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20141008水窪哪去了領域演示教學記錄

水窪哪去了領域演示教學記錄

一、基本資料
1.  時間:2014108(星期三)12201330
2.  地點:自然教室二。
3.  參與人員:自然領域教師9人。

二、預備工作
1.  雨傘、小水滴畫紙。
2.  繪本簡報:由劉淑雯教授團隊協助完成掃描及翻譯。
3.  自製雲霧器材:錐形瓶、燒杯、線香、冰塊、塑膠袋
4.  小水滴合併貼紙:向訓導處鄭智元要自黏貼紙,以及固定格式的檔案。

三、教學調整
1.  自製雲霧實驗後有老師質疑從瓶口冒出的白色煙霧是雲還是煙?如何證明?之後我們就進行多次的實驗,有加煙的、沒加煙的、用量筒的、用錐形瓶的、加熱水的、加冷水的。最後文徽老師提供他以前使用量筒(雲氣停留時間更久)、熱水加三分之一(水蒸氣更多)、冰袋放五分鐘(時間更長)的方式,能製造出停留雲朵的實驗。事實上,煙與雲確實外表相同、運動方式相同,雲裡面也以煙粒作為凝結核,所以冒出來的白色煙霧其實有雲也有煙,但是反覆實驗、觀察後,能發現遇到低溫後白色煙霧量大增,可說已成功製造出雲霧了。
2.  實驗中有質疑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花了更多時間、操作去釋疑。在過程中能一一釐清另類概念,學習的專注與效果是顯著的。

四、教學省思
1.  掛雨傘畫水滴(下雨時最喜歡作的事)做為引起動機的活動,俐文回饋說可帶孩子到傘下讓孩子說說他畫的內容,再讓水滴掉下來。學生參與度更高,也能融入語文教育的訓練,可以讓教學過程更活潑。
2.  繪本的內容是簡易的,教師採用問答的方式讓夥伴回答繪本故事中的科學概念。
3.  自製雲霧實驗有是煙還是雲的瑕疵,我們針對疑慮施作了更多的操作。討論的過程參與度是很高的、得到的成長也更為顯著。我發現教師對實驗活動的敏銳度確實比學生更高,因為我們六年級九個班在操作這個實驗時,從沒有學生提出是煙還是雲的質疑,而教師夥伴卻能提出來,並且立即試圖找出結論。


201410081531
自製雲霧實驗。

水窪哪去了教學演示一景

水滴掛雨傘引起動機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