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20151009第一次南澳南溪田野調查

20151009第一次南澳南溪田野調查


一條活著的河,是讓人看得到生命的,
他會笑、會叫、還會跳,隨興地滑著圓弧形的舞步恣意擺移。
如果你能試著多留意一下,
就能進入小河優雅底彎彎世界,

一窺南澳南溪簡單的規律、萬千的風貌

☆時間:104109日星期五06301932
☆地點:宜蘭縣南澳鄉南澳南溪流域。
☆名稱:2015南澳地區防災教育氣象災害之教材開發研究」。
☆參與人員:李思根老師(主講)、張志彰、吳志明、許心寶、李勝雄校長、王麗萍校長、楊志文等7人。

☆教學紀錄:
氣象新聞說是鋒面雨,我一看到地面天氣圖就知道慘了。
紅藍圖形交錯的滯留鋒,雨會下三天。
尤其我們今天踏查的地點是迎風面的宜蘭,
看來今天整天相伴的都是下不完的雨了。
雨天跑野外,就算颳風下雨也要照既定行程進行,這才是地質人本色。
我準備了一雙布鞋、一雙雨鞋、一雙拖鞋、一把雨傘、
一頂斗笠、一套換洗衣物,
滯留鋒,我們來了

志明分享黑水虻,聯合國認定為資源型昆蟲,
吃廚餘(蚯蚓不吃油)、吃大便,蛋白質可做飼料,
若要給人食用,則餵食燕麥,以製作肉排。
還分享了許多野外觀察、飼養小動物的趣事,
其公子偉民常帶領夜間觀察活動,期待能有機會參與同行。

今天是老天爺眷顧的一天,
剛開始在澳尾橋是漫天的斜風密雨,
之後一站一站雨勢漸小,下午轉為陰天。
感恩能順利完成南澳南溪田野調查的記錄。

小學六年級自然課本第三單元大地的奧秘有特別提到河流的曲流地形,
但是沒有這麼詳實的走一次,便難以感受曲流豐富的活力與魅力。
這是一條充滿生命力的河流,
請帶著讚賞的眼光,欣賞他流暢的線條美。


【圖1 南澳南溪田野調查地圖    衛星影像取材自Google地圖】

澳尾橋
1.      向南眺望:
A.    右側由左至右分別是南澳南溪河道、堤防、廢棄的村道。
a.村道比河道高,排水排不出去。
b.現在的澳尾橋更高了,往上游看,以前的河階(莎韻紀念公園附近)很高。
B.    引流渠道前方為一個曲流地形,施工單位擔心洪水侵蝕公路(切割坡),所以在河中洲挖了一條臨時性的引流渠道(河中洲另一端也有一條引流渠道)
C.    三角末端面:可能為早期海蝕造成。
D.    蘇花改隧道
a.右側為武塔隧道北口,先把上面岩壁切掉,再做格樑,以保護邊坡。格樑上有錨釘,小的叫做岩釘,用10 號以上的鋼筋插入岩盤固定;大的叫做地錨,由數條鋼腱組成插入岩盤固定。此處可見岩釘。
b.左側為觀音隧道北口,利用開挖觀音隧道的廢土將車道墊高,再接到觀音隧道內。
E.     水泥預拌廠:三個圓柱高塔(綠色)是水泥儲存槽(水泥倉),提供蘇花改工程的混凝土。
F.     消波塊:保護葉家香休息站。
2.      向北眺望
A.    田字型水泥設施原始用途不詳,後方以挖土機挖出一個水坑,用來抽水,施工時不斷在路面灑水,降低飛沙走石。
B.    建議此處視野景觀佳,但砂石車、遊覽車車速快且絡繹不絕,往往橋面震動連連。李老師建議可在橋側做一適合人行的便道,以利戶外教學及觀光客使用。
C.    河道左側觀音隧道廢土墊高的車道,接入武塔隧道內。但此處是個大曲流,該處剛好是切割坡,洪水來時會後退,所以廢土車道前方又建一堤防保護。但是李老師認為高度不夠,遇到豪大雨時堤防會被沖刷、危及道路,所以曾建議施工單位該處堤防需加高。但施工單位說加高很難,補救之道是再做一道堤防,也就是堤中堤,用二道堤防來防水。
D.    河道右側南溪曲流另一側的滑走坡可見到堆積物。
a.有植被的地方,代表穩定了。
b.沒植被的地方,仍會被水流沖刷。
c.此處植物少,代表南澳南溪水文特性的河川係數顯著,所以河道臨時堆積面大、穩定堆積面小。
E.     河道二側植被
a.左側河道:切割坡,植物是先驅植物的芒草或甜根子草
b.右側河道:滑走坡,植被比較穩定。
c.可觀察河道二側植被,以推測二側沖刷力道的不同。以及,河川的最大流速線不在中間,而是偏向左側(靠近切割坡)


武塔隧道南口開車前往武塔村,經過武塔國小與堤防間的馬路,再爬上右側一條陡峭水泥道路,抵達施工中的武塔隧道南口,旁邊就是日前抗爭場景的武塔公墓。泛亞工程楊主任與李老師交換意見,志彰提到當年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福德隧道工作,挖隧道很辛苦,這一批的人才每當有隧道工程都會被找回來,例如雪隧、蘇花改。說當年團隊中沒有離開的人現在都是高階主管了(副總)。武塔隧道長度464m
1.      (面向隧道)左側坑道:這個坑道較早施工
A.    防水:隧道外側鋪設一層防水布,避免地下水入滲侵蝕隧道工程
B.    襯砌:拱型的結構體,混凝土較厚60cm,拱頂的混凝土40cm
a.綁鋼筋。
b.混凝土
C.    隧道襯砌模版一輪一輪的灌漿,模板會預先留下灌漿的孔洞。
D.    地錨:鋼腱釘入岩盤內固定地層,防止地層崩塌。
a.方形的是用水泥來防鏽。
b.圓形的是用蓋子封住,裡面灌注防鏽油脂
2.       (面向隧道)右側坑道這個坑道剛開始做。
A.    岩釘:隧道內突起的構造,是將鋼筋釘入岩盤固定。
B.    噴漿:坑道內噴漿。(之後的施工步驟同前一坑道)
3.      李老師詢問楊主任杜鵑颱風登陸南澳有否造成災害楊主任回覆武塔隧道此處無破碎帶、崩積層少,此次颱風無災害。而對面的觀音隧道北口較麻煩。

觀音隧道北口工信工程施作,人員管制牌上的名單密密麻麻,今日坑道內的工作人員超過百位。
1.      基本資料:蘇花改觀音隧道全長7.9km隧道北口上方是樟樹山(591m)向北延伸的山嘴,地層南北走向。可觀察到通風排氣口及送風機,利用高壓空氣輸入新鮮空氣,萬一遇到崩塌,工作人員也不致窒息,還能用空壓送便當進去。
2.      隧道比較:武塔隧道與觀音隧道被南澳南溪分隔,一北一南,中間預計以高架橋連結。
A.    武塔隧道的問題民俗的問題。隧道離武塔公墓太近、太吵,影響到長眠的先人,也會不利於後代的子孫。「活人怕吵,死人也怕吵呀!」。
B.    觀音隧道的問題:武塔隧道只有二個小破碎帶,工程上已克服。而觀音隧道地質條件較差,破碎帶與地下水延宕進度,見附錄一。20151007公路總局局長趙興華表示蘇花通車2度延期,恐延至2019年才通車。原因包括了颱風(二個颱風從南澳登陸)、包商倒閉(重新招標)、挖到漢本遺址(先研究才能動工)等。
3.      隧道命名
A.    以南澳南溪為參考點南溪北隧道、南溪南隧道。
B.    以河流為參考點,向下游看(與河流流向相同):右岸隧道、左岸隧道。
C.    蘇花改工程的名稱武塔隧道、觀音隧道。
D.    比較
分類法
以南溪為參考點
以河流為參考點
蘇花改工程命名
名稱
南溪北隧道
左岸隧道
武塔隧道
南溪南隧道
右岸隧道
觀音隧道
4.      曲流觀察:
A.    滑走坡:武塔村那側。會堆積前進。坡緩。比較安全,但會淹水。
B.    切割坡:澳尾山(382m)那側。會侵蝕後退。坡陡。比較危險。
C.    礫石層澳尾山那側切割坡的台地若有礫石層,則可推測其為崩積或沖積所形成。前者為角礫、無覆瓦後者為卵礫、有覆瓦。
5.      水脈引流:右側的切割坡台地有人居住,抱怨說以前有充沛的水源,只要挖個洞就有水了,但觀音隧道施作後水就沒了,水源已被切斷,無法進行農作。而觀音隧道口地下水下滲不停,要用抽水機、排水管將隧道內的水導引出來。隧道剛好經過水脈,沿著破碎帶滲流出來,隧道裡有水是不行的,要做襯砌擋住,用排水溝導流出來,再集中排放到南澳南溪。
A.    李老師建議:觀音隧道北口建一個大的沉澱池,再向農業局申請經費施作灌溉渠道,將水源引導至農田使用,也可善加利用水資源不致浪費
B.    張志彰建議:觀音隧道施工計畫難以變更,建議沉澱池在下方做(觀音隧道範圍之外),比較容易施作配合。
6.      地質特徵:
A.    比對露頭岩層,地層傾向北,可知觀音隧道是沿著地層傾向挖掘的。
B.    坑口岩類包括了石英雲母片岩、大理岩、綠泥片岩。
7.      新聞報導:
A.    奇摩新聞20141207蘇花改貫通石 再掀千人索取潮。蘇花改千顆貫通石 民眾漏夜排隊索取。觀音送子!民眾徹夜排隊 搶領貫通石。利用貫通石讓民眾對隧道工程有感,與民眾生活有所連結的方法倒是高招,我看了一下貫通石的照片,種類包括了石英雲母片岩、大理岩、綠泥片岩等,與坑口岩類相當一致。
B.    奇摩新聞20151008:蘇花改何時通車?公路總局長:全線延至108年底通車。蘇花改一再延宕傅萁求償。蘇花改延宕通車 花蓮3訴求籲正視。
C.    觀音隧道消防設備a.通風排氣口、b.火警偵測器、c.一氧化碳與氮氧化物偵測器、d.每隔350m灑水設備。

通風輸氣


南澳生態旅遊服務中心【北緯2426’26”、東經12145’54”
1.      陸塹:前方是舊的南溪檢查哨,現為蘇花改工信工程的辦公區與宿舍。
A.    志彰:山丘(橫山仔)上有平台,疑為環流丘。
B.    李老師:崖壁為石英雲母片岩構成的底岩,並非河流堆積的礫石層,所以此處是開路挖斷山腳形成的「陸塹」
2.      層態S78W/45NW
A.    背斜:地層傾向朝向河流,如果對面地層傾向相反,則為背斜構造。
B.    教學應用:露頭清楚,適合進行測量層態教學活動
3.      蚊子館:什麼生態?蚊子生態。從裡到外,沒有展示物也沒有一個人。

無名溪前曲流【北緯2426’22”、東經12145’39”
1.      曲流:無名溪前一組連續曲流。
A.    曲流的迂迴率大。
B.    切割坡:道路這側是曲流的切割坡,形成崖面,會山崩,有落石堆。地層走向為東北方,層態屬於側順向坡;轉彎向下游方向處為順向坡,崩塌點為順向坡與側順向坡交界處。
C.    比較:

運動方式
速度
岩塊
側順向坡
墜落(落石)
速度快
數量少
順向坡
滑落
速度慢
數量多
2.      河中洲:河道很漂亮,滑走坡為一弧形的劇場河階,後方還有一層早期滑走坡形成的劇場河階。主流與支流交會後的河道一定會朝平行四邊形(主流是長邊的分力、支流是短邊的分力)對角線的方向(合力)前行。還可看見無名溪洪水期留下的風口。
A.    水道河中洲:本支流之間夾的河中洲,也稱為「三角灘面」
B.    滑走坡餘積:溪水氾濫時會直線切割曲流的滑走坡,稱為「流槽切割」,被分隔開的河中洲稱之
C.    小型的河中洲:因河道寬闊、水流無力所堆積的河中洲。
3.      下游的曲流是由交切山腳形成的連續曲流。
4.      階原:往上游方向看,是一片介於河階與泛濫平原之間的地形,長滿了植物。在土地利用上,可種植短期成長的農作,如西瓜,若被洪水沖掉損失也不大。
5.      金洋二號橋:無名溪與南澳南溪交會處。
6.      觀察重點:
A.    攻擊坡側山壁不斷崩落
B.    攻擊坡有落石,滑走坡會淹水
C.    無名溪水清、南澳南溪混濁。

腱狀丘曲流此處可望見遠方上游方向的金洋村聚落。
1.      劇場河階:
A.    曲流迂迴率小,但切割坡坡降大、階崖高,表示下切作用旺盛。因為切割坡會不斷後退,所以設置了消波塊與三層的漿砌卵石(生態工)護坡。(李校長說之前颱風溪水上漲,宜57縣道只剩靠山壁的一線車道可通行。)此處的切割坡為側反向坡,較安全,不會有大規模的崩塌,可與前景點的側順向坡、順向坡參照。
B.    劇場河階上游端可見河道二側石頭的差異,右岸(切割坡)是底岩、左岸(滑走坡)是轉石(堆積物)
2.     腱狀丘:細長的神茭形。


近金洋村【北緯2425’42”、東經12145’10”此處的腱狀丘可作為研究報告的封面照片。
1.      鞍部:從金洋國小下來,金洋村座落在二座山之間的山坳,位於底岩之上,為一個鞍部。可能以前有河流經過,鞍部旁邊有一個突出的小山丘。金洋國小旁有一條小溪,可名之為金洋野溪,溪上有一座伊沙默橋,或也可稱為伊沙默溪。
2.      切割坡與滑走坡堆積相不同:高位的劇場河階種植生薑。滑走坡可觀察到土黃色的片麻岩卵石巨礫,因為硬度大、磨蝕少,且覆瓦排列清楚。但河道中另一種石英雲母片岩風化後的粒徑小,造成溪水混濁。而下游側劇場河階的堆積物卻沒有,被水流帶到河中洲而離開劇場河階。
3.      流槽切割與腱狀丘同時出現滑走坡與劇場河階沒有相連,被一條分流切開,稱為「流槽切割」。下游方向另有一座彎曲細長的腱狀丘(長滿了植物),也是流槽切割造成的。
4.      此處切割坡岩壁為側向坡。


往神秘湖岔路口下次田野調查的重點可放在金洋公園露頭、後山露營場的淺灘,因為距離學校近,步行即可前來戶外教學。
1.      山間網流:前後都是窄谷,中間河道寬大,所以形成河流中游很少見到的網流。
2.      三角末端面:連續二個。
3.      河蝕洞:溪流侵蝕造成的。
4.      階原:氾濫平原與河階的過渡帶。

金洋國小
1.      山野教育:射箭、溯溪、露營活動。去年與義芳國小、今年與信義國小校際交流。
2.      校園植物:雀榕、鳥巢蕨、風不動(藦蘿科,有乳汁)、肯氏南洋杉。李校長希望下次志彰或志明能協助校園植物的調查名錄,以方便生態教學。


那山那谷營地
1.      漣痕與位痕
2.      河床堆積相:粒徑、圓磨度、淘選、覆瓦排列。
3.      岩類
4.      變質構造。



備註
1.      香味津海產店:午餐,李校長招待。滿滿一桌海鮮,盛情可感。
A.    笠螺:當地海濱的礁石上,用鐵片刮下。11000元,產量少,漁人常自己享用,不容易吃得到。肉質有彈性,我將食餘的貝殼帶回來做教材。
B.    紅猴:釣客釣到的高級魚種,李校長夾給我滿滿的魚卵。
C.    透抽:一咬下去,墨汁噴濺。志明說他的透抽也會噴汁。新鮮的透抽烹煮的口感是較軟的,與平常吃的不同。
D.    溪蝦:志彰說老班頭出來都是不吃溪蝦的,台灣的溪蝦大都是人工養殖的,用藥重。因為溪流不可能有那麼多溪蝦。
E.     王校長:花師77級學姐。
F.     李校長:以前在花師跟李教授綠島、蘭嶼、三仙台地理考察多次。
G.    隱藏在南澳朝陽里的一家招牌小小的海產店,人潮比建華冰店還多。可見得吃飯還是要跟在地人同行才吃得到好料。
2.      交通費:油錢800(發票在志文處)
3.      此次田野調查因日前杜鵑颱風豪雨沖毀林道而無法前往神秘湖調查,期待下此可以成行,李校長說可在金洋國小露營(防災教育的帳篷還沒用過),隔天一早再出發,也可攜帶小朋友同行。
4.      向志明詢問有否隧道構造或施作的相關參考資料。
感謝志彰修改南澳南溪田野調查記錄文稿(紅字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