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20131222探索東澳灣戶外教學設計


    本研究區以南澳鄉東澳村附近為範圍,大致涵蓋東澳村南北兩溪之河谷階地、河口三角洲及其南北海岸帶。本次戶外教學依教學景點分布之動線,範圍以東澳灣海濱區域為主,包括東澳南溪出海口、東澳北溪出海口及東澳灣海濱,並以地質、地形景觀為主要教學核心,編輯成半天之戶外教學教案,並據以應用在實際教學中。

一、  課程說明
  (一) 設計理念
澳地區為台灣泰雅族原民世居地,西依中央山地、東臨太平洋,本地區之河谷平原與海岸扇為聚落、人口密集所在。
本研究區以南澳鄉東澳村附近為範圍,經濟活動以開礦及旱作為主。本區交通阻梗,但山川、海洋、林礦資源豐富,尤其戶外教學資源精彩無比,深具開發潛力。若以戶外教學模組呈現,將會令人耳目一新。
最近行政院農委會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其政策方針揭櫫三大主軸,其中「健康農村」中明訂「人與土地和諧共生」、「生態永續」等理念,乃本研究重要動機之一。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入東澳灣地區,拜訪大自然舞台中各種營力展現的華麗面貌吧!

  (二)單元目標
  1. 能運用基本能力,主動觀察、描述大地生成背景與地質構造。
  2. 能探索東澳灣河川與海岸的自然景觀與地形變化。
  3. 由人地關係的認識,啟發學生對環境的正向態度與價值觀。

  (三)能力指標
  1. 自然 1-3-4-1 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2. 自然 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3. 自然 2-3-4-4 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彼此間的交互作用。
  4. 環境教育 3-3-1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四)教學對象:九年一貫課程五-六年級學童。

  (五)教學節數
  1. 準備活動:室內課一節課。
  2. 發展活動:戶外課四小時(含來回步程)。
  3. 綜合活動:室內課二節課。

  (六)課程架構
教學設計以東澳灣為場域,包括了東澳南溪出海口、東澳北溪出海口、東澳灣海濱等地點,設計成半天活動的戶外教學活動,共計四個單元主題,詳細課程架構如下圖。


  (七)戶外教學活動說明
  1. 活動地點:東澳社區濱海公園。
  2. 適合季節:一年四季皆可(雨日除外)。
  3. 活動時間:約4小時。
  4. 準備器材:學習手冊、地圖、色筆、指北針、鉛筆、直尺、採集袋、放大鏡、美工刀、磁鐵、望遠鏡(隨意)、鹽酸(教師帶)、急救箱等。
  5. 注意事項
    1)穿著運動服、布鞋、運動帽、雙肩式背包,並自備雨衣。
    2)活動時注意安全、不嬉戲、不擅自脫隊。
    3)愛護環境資源,不任意破壞自然景觀以及不隨意攀折花木。
    4)維護環境清潔,不亂丟棄垃圾。

  (八)背景資料
  1. 東澳灣:位於東澳北溪、南溪河口,南北二端分別為烏岩角及烏石鼻。
    1)中央山脈
  A. 找出中央山脈起點烏岩角的位置。()
  B. 找出中央山脈終點鵝鑾鼻的位置。()
  C. 找出中央山脈著名高山的位置:南湖大山標高3742m、秀姑巒山標高3825m
    2)烏石鼻
  A. 源頭山標高1013m
  B. 烏石鼻為東澳溪(北側)與南澳溪(南側)的分水嶺。
    3)出海口三角洲
  A. 南澳溪出海口形成了平頭形三角洲。
  B. 和平溪出海口形成了扇形三角洲。
  C. 立霧溪出海口形成了扇形三角洲。
  D. 因為東澳北溪、東澳南溪集水域較小,因此水量較少,沖刷下來的砂石量也較少,所以無法堆積出三角洲。

  2. 東澳南溪:主流長度大約4km,發源自標高1194m的楓樹山。
    1)東澳南溪出海口
  A. 東澳南溪出海口的河流類型為沒口溪。
  B. 東澳南溪出海口鄰近的沙灘類型為沙堤。
    2)漂流木是海浪從海裡推來的,因為夾有許多海漂的物品,如浮球等。
    3)覆瓦構造
  A. 此地水流方向為由北向南流動。
  B. 此地的覆瓦是由海水造成的。
  C. 堰塞河道的原因是海浪向陸地拍擊時,將海底的砂礫捲到此處堆積而堵塞。

  3. 東澳北溪:主流長度大約6km,發源自標高966m的西帽山。
    1)東澳北溪出海口
  A. 東澳北溪出海口的河流類型為出口溪。
  B. 東澳北溪出海口鄰近的沙灘類型為單沙嘴。
    2)河伯與海神的華爾滋:河口區域為海浪與河水相互激盪之處,不宜進行水上活動、石頭的圓磨度較佳、水中營養成分豐富。

  4.海濱觀察
    1)在挑選的區域中,調查岩礦種類,以角閃岩的數量最多,代表河流上游的地質以角閃岩為主。(參考作答,本題答案以學生實際觀察的種類為準)
    2)這種石頭以扁形居多。(參考作答,本題答案以學生實際觀察的種類為準)
    3)這種石頭被流水以滑動的方式移動。(參考作答,本題答案以學生實際觀察的種類為準)
    4)海濱優勢植物
  A. 馬鞍藤:節節生根、節節發芽、葉革質、葉面打蠟。
  B. 無根藤:伸出吸器吸吮其他植物養分,綠色纏繞莖也能行光合作用。

二、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學時間
教學資源
教學評量
一、引起動機
小朋友,東澳是臺灣一處樸實而原美的淨土,蔚藍的海面,以蛇頸龍造型蜷伏的烏石鼻岬角為襯托,成為台灣東部海岸受人注目的一景。
東澳灣位於烏岩角與烏石鼻之間,是一處寧靜的海灣。請你運用臺灣立體地圖,找一找老師問的問題。
  1. 觀察:找出中央山脈起點(烏岩角)、終點(鵝鑾鼻)、著名高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的位置和高度。
  2. 觀察:從烏石鼻向後延伸,找出源頭山的位置和高度,以及烏石鼻南北二側的溪流名稱。
  3. 觀察:找出臺灣東部中,南澳溪、和平溪、立霧溪等河流出海口三角洲的類型。
  4. 推理:討論為何東澳北溪、東澳南溪出海口的位置沒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二、發展活動
  活動一、東澳南溪
1.      分類:能判斷此處出海口屬於哪一種河流類型。
2.      分類:能判斷此處出海口屬於哪一種沙灘類型。
3.  推理:能判斷堆置漂流木營力的類型。
4.  推理:能根據覆瓦排列的方向推測水流方向、及堰塞河道的營力類型。

活動二、東澳北溪
1.      分類:能判斷此處出海口屬於哪一種河流類型。
2.      分類:能判斷此處出海口屬於哪一種沙灘類型。
3.      推理:能判斷河口區域因海浪與河水相互激盪所造成的影響。

活動三、海濱觀察
1.      測量:在調查區域內觀察、分類各種岩石,並且計算其數量。
2.      傳達:能寫下調查區內數量最多的石頭名稱
3.      觀察:能判斷此種石頭的形狀。
4.      推理:能推論出種石頭移動的方式。
5.      觀察:能找出馬鞍藤、無根藤等優勢植物適應環境的獨門功夫。

三、綜合活動
  1. 教師播放戶外教學之簡報檔,回顧戶外教學點點滴滴,統整教學內容。
2. 師生共同探討學習手冊之題目,澄清迷思概念。
3. 師生分享此次戶外教學的收獲及感想,學生完成回饋與省思學習單。
1節課














30
分鐘





30
分鐘




60
分鐘








二節課
臺灣立體地圖

學習單










大字報

學習單


大字報

學習單

大字報
學習單
放大鏡
鹽酸
小刀
磁鐵

單槍
電腦
學習單
細心觀察

實際操作

用心思考

討論發表





細心觀察

用心思考


細心觀察

用心思考

實際操作

細心觀察

用心思考


聆聽態度

討論發表

三、  教學評量
  (一)教師觀察
  1. 師長講述教學內容時,是否能專注聆聽。
  2. 進行戶外教學時,是否遵守安全規定與規則。
  3. 教學活動過程中,是否盡情參與。
  (二)口頭報告
  1. 分組討論後,由學生進行口頭報告。
  2. 活動過程中,與學生隨機對談,獲知學生感受並直接回饋。
  (三)學習手冊習寫
  1. 學習手冊是否完成。
  2. 學習手冊內的迷思概念是否澄清。

  3. 學習手冊內的答案是否正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