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20131223-1228在自然課



12/23()
一、507:彈力杯挑戰賽。

12/24()
一、507:果實分類統整。
 
二、509:果實分類統整。

12/25()
一、到陽明山研習中心參加環境教育推廣人員專修研習班。【陳建志所長】
  1.我們對外來種一直罵得要命,別人也是一直罵我們罵得要命:臺灣的生態備受外來種威脅,但本土種也展開反攻,例如東陞蘇鐵小灰蝶造成日本、中國大陸許多危害;臺灣白蟻也對美國森林造成嚴重威脅。
  2.巴西水竹葉: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強勢的外來種,只要巴西水竹葉落腳之處,就會密密麻麻地長一大片,其他植物無法生長。我想到民國88年的時候,一位三年級的小女生曾經送過我一朵這樣白晰花朵的枝條,多年來一直想盡辦法查詢名稱,卻遍尋不著。原來它是資歷最淺的外來種植物!
  3.戶外教學現場捕捉小動物的爭議:有人認為不應該干擾野生生物,但如果沒有捉這隻青蛙,可能30多年之後,因為少捉這隻青蛙,讓臺灣少了一位台大昆蟲系的系主任。因為沒有這次的體驗,沒有引起他的興趣,而難以引領他走上生態保育的這條路。
  4.陳建志老師長期投入青斑蝶、昆蟲調查、棲地研究的實務的環境研究,所提出的諸如環境變遷、生態危機等議題較能讓學員心中激盪。我想有實際研究為支撐的環境教育,能產生較大的感染力量。所以今天所談及的「生態保育」、「環境變遷與防災」便不會淪為空談。
教師研習中心是日據時代的公共浴池,能在國家公園場域、而且是古蹟當中學習,當年的台北市政府對教師不惡。我一直在參詳教研中心石塊的砌法,因為傳說中這棟建築物是陽明山地區傳統聚落中[番仔堵]砌法的始祖。看了好幾天,終於有了一些初步的結論。
我喜歡看這種樸素的徽章。因為我的成長歷程還停留在那個時代的。
隔天風雨太大,午餐後沒出去健走,在這處走廊散步。

  5.午餐後偕徐老師健行紗帽山步道,並一舉攀上山頂。山頂的展望台視野廣闊,是觀察整個七星山麓的最佳地點!
陽明公園積水的水塘、地表上的苔癬與老樹,散步期間真是愜意。

紗帽山各種角度形貌皆不同,是大屯火山群中著名的鐘狀火山體。


屬於茜草科植物,擁有一身標準的對生葉序,爬在樹上的姿態非常具有生命力。
是誰利齒咬不停?往日舊傷痕,今日新傷心。
屬於金粟蘭科的植物,果實紅豔。猜它屬於漿果還是核果?答案是核果。
五色鳥挖了一半的樹洞,放棄了。大概是因為這裡太鄰近步道吧!
不能怪松鼠,牠的牙齒長得太快,若是不把牙齒磨一磨,嘴巴合不起來的話,除了一直流口水,也無法進食了。要欽佩松鼠的是:不管怎麼咬,還能讓紅楠不死。以前是這樣,今日也是這樣。
紗帽山步道是我開始有計畫的健行步道的起點,那是民國84年的事情了,砂帽山頂643m一直是我腦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台灣的國家公園真得很有錢呢!用花崗岩做步道鋪石就算了,現在還用到玄武岩柱呢!裡面的氣孔構造是玄武岩的特徵之一。

二、江老師代課。

12/26()
一、到陽明山研習中心參加環境教育推廣人員專修研習班。【○○○教授】
  1.下午的課程到附近的中山樓散步。在草山冬季淒風苦雨、強烈低溫的氣候條件下,對照人文歷史上的諸多變遷,著實別有風味。松溪上的溫泉礦物沉澱、硫黃芝等真菌滋生使得溪床與圓月池塘皆成牛奶色,路旁與中山樓後側的熱液換質作用也相當旺盛,是一處自然與人文素材兼具的好教學地點。
在滄桑中凋零的象徵物。
我怎麼看都覺得是一棟造型很怪的建築物,或者在當時是一種創新吧!
 


  2.課程結束後到湖山國小拜訪顏世廷、張更海、陳立偉這些精采而令人欽佩的教育界同仁。
  3.中午在研習中心巧遇老同事翁永傑老師,他是我看過教學最精采的自然老師之一,現在到自然科輔導團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4.下午與翁明達校長聊天,有「他鄉遇故知」的興奮。

二、周老師代課。

三、晚上到北投社大報名下學期地質初探課程,下學期上課地點改在石牌國小。
 

12/27()
一、508:彈力杯挑戰賽。

二、509:彈力杯挑戰賽。
 
三、晚上到王老師田園教學工作室旁聽化石。
這是生物演化中的關鍵性的物種,扮演了演化中的橋梁角色。


12/28()
一、北投社大社團臺北文化生態旅遊社軍艦岩戶外導覽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