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 星期四

20191106到英語系聊聊融合教學


20191106到英語系聊聊融合教學

時間:20191030(星期三)15001700
地點:台北市立大學勤樸樓6C621
主題:「跨領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以自然領域為例」英語教學系專題講座。
參與人員:鄭錦桂教授與英語系讀書會成員、建民主任、愛婷、志文。

時間:20191106(星期三)1200
地點:台北市立大學勤樸樓6C613
主題:國小英語與自然融合教學諮詢會議。
參與人員:鄭錦桂教授、助理、建民主任、愛婷、志文。

台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得聞沉浸式英語團隊榮獲2019親子天下創新教學肯定,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學校團隊運作的細節,因此分別邀請學校的美勞老師、英語老師、自然老師與主導計畫的建民主任進行分享。
20191030是第三度邀約,我們的規劃是:前40分鐘,建民主任介紹跨域統整的原則、規定,108課綱的校本課程一周以5節跨域統整為限度。次40分鐘,志文報告近年來自然領域的同樂繪(科學繪本課程)發展歷程及課程設計。後40分鐘,愛婷說明沉浸式合作中的實務狀況、協同分工與注意事項。
結果建民主任口若懸河,講了60分鐘;我帶了11根鐵釘操作活動,接著介紹科學繪本課程的記事本末,心裡想要留點時間給愛婷多多發揮,卻一不小心就講了50分鐘,最後只剩下5分鐘給愛婷接下最後一棒。所幸愛婷不慌不忙地濃縮要旨,5分鐘也能完整的破題、鋪陳、轉折、收尾,留下意蘊深遠的期望。從教授的回饋與追問的脈絡中,其實她最在意的是:英語教師日後到教學現場如何與學科老師合作、共作與習作?愛婷的實例回饋與誠懇回應,似乎讓教授覺得相當有收穫呢!

20191106是第四度邀約,這次採取口頭諮詢的模式,以錄音筆記錄問答,1335吃完便當後開始訪談。
從這次的晤談,我驚訝地發現催生沉浸式英語的並不是主任,而是英語教師;而且是因應108課綱的課程調整,英語教師們從先鋒計畫共備出了興趣,因此進一步的往跨科共做的方向前進。
文化的沉浸式英語特色在哪裡呢?我回想到了20190522的共備會議中,當時有二個決議,一是下學期起教學簡案寫成詳案,二是針對孩子不足處再增強。當時訪視的教授語重心長地說道:她在其他三校進行訪視,他們沉浸式英語也都做得很好,但多是單打獨鬥,沒有像你們這樣有團隊一起共備、一起教學,因此都面臨了延續性的問題。
以下為當天簡要記錄。

Q1.簡介一下自己的學經歷?《略》
Q2.教育部推沉浸式英語,定義為何?《孩子多用英語去學其他學科,自然而然的使用英語,教學上還是以學科本體為主,而非英語教學。故不必要用全美語。》
Q3.文化國小如何做沉浸式英語?《教育部108課綱小一、小二是不上英語的,但台北市想。文化國小一周有五節英語課,所以學校的英語老師上小一、小二時,嘗試採用先鋒計畫,英語老師開始試著用英語去教健體、生活等學科。英語老師設計教案、開發新課程,找出孩子需要學會的英文單字。每次開會,每個英文老師都要分享教學活動,老師覺得收穫很大。二年之後,英語老師主動提出想做沉浸式英語。一開始,學校申請自然與藝文二個領域進行,但是教授審核時規定只能做一個領域,而且不能是主要學科(例如自然),故修改計畫為藝文科沉浸式英語。但主任心裡想(自然老師群)人都找了、也願意了,所以實際運作時仍然試著讓自然、美勞一起協同教學。》
Q4.以後還會繼續推嗎?《現在教育局推雙語學校,之後每周有1/3(八節)課要用英語授課。所以之後四年級還會繼續做,高年級的話要找學生有興趣的議題。》
Q5.教學的單元是怎麼產生的?《以自然單元主題為主,搭配相關的英語繪本文本,由英語老師教繪本,再由美勞老師帶領學生製作作品。每一個自然的教學主題都有動手做的美勞活動。》
Q6.一個單元備課幾次?《一學期四個單元,一個單元至少二次,大約二周備課一次。》
Q7.備課的流程是怎樣的?《暑假時共備會議,由自然老師先確定主題,以自然課的四個單元架構為主題;之後,美勞老師先寫美勞教學部分的教案;然後,英文老師再寫英語教學部分的教案加進去。》【鄭教授回饋:很多人備課時,不知道如何討論,文化的模式很不錯,可以提供更多人參考。】
Q8.自然老師如何跟美勞老師合作?《自然老師先說出單元重點,例如植物單元,只要講葉子就可以了,其他的次主題通通不用,選書時就針對植物的葉子,搭配的活動也以葉子為主。自然老師與美勞老師通常是進行課前的討論,但沒有在同一節課內協同。我們通常是英語、美勞協同;或英語、自然協同。》
Q9.自然老師如何跟英語老師合作?《事先講好誰做什麼!愛婷是以英語老師來主導,自然老師再盡量於活動中配合。今年,用磁鐵主題來替代文化寶盒主題,補足了三上所有的自然單元主題。今年是進行的第二年,老師們有進一步地編輯每一單元的教學手冊,學生可以複習,也可以據此檢核學習成果。》
Q10.英語融入自然課時,會不會讓學生思考方面的時間減少了?《我們有跟英文老師說,可以讓孩子用中文回答,以免孩子因為不會講英文而在自然課不講話。》
Q11.對沉浸式英語的總結性說法。《老師準備好了沒?老師要花多少力氣學英文?才有信心在課堂中沉浸式英語?老師很花時間的,教學時間壓縮後,自然老師能補充的時間變少了。另外,三年級自然課講英文上課,回應的學生只有5個,大部分都不能回應,但高年級就不一樣了,在六年級用英語上自然課,就有一半以上能舉手回應了。還有,英語老師師資的不足,有人建議之後新進教師都招聘英語教師,主任建議仍是以協同教學的方式,久了,會有有興趣的老師去學英語,並且進一步的用英語教學。》
Q12.沉浸式英語還有其他的負面影響嗎?《學英語最佳的模式是什麼?沉浸式英語大都是老師講述式的,因為師生比的關係,期待日後能有英文能力分級學習的推動。》
Q13.有什麼解決的方法?《愛婷建議師培單位可以開發一些典範課堂的影片或教案,讓現場的老師們學習。主任說文化國小沉浸式英語的期末問卷,有高達8590%的學生喜歡這種上課模式,在情意方面是顯著的;目前還在思考評量、評鑑的方式。》

個人的活動省思如下:
  1.為何沉浸式英語團隊一年就能成果斐然,聚集十多位教師投入?而科學繪本團隊運作七年了,仍是獨行踽踽?《沒有創造出創新的需求,也沒有破釜沉舟的外在壓力。108課綱讓國小低年級沒有英語課可以上,因此英文老師要用英語上他們不熟的健體、生活課,從先鋒計畫中嚐到課程設計的成就感,因此進階到跨域合作的共備。反之,自然老師並沒有立即性的威脅感,誘因不強。》
  2.沉浸式英語的難處在哪裡?《難的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參與者,要花時間共備、要另外書寫教案、要舉行公開課及錄影、常常接受教授的訪視等等,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但若『有心』,都不是問題。再來是堅持而有韌性的社群領導推手,這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件,畢竟前瞻的眼光、行政的支持、經費的挹注、聚焦的鎂光燈等環節,都有賴社群推手統籌全局。》
  3.雙語教育的浪頭打來了,你準備好了嗎?《你願意跟老師們協同教學、一起共備嗎?你可以在課堂中開口講英語嗎?你會敞開心胸跟上潮流嗎?其實我還是有些許猶豫的耶!》



來到英語教學系
重回市北師

教授開場

介紹跨領域合作的類型

科學繪本教學歷程

動手作的小活動

沉浸式英語課程實例

跨領域合作的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