見。為什麼?堆積物受木瓜溪影響很大,因為木瓜溪是花東縱谷最大支流,流量大,將堆積物沖至河口,再經海浪拍打上岸。適合安排「玩石頭」單元,認識變質構造。
  3.岩堤
    A.海蝕平臺:凝灰岩、火山角礫岩的交互層。有三種排列:
      a.二種都有。
      b.交互型(ABAB):北區互層。
      c.分離型:南區分離。
    B.構造現象:
      a.差異侵蝕造成的洗衣板波蝕棚。
      b.粒級構造。
      c.斷層。
      d.透鏡體。
      e.褶皺。
  4.二種海浪對比:決定條件包括了坡降、風力。

磯波
直立波
產生機制
坡降小  海灣
波降大  海岬
破浪線
能量
捲浪、衝濺、片流,能量小
捲浪。能量大
危險性
堆積物
細沙、小礫
大礫
優點
海水浴場
衝浪運動
  5.二種教學法:國小教學以前者為多。
    A.心理組織法:先看現象,再做說明。
    B.論理組織法:先做歸類,再說明現象。例如提及差異侵蝕,舉風化窗、懸空石為例。

群組討論
  1.志文:感謝老師今日的指導、午餐、水果、飲料、晚餐、教學。今天是又好玩又充實的一天了。
  2.李老師:今天收穫不錯、海岸山脈尾閭、海板塊與河海交會處構造、地形與生態都很豐富!
  3.志彰:開了一天車,超過500公里,辛苦了謝謝志文
  4.李老師:照片已存檔、對撰稿有幫助!辛苦了!
  5.志明:(1)左移断層錯移約6m。以玫塊色凝灰岩當比對層,海蝕溝沿断層錯移面發育。(2)志彰為何坐在地上思考?看第3張照片,似乎形成褶曲構造。第2張照片凝灰岩層產生錯移,且图上方有圓弧滑動,上層的火山角礫岩也跟著下滑?? (3)志彰發現,出現在凝灰岩中的橄欖石晶体,數量不多。具有特殊意義。(4)海浪對凝灰岩產生差異侵蝕。凝灰岩中的火山角礫被磨成圓球狀然掉落,留下图中央的圓弧狀凹壁。
  6.志明:嶺頂断層,参見中央地調所網站:
fault.moeacgs.gov.tw/TaiwanFaults_2009/PageContent.aspx?type=C&id=175
  7.志明:錯移6m的左移断層可能是嶺頂断層最東側嗎?参見《照片12:27》。
  8.志明:錯移6m的左移断層可能在海中天民宿東偏南30度的出露底岩處通過。志彰講幾年北投班和老師來,此處不見底岩,只見砂粒覆蓋,我用Google查照片,也發現此現象。今年可見底岩露頭,使可見断層、褶曲與細微構造,誠幸運也。
  9.志彰:2012版叫嶺頂断層
  10.志明:陳文山主編,臺湾地質概論。嶺頂的岩層歸屬「石門火山角礫岩」。500m深的海底火山囗爆裂產生的火山角礫与火山灰,經重力搬運堆積在海底火山島群斜坡上。◎問題:現地我們發現交錯層,產生交錯層的波浪的影響深度会到達500m的海底嗎?
  11.志彰:我覺得嶺頂火山角礫岩跟石門火山角礫岩應該有差異,至少橄欖岩含量差很多
  12.心寶:陳文山老師內文是小於500的淺海不是剛好500。那兒的綠色岩石都是綠泥石嗎?
  13.李老師:石門火山角礫岩的岩性和岩相確與嶺頂類似、但產狀有異、它有類似石梯坪玻璃質的凝灰岩及含砂火山泥流!並呈現混雜和分離二種岩相!而志明所謂的沈積構造、應該存在於凝灰質火山碎屑碎岩或火山泥()流上。
  14.志彰:此行,個人最大收獲是發現嶺頂有橄欖岩,因為之前為了找橄欖岩,還跑去新武呂溪好幾次,差1百多公里喔!
  15.心寶:經過志彰提醒下次去要好好找橄欖岩!
  16.志彰:大顆()的是綠泥石,橄欖石结晶都很小。顏色也有差
  17.心寶:看來橄欖岩較透明
  18. 志明(1)照片中綠色包裹体是綠泥石嗎? (2)岩層中綠色的沈積層也是綠泥石嗎?或怎麼稱呼這些綠色的沈積薄層?(3) 李老師說:「所謂的沈積構造、應該存在於凝灰質火山碎屑碎岩或火山泥()流上。」※上面照片是火山泥()流吧?
  19.志彰:火成岩中的鎂鐵礦物如黑雲母、角閃石、輝石等在低溫熱水作用下易形成綠泥石。其顏色隨含鐵量的多少呈深淺不同的綠色。玻璃光澤至無光澤,解理面可呈珍珠光澤。主要是中、低溫熱液作用,淺變質作用和沉積作用的產物。圖(1) 我覺得是是綠泥石,包裹的黑雲母,角閃石,輝石綠泥石化。圖(2) 岩層中綠色地層_"再積性的凝灰岩層綠泥石化"_大家覺得呢?請老師指正。火山角礫岩中的岩塊是安山岩有橄欖石包裹體(跟臺東烏石鼻的安山岩很像)

備註
  1.田野調查約 3~4次,其中至少一次戶外教學實驗,讓學生(中高年級) 教師、或家長參與,採用建構式互動教學為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