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最新公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最新公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20250528《2025 TAISE永續趨勢研習會:永續校園的實踐與挑戰》環境教育的教案發想與執行案例分享

  

很榮幸受邀分享環境教育教學的過往歷程,這個活動是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舉辦,原名《2025第三屆台灣永續教育獎:永續教育工作坊暨活動說明會》,後來改成了《2025 TAISE永續趨勢研習會:永續校園的實踐與挑戰》。

 

一、開場致詞――鄭副執行長

我們相信:永續的未來從學校開始!只要老師們努力過、嘗試過,都值得被看見。期待透過教學實作,讓學子感受到永續的意義。

 

二、打造永續低碳環境――中央環境教育輔導諮詢委員詹麗足校長

詹校長介紹他在國小校園的永續腳步歷程。

在彭厝國小,讓校園、社區成為學校本位課程的元素;在田子國小,打造水資源中心、能源教育中心;在勝利國小,結合眷村文化,融入永續校園精神,以勝利低碳基地,落實在水、低碳、眷村三個面向,目標是建構智慧化氣候友善校園。

 

三、永續米倉――米倉國小蔡佳玲主任

米倉國小的願景是「山河是我的自然教室,最接近都市的森林小學」。

校園中出現了紅螯螳臂蟹族群,教師設計了「不捨阿紅變蟹餅」環教課程。

米倉國小有獨木舟課程嗎?與外部廠商合作,一場獨木舟活動,半天(一個潮汐)、一個班級學生參與,費用10000元。

 

四、環境教育的教案發想與執行案例分享

介紹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舉辦的台北市101環教路線徵文及教案活動。我們連續6年參賽,連續6年得獎。

團隊參與的教學方案有108學年度的草山尋春(特優)、北投尋寶(優等)109學年度的向那山谷滑落(佳作)110學年度的飄遊的生態之舟――芝山岩(特優)111學年度的不好看的不找、不重要的不找、找不到的不找――找尋七星山的七彩寶藏(優等)112學年度的米之徑、竹之徑、寂靜之徑(特優)、地熱谷(優等)113學年度的象山――像山一樣思考(特優)、雨過天青--貴子坑的重生!(佳作)等。

接著以象山――像山一樣思考方案描述教學設計心法。包括了:

如果你沒有很厲害,那你一定要找很厲害的人交朋友!

如果你不會說故事,那你一定要找一本色彩繽紛的繪本書!

如果你沒有很多料,那你一定要找很厲害的DIY小活動!

如果你學生易分心,那你一定要找很多問題讓他們思索!

如果你學生不專注,那你一定要找一些問題讓他們排序!

如果你學生愛拍照,那你一定要找一些美景讓他們好好拍!

如果你學生好奇心強,那你一定要找一些脈絡去讓學生尋覓!

如果你學生敏銳度高,那你一定要找一些難題讓學生得到成就感!

如果你聽過詩窮而後工,那你一定要設一些限制讓學生想像力飛揚!

最後,以湖山國小永劫回歸式的田園教學理念――『自然、體驗、學習、生活』結束這個回合。

 

五、一條河的故事:冬山河之奇幻旅程――岳明國中小陳蓉萱老師

跨域統整的學習方案,涵蓋騎單車、獨木舟、實境解謎、社區探索,最後學生撰寫故事,以50節課進行戲劇演出準備。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滴小水滴,但聚在一起就能匯成海洋!」

 

六、台灣永續教育獎活動說明――顏旭宏研究員

台灣永續教育獎希望把學校的永續發展、永續教學擴展出去,讓更多人知道,並在9月舉辦亞太永續博覽會,讓老師們做永續校園、永續教案的分享。

 

這場講座是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正泰老師向主辦單位引薦。我感念正泰老師賞識,總是把我們敝帚自珍的小品當成「自然會被看見的耀眼的黃金」。

台北市101環教路線徵文活動從108學年度舉辦到113學年度告一段落,此次的永續教育工作坊分享,對我而言,既是回顧了這些年的美好的旅程,也為這些年來榮耀的、驚愕的、奔波的、華枝春滿的記憶與追憶畫下了歇止音符。

很開心也很榮幸,與愛婷、與夥伴們走過了九條閃閃的、發亮的台北101環教路線,我想,這些美麗的畫面會永遠不忘!


介紹台北101環教路線(顏先生提供)

分享一瞥(顏先生提供)

環教教案分享(顏先生提供)

結語

感謝高人指點

教案設計的心法三件套

台北101環教路線美好的印記

研習合影

永續研習主題

第一位講者

校園節能減排

校園耗能設備流程

米倉國小永續教育五個面向

米倉國小戶外教育規劃

一條河的故事方案分享

台灣永續教育標竿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20231122明德國小環境教育教學實務分享

  

這是第二次的環境教育分享活動了,對我來說,感覺上卻像是第一次的外校環教研習。為什麼呢?2022年泰山國小分享是線上課程的型態,感覺上像是對著鏡頭自說自話;要像今天到明德國小的分享,面對面操作教具,頻互動有說有笑,以課程交流心法,這才像是一場有生命力的環境教育課程。

第一階段是海洋動物分類遊戲,邀請老師分成六組,操作了40分鐘,笑料不斷。小插曲是第三組學員舉發第四組沒有聽講師的話,鯨豚群內混入了一尾鯨鯊,了解後才發現鯨鯊竟然是第二組學員偷偷放進去了…..這是人心險惡的表徵?還是感情太好的戲謔?活動過程中,主任很給力、自然老師很專業、明德師長很投入,是一場自己建構知識的好例證。

第二階段是閱讀推動教師眼中的海洋科普閱讀課程的分享。回顧之前的卡夫卡變蟲記、在小小的池塘裡、海裡我最大、鯊魚黑幫、發現鯨靈的課程架構,這部分的內容是邀請者希望能介紹海洋教育,大部分課程是樂於分享的海洋教育知識仲介者--李弘善老師協助支援的。

第三階段是文瀚老師分享級任教師連結國語領域與永續發展目標的嘗試,以馬拉拉的努力為例,以商標設計的訊息為例,呈現融入式的環教議題概念。

第四階段是環境永續理念融入戶外教育--以關渡采風方案為例。從1500講到1535,以十個探索任務讓學生小組在現場實境進行解題。

最後由教務主任及一位低年級老師進行回饋,主任提到準備好真的很重要,跨域的思潮,設計學習任務的重要性,也提及環境行動與社教系談論的社會行動力概念相近,並予以正向的評價;老師回饋論述了教育愛的感動,學生中心的學習活動,多元化評量其實不難,如口述、畫圖也可以達到評量效果,有感而發地說操作一次比看20本書有益,給予今天分類遊戲相當高的肯定。真是太棒了!

 

環教中的貴人

這場活動是三月份明德李老師聯繫的,李老師說是環教中心正泰老師所推薦。

我跟正泰老師認識五年了,因為參與台北市101環教路線競賽而認識,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眉飛色舞、雪霽天晴等等故事,真的是高潮迭起、不醉不休!近年來十分感謝正泰老師的賞識、鼓舞與支持,最近得知正泰老師歸建原校,以後到訪環教中心不會再見了!但這五年來的情誼與謝意仍然持續,也期待他日再相逢。

 

不期而遇的故人

抵達明德國小三樓視聽教室之後,遇到了美伶老師,美伶老師是文化國小的老同事,沒想到今天能在明德相聚,真是出乎意外。記得以前經過三樓的美伶老師班級,總有一種寧靜祥和的氣氛自教室冉冉浮現。

美伶老師當年是從桃源國小調動到文化國小,卸下主任職務之後擔任中年級級任老師;沒多久之後又被挖角到溪山國小擔任主任職務,去年五月份的時候曾邀請我過去分享校園植物課程;沒想到今年又調動到明德國小了。

在近十年的少子化浪潮中,國民教育階段的減班縮編與減師員額狀況之下,一般教師都不敢輕易調動了,還能四處遊歷、游刃有餘的人,要麼是有十分勇氣、要麼就是本領高超、要麼就是炙手可熱。我想美伶老師所透露出的行蹤,毋寧是三者皆備了!

 

科學展覽會的神人

造訪明德國小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去年臨時接手科展指導任務後,苦於科展展版版型的規格與規劃難以入手,繳交時限又近在眉睫了!幸好得到明德國小柏菱學姊點撥,困境輕鬆冰融得釋。心中無比感恩!

柏菱學姊是科展界神等級的存在,指導學生科展參賽,廿年如一日,廿年得獎也不斷,日後希望還能有機會就近請教。

感謝柏菱學姊仗義相助,這次特意帶了一卷水產圖鑑月曆相贈。

 

明德/文化培養的年輕人

這次最特別的一件事是與文化國小帥氣新秀--文瀚老師同行。文瀚老師活力滿滿,帶領高年級學生在每一個班級學習活動敲鑼打鼓、粉墨搬演的熱鬧非凡!讓學校的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年輕教師的活力與熱情!

可是文瀚老師不是天生就是這麼耀眼的!上一個學年度文瀚老師初任明德國小的代理老師,明德師長們的照顧,一年來的成長努力,讓年輕的教師看到了積極的快樂、教職的光芒!在血液裡注入了春風化雨的DNA

感謝明德國小的栽培,為教育界培養了一位學養俱優的新血。也慶幸文化學子的幸運,能在文瀚老師的帶領下享受著各類型學習樂趣!

 

 

附錄一、教學準備的物品

1.      石頭模型小計六組,一組13顆。大理岩*3、石英岩*2、灰色片岩*2、變質砂岩*1、變質頁岩*1、花崗岩*1、火山角礫岩*1、安山岩*1、浮石*1

2.      海洋動物模型小計六組,一組12隻。鯊魚*3、鬚鯨*3、齒鯨*6(其中一組少一隻瓶鼻海豚。)

 

附錄二、二分法操作流程:事先在209504507508509操演過。

1.      石頭分類:各組先進行分類,有一組分到第三種標準之後,教師命題:「請分出有斑點的、沒有斑點的石頭。」

2.      海洋動物分類:觀察後先命名,各組再進行分類,有一組分到第三種標準之後,教師命題:「請分出魚類動物、不是魚類的動物。」;「請將鯨豚這類的動物依據特徵再分成二類。」

分類

噴氣孔

嘴巴

喉褶

額隆

高背鰭

齒鯨

1

尖牙

鬚鯨

2

鯨鬚

 

結合領域課程文本的環境教育分享

結合永續發展目標的環境教育分享

環教課程的回饋

環教路線特優作品頒獎的日期與明德分享剛好撞期,只能遙望這場盛典。(愛婷提供照片)

環教路線優選作品頒獎一刻,「錦上添花正逢時,上台領獎少一人。(愛婷提供照片)

光榮的頒獎時刻(愛婷提供照片)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轉載112年度台北市101環教路線成果集--米之徑、竹之徑、寂靜之徑

  

第五年參與台北市環教中心舉辦的101環教路線徵文活動,我們撰寫了二篇作品,雙喜臨門,都在評審委員的青睞中得到了優異成績。

米之徑、竹之徑、寂靜之徑是一篇姿態秀逸、獨具風格的作品,融入了對土地產業的關懷之情,也揉合了與自然天地的靈魂銘印,將二次戶外活動呼應團繭的是豐壤老師,也讓教學活動注入鮮活的生命力有幸能與愛婷參與這麼有意義的一件事,並能筆撰留下那一刻的感動,讓人無比榮幸

豐壤老師有情有義,籌謀了這一系列的情意滿溢的學習活動,也因此,因緣際會地催生出這一件以情意面向出彩的環教作品,在這一天,並在環教中心電子書內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飛鴻雪泥。

 

 

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112年度台北市101環教路線成果集電子書網址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ee.tp.edu.tw/archive/file/112%E5%B9%B4%E5%BA%A6%E8%87%BA%E5%8C%97%E5%B8%82101%E7%92%B0%E6%95%99%E8%B7%AF%E7%B7%9A%E5%BE%B5%E4%BB%B6%E6%88%90%E6%9E%9C%E9%9B%86.pdf

 

以下圖片引用自環教中心112年度台北市101環教路線電子書












轉載112年度台北市101環教路線成果集--地熱谷

  

連續五年參與台北市環教中心舉辦的101環教路線徵文活動,這件事成了每年一度的重要活動,我珍惜這一個機緣,去演繹戶外教學、去踏查環教路線、去工作坊彼此觀摩、去頒獎典禮與有榮焉、去與堅定的環教夥伴們並肩同行。

感謝環教中心精心搭建的發光舞台,讓我們在別人的作品中看到星光、讓我們在評審的建言中得到成長、讓我們在鼓舞中滿身光彩!

 

 

台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112年度台北市101環教路線成果集電子書網址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https://ee.tp.edu.tw/archive/file/112%E5%B9%B4%E5%BA%A6%E8%87%BA%E5%8C%97%E5%B8%82101%E7%92%B0%E6%95%99%E8%B7%AF%E7%B7%9A%E5%BE%B5%E4%BB%B6%E6%88%90%E6%9E%9C%E9%9B%86.pdf

 

以下圖片引用自台北市學校環教中心電子書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轉載泉源社區壁報No.3--泉源小水滴硫磺谷大冒險

好厲害的文章,彷彿讓當天硫在泉源的精采活動又活了過來!

版面清新活潑,文筆活潑清鬆,兩者相得益彰。讓人更覺得參與到這個活動真的太有意義了!

以下徵得編輯同意轉貼泉源社區壁報No.3

泉源集合壁報No.3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20230921《帶孩子到戶外進行探索》

  

    日前到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參加環教路線工作坊時,張子超教授提到「環境教育在國小階段要談環境倫理融入的概念,實質內涵第一條是覺知自然環境的美、平衡、完整性,讓孩子參與戶外學習及環境體驗,進一步去覺知自然的美。」的確,在人與自然的交會與相處中,「萬物可為師、處處可學習」。筆者本身擔任文化國小自然科學教師,確信帶孩子到戶外學習,去覺知環境之美,可說是環境教育的一個入口處,而這也是筆者長期努力的前行方向。

文化國小一直是一座學習型校園的模範,學校願景為「多元、創新、前瞻的卓越表現;適性、關懷、分享的友善校園。」投射在自然科學課程中,我們常態性的與孩子們進行自然觀察、戶外教學,引導學生經由科學過程技能的訓練,佐以多文本閱讀來開闊視野,善用自己的手眼進行讀寫的記錄與反思,期望能啟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忱與潛能。

近年來,我們多次設計任務導向的戶外教學模式。有鑑於之前大都是教師講述、學生聆聽的解說模式,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較低,於是教師嘗試將貴子坑水土保持園區10個解說重點編纂成10個任務,教師先帶學生到景點前給予提示與布題,小組討論後將可能的答案寫下來,最後再由擔任小隊輔的家長公布答案、進一步檢核。

我們要傳達給孩子的不祇在於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他們對周遭的環境變遷是否有所感知?他們在面對環境中的微小的差異時是否有一點點的敏感度?有沒有花一點點的力氣去思索一下?期望在經過探索活動後,孩子們的心中也能種下一些小小的科學種子。

當時這樣的探究方式相當受到家長肯定和孩子們投入,教師團隊之後並接續在野柳、田心仔、硫磺谷、龍鳳谷、芝山岩、北海岸、七星山、關渡濕地、義方泡腳池等戶外教學中採用任務導向的進行模式,讓孩子們成為探索活動的主人。

教師也由學生的課程回饋中,認知走出教室的戶外觀察活動是打開學生多元感官的重要策略,讓學生們對偶遇與巧遇的生態、物種興奮不已!除了擴展學習視野、認識更多生物,也能讓學生提升學習動機及環境敏感度。

「到戶外學習,以環境為師」,一直是筆者心中念茲在茲的寫照與寫意!能成為一位環境教育教學人員,帶孩子到戶外進行探究,掘鑿出現實世界的真情、善意、美感,伸出雙手與蒼茫天地建立一種神秘且深層的連結,這真的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了!

走在小徑上,打開感官經驗來體驗世界,用簡樸的教學方式與孩子們一起探涉環境、認識自然、對生命敏感,筆者無比慶幸自己能擔任徒步探索的環教解說員。

(刊登於台北市教育e/ 993 / 教育劄記)



20191109臺北市衛星資優方案野柳戶外教學(廖勖凱老師拍攝)

20201021臺北市101環教路線硫磺谷教師知能研習(臺北市學校環境教育中心提供)

20230216文化國小506徒步前往大屯山賞櫻採橘戶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