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20250430婆婆橋步道、鄭成功廟踏查

  

日前,填報了自然步道協會暑期期間大活動--2025臺北大縱走、步道樂悠遊活動中的「726() 臺北大縱走第五段~婆婆橋、鄭成功廟步道」導覽活動。為的是追尋近30年前婆婆橋步道留下的足跡,回味近30年前鄭成功廟前庭的淒迷夜景。

下午二時在順益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會面,一行四人。我們先坐在全家便利商店,季君學姐準備了豐盛的步道資料,娓娓道來這條路線的眾多故事、生態特性、地質構造等等,秀貞、麗華和我聽得津津有味。

 

第一段是婆婆橋步道路段。從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經婆婆橋步道緩步上行,抵達劍南路。

此段的重點是婆婆橋故事。路旁的「淑德垂芬」石碑,清楚說明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深情,原來這條路上的婆婆橋、石碑、三修宮等設施,都是早年許寶亭先生紀念愛妻李珠的一片眷戀,可惜年久月深,李珠略傳的石刻字跡在地衣與風化的侵蝕下斑駁難辨了!

 

第二段是劍南路鄭成功廟段。沿著劍南路從圓明寺,經鄭成功廟,再下行到靜修宮為止,全段走在柏油路上,一路皆有樹蔭。

此段第一個焦點是鼓山湧泉寺前的蘋婆大樹芳華正茂,樹冠上、地面上滿滿的白花如燈籠、如打蛋器、如花毯,真是美不勝收!

第二個視覺焦點是鄭成功廟的展望,大屯山、小觀音山之間的是白雲山,白雲深處有白雲山莊;左側護山稱為青龍,有一座尖聳的林子口山,右側護山稱為白虎,是一道平緩的大平尾山,背山面水,背靠五指山山脈,面前淡水河一衣帶水,更後側的朝山為觀音山。

第三個焦點是路旁的鐵質層理、鐵質節理的分類,並可以摩娑岩石碎屑,分辨出砂岩、粉砂岩、頁岩的不同。

 

第三段是靜修宮、正願寺段。經過靜修宮、正願寺二座清淨修行場所及小徑,一路下行直到北安路。

此段的嬌點在靜修宮,一位90歲耆壽的老者,用一隻綠手指栽種出粉嫩白皙的天宮石斛,此刻天女散花似的懸垂如花瀑,美極了!還有許多繖形花序的毬蘭也開出粉白迷人的花朵,花冠5裂如星芒,中心還有一組5裂星芒的副花冠,可說是「星星相映」了!

第二個焦點在正願寺,台北遍路的88石佛中,正願寺排成一列石佛,頭尾二尊是弘法大師,弘法大師是東渡而來的學問僧,在長安青龍寺傳承了密宗法脈。返國時遇到驚天駭浪,在弘法大師祈求之下,身為護法神的不動明王瞬間現身,用一把鋒利的寶劍切削巨浪,於是海面立刻恢復風平浪靜。此處第三尊的三十六番青龍寺波切不動明王尊,見證了這一則古老的神奇故事,而我想到的總是「大波切洋芋片」。

 

第四段是劍南蝶園段。可觀察攔砂壩與跌水工,終點處是著名的劍潭古寺,可與路途中的鄭成功傳說拉上因緣了!最後在敬業公園結束本日踏查。

本區有許多原生的食草植物、誘蝶植物,原生植物的特色就是原本就貌不驚人、生活在這裡的原住戶植物。秀貞對本區熟稔,最特別的是季君學姐提點葉柄短短、彎曲如同湯匙的刺杜密。

 

感謝季君學姐教授健行筆記使用方法,本日踏查距離4.98KM,踏查時間3小時33分。

隔天再訪劍潭古寺,這是一座乾淨、清靜的修行道場,出家師父輕柔地歡迎遊人入內禮佛。劍潭古寺木雕精絕,前所未見。正殿內有一則偈語發人深省,或許正是修行人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本懷吧!而這或許也正是此行的一個註腳吧!

『山外有山山自在,佛前學佛佛如來,不僧不道不神仙,觀我觀人觀世界。』

 

 

#踏查記錄:

婆婆橋段時序:1336至善園免費參觀;1414婆婆橋眺望外雙溪,轉石圓磨度佳;1416黃獨;1420麝香木眾多,脣形花科,香氣濃烈,下次揉一片葉子嗅聞看看;1423疑似為磚子苗,莎草科,但花序不夠長;1425婆婆橋步道婆婆橋步道口,走右側石徑,開始上坡。1429疑似南海鱗毛蕨,革質,圓形孢膜;1434像鱷魚皮的樹皮,是蓮霧嗎?是蒲桃嗎?1435野溪橋;1441淑德垂芬石碑,撰寫者為許世英,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相當於今日的行政院院長,屬於北洋軍閥皖系段祺瑞手下大將,曾在民國初年翻雲覆雨的人物;石碑背面是許寶亭於民國52年撰寫的李珠略傳。1444台北玉葉金花,花開甚美;1446三修宮路口,小洞天摩刻;1449圓明庵二塊新建道路芳名紀念碑。

劍南路鄭成功廟段時序1456鼓山湧泉寺門蘋婆英華盛開,花瓣拉絲相繫如同打蛋器,超美。1503斜紋天峨,品種待查;1509廣東山葡萄與漢氏山葡萄同觀景框;1511是割雞芒嗎1513豆芫菁二隻;1514薯豆新葉,三腳鱉是本區優勢種,正開小綠花(三腳鱉葉朝下,秀氣,山刈葉朝上。)1516褐色的竹節蟲;1519鼠刺白色花序,果實像老鼠;1522小葉樹杞開花了,枝條膨大。1526登山地圖,1529流動公廁一個。1531長花厚殼樹結果;1535光葉柃木。1540開台聖王鄭成功廟,1541龍眼樹上小枝條滿是荔枝椿象若蟲;1542展望大屯火山群峰、白雲山;1555廟前階梯前望左右青山環抱、淡水河一衣帶水。1608路旁小徑內刺竹成叢,1610睫穗蓼;1611山黃梔開花了,清香四溢。1621潛園,石刻獅像,石刻老子道德經文,「澄道觀懷」回文。1628片狀滑落,噴凝土、掛網仍撐不住邊坡崩滑。1630山黃梔群花滿開、黃白相間;1631刺杜密開花了,雄花居多。1640鐵質結核?鐵質團塊?

靜修宮、正願寺段時序:1644靜修宮石刻玄武岩柱;1645紅花莧;1648方寸橋、道字碑粗粒石英砂岩;90歲老者栽種的蘭花美不勝收,天宮石斛懸垂如花瀑、毬蘭粉紅色的花毬也正當時。1652崑崙玄門,假蒟;1653廁所。1654走左側石階下行,不走右側馬路。1657正願寺石佛群,前後為弘法大師尊像,第三尊36番青龍寺為波切不動明王;1700正願寺金絲竹甚美;1701麵包樹雌雄異花;1702黃皮,海濱植物的水黃皮像它的模樣。1705下行石階林蔭清幽;1707黑眼花,有爵床科植物獨特的苞片。1710雞南山自然園區;1712地質解說牌說此處是木山層;1713抵達北安路,季君學姐說若因天氣炎熱不想再爬坡的話,可不入劍南蝶園,走馬路直抵終點站的敬業公園。

劍南蝶園段時序:1710攔沙壩、跌水工,可介紹雀榕、千年芋;1722山芙蓉蒴果開裂了;1724倒地鈴綠綠的鈴鐺;1725山豬肉;1726刺杜密雌雄同序,葉柄短而彎曲;1728秀貞介紹烏來冬青,嫩葉豬肝色,楜樗;1734刺葉桂櫻,好刺;1735石苓舅,小葉竟然對稱生長;1736出劍南蝶園。1742劍潭古寺,平日1730關門。

 

#季君學姊提供之【台北大縱走第五段重點】步道參考資料,感謝分享!

1.文史:婆婆橋由來 (許寶亭/李珠);鄭成功廟 (劍潭由來);正願寺 (台北遍路);劍潭古寺。

2.地理地質/變遷:五指山系 (五指山層/木山層);山陰/山陽;煤礦/軍事基地/佛寺/步道/蝶園。

3.五指山系特有植物;三角鱉、小葉樹杞、光葉柃木、烏來柯、割雞芒、黑沙草。

4.劍南蝶園之蜜源或寄主植物:射干、臺灣油點草、菝葜、假菝葜、野薑花、冇骨消、臺灣牛皮消、布朗藤、絨毛芙蓉蘭、烏來冬青、臺灣馬兜鈴、臺灣澤蘭、田代氏澤蘭、樹頭菜、魚木、忍冬、裏白巴豆、金毛杜鵑、扛香藤、菊花木、毛魚藤、臺灣魚藤、穗花木藍、三斗石櫟、赤皮、青剛櫟、心基葉溲疏、大葉溲疏、臭黃荊、土肉桂、陰香、水茄冬、蘭嶼烏心石、猿尾藤、山芙蓉、野牡丹、桃金孃、山柚、七里香、海桐、臺灣假黃楊、桶鉤藤、臺東石楠、臺灣老葉兒樹、臺灣石楠、刺葉桂櫻、石斑木、厚葉石斑木、對面花、臺灣香檬、山桔、長果山桔、三腳虌、賊仔樹、食茱萸、飛龍掌血、筆羅子、山豬肉、天料木及冇骨消。


AI版婆婆橋鄭成功廟步道踏查記:當然可以。以下是將您原本以紀錄方式撰寫的文章,轉化為更具自然文學與遊記風格的版本,使文字更富詩意、流暢,並增添一些感官與情緒描寫以強化敘事性與場景感。請您參閱:


踏訪婆婆橋與鄭成功廟──記一場尋路與追憶的旅程(2025430日)

午後二時,陽光從樹梢傾灑而下,在順益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外的便利商店前,我們四人靜靜聚首。那是一場為七月的「臺北大縱走第五段」導覽活動所做的前行踏查,也是一趟私人的記憶尋覓。我的心,早已跨越了時光的界線,回到了近三十年前,在婆婆橋步道上留下足跡、於鄭成功廟前感受夜色幽微的歲月。

我們的嚮導是季君學姐,她從袋中取出滿載資料的信封,一頁頁攤開,不急不緩地為我們講述這條路線上的生態、地質與人文脈絡。她的聲音如山風細語,引導我們進入這片土地的故事中,讓秀貞、麗華與我聽得如醉如癡。

一、婆婆橋步道──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遺跡

從文化公園出發,我們緩緩踏上婆婆橋步道。步道在綠意間盤旋上升,靜靜地通往劍南路。路旁,一方「淑德垂芬」的石碑在林蔭中閃耀微光,訴說著一段不朽深情。原來,這橋、這碑、這宮,皆為許寶亭先生為紀念亡妻李珠所建。一筆一劃,盡是深愛的刻痕,雖然年久風化,石刻文字已模糊斑駁,卻也彷彿更添滄桑與真情。

二、劍南路與鄭成功廟──山河與神祇的對話

轉入劍南路,行至圓明寺與鄭成功廟,柏油路雖平整,兩旁老樹蔭翳,為我們遮蔽日頭,也為思緒鋪展一條安靜之路。

第一道風景,是鼓山湧泉寺前一株盛開的蘋婆大樹。潔白如雪的花朵如燈籠懸垂,如羽毯覆地,美得令人屏息。每一朵花都是春天的宣言,每一陣風都是青春的低語。

站在鄭成功廟前高處,遠眺群山,眼前山巒疊翠,白雲山靜臥於大屯與小觀音之間。山的兩側,青龍與白虎護衛有序,觀音山靜守遠方,河水緩緩流過,如古老傳說裡靜默的守護神。

再前行,我們遇見一處裸露的岩層。季君學姐指著路旁的鐵質層理、節理說道:「這些岩石是時光寫給地球的信。」我輕觸那些粗礪的碎石,感受砂岩與粉砂岩的細微差異,彷彿與大地對話,聆聽它緩慢卻深沉的脈動。

三、靜修宮與正願寺──繁花與佛光同行

靜修宮坐落於山腰間,一位九旬長者在此種下的天宮石斛,如雲霞般盛放,白嫩的花瓣懸垂如花瀑,令人讚歎。毬蘭亦爭相綻放,粉白花朵如群星閃耀,花冠層層交疊,星星對映,成為靜修宮裡最溫柔的風景。

走至正願寺,我們靜靜望著排列整齊的石佛像,台北遍路的88佛在此成列,首尾為弘法大師。傳說中,那位學問僧在怒海中祈求不動明王現身解厄──我一邊聽著,一邊忍不住竊笑自己總將「波切不動明王」與「大波切洋芋片」混在一起,也許,這正是現代人與神明幽默對話的方式吧!

四、劍南蝶園與劍潭古寺──從山林走回城市的緣起

步道最終段進入劍南蝶園。此處可見攔砂壩與跌水工的工程之美,更藏有許多原生誘蝶植物。這些植物雖不嬌豔,卻有種低調的堅韌,如同隱於城市邊緣的守望者。

秀貞指出幾株刺杜密,那葉柄短小彎曲,像極了小湯匙,也像一把鑰匙,打開我對原生植物的新視野。

三個半小時,1.4公里的旅程,我們抵達敬業公園。天色將晚,心卻仍停留在那幽幽山林與舊事人情之間。

翌日,我獨自再訪劍潭古寺。木雕精緻,殿宇清靜,僧人低聲招呼,慈眉善目。正殿中一偈語寫道:

山外有山山自在,佛前學佛佛如來,
不僧不道不神仙,觀我觀人觀世界。

這短短四句,如一道光照進心靈。也許修行不是逃離紅塵,而是在山水間觀照人心,如我此行所見——一條步道,不只是風景,更是一種心靈的歸途。





外雙溪

婆婆橋合影

黃獨

疑似磚子苗

疑似南海鱗毛蕨

疑似南海鱗毛蕨

像鱷魚皮的樹幹

小橋合影

台北玉葉金花,台北玉葉金花的果實屁股像印章

蘋婆

斜紋天蛾

二種山葡萄

廣東山葡萄

疑似割雞芒

疑似割雞芒

豆芫菁

成功廟開台聖王

鄭成功廟

石刻

刺杜密雄花

結核團塊

靜修宮

紅花莧

道字碑

天宮石斛

花瀑

毬蘭

小徑

弘法大師

波切不動明王尊

正願寺

黃皮果

小徑

北安路

刺杜密彎曲葉柄

烏來冬青

劍南蝶園地圖

劍潭古寺

英雄十足

喜上眉梢

富貴花開

一路連發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