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仙跡岩共學以蕨類為主題,邀請了蕨有專精的謝重申老師導覽,是一場令人期待的盛會。
麗貞撰寫的介紹文稿有滿滿的蕨味,讀來讓人莞爾。附之在下:
『解鎖剖析溪子口山――仙跡巖步道之蕨類植物觀察趣』
『蕨得很難嗎?如何蕨長補短?摯邀蕨對重量級別、蕨倫逸群重申老師。』
『蕨妙好辭深入淺出、蕨對精彩讚不蕨口、蕨對變成簡單易懂、蕨對要來超前蕨後。』
一個上午,重申老師介紹了21種北部郊山常見的蕨類植物,在專家身旁見學蕨類真的是一件賞心悅目的美事,格外有一種舉重若輕、氣順理正的心靈提升感。今天新認識的種類有大金星蕨、台灣雙蓋蕨、三叉蕨,看來今年年度計畫――認識100種蕨類的目標又往前推進了三步了!
下午趕去萬華格萊天漾大飯店參加2025全國口腔衛生推廣活動頒獎典禮。愛婷指導學生拍攝的潔牙微電影「每天含氟、健康牙齒」作品在台北市初賽榮獲特優肯定,代表台北市參加全國賽。
現在的頒獎典禮為了營造懸疑的懸念,喜歡當場揭曉獎項。我們坐到了最後一刻,抱得了「入圍獎」、「成果優異獎―最佳金句獎優異(甲組)」獎狀,以及獲贈一組牙刷旅行組。
口腔衛生是現代文明重要的一環,祈願每個人都能口說好話、一口好牙、清新口氣,日子過的滋潤可口!
1205竹林義應公廟出口。今天走了仙跡岩步道群中一條最小的O形圈路線。以下為當天見學記錄。
20251101溪子口山―仙跡岩蕨類觀察,謝重申老師。景美捷運站2號出口集合。仙跡岩舊名溪子口山,仙跡岩步道蕨況不錯,但四獸山最佳,軍艦岩較少。蕨類要的是潮濕的空氣而不是一直澆水,要透氣性的介質,避免爛根。各位對蕨類有基本認識嗎?回數會不會數?蕨類最大的不同是用孢子繁殖。三種低海拔卷柏其實與蕨類親緣關係遠,被歸類為石松植物。蕨類親緣與被子植物比較接近,蕨類的親緣關系不見得比較古老。
在第一個駁崁前,先講回數,單葉、全緣、鋸齒緣到(構樹)裂葉等基本構造。裂到底成為小葉,叫做羽狀複葉;裂第一回叫一回羽狀複葉。重申老師的方法是數中軸,到第二回沒有裂,就叫做一回羽狀複葉。今天介紹步道較常見的蕨類。
1.大金星蕨:三回羽狀複葉,長大時會到四回羽狀複葉。黃綠色,葉子長的滿滿的,沒什沒空隙,可以長的很大片。
2.粗毛麟蓋蕨:解說員口中的「一北二粗三熱帶」口訣,北部是華南麟蓋蕨,而不是熱帶鱗蓋蕨。粗毛鱗蓋蕨它可到三回羽狀複葉,基部羽片多一回。粗毛鱗蓋蕨是初學者要認識的前10種蕨類之一,分布區域廣,低海拔到塔塔加皆有,有草腥味。碗蕨科麟蓋蕨屬,葉片粗,中軸光亮,沒有毛,但背面中軸用放大鏡看有許多毛。學員提問蕨類葉子漸層,邊緣比較淺色,目前沒有肯定的答案,懷疑與傳導速度有關,由於組合葉綠素的材料不足,所以邊緣顏色較淺,形成葉綠素的速率差。
3.小毛蕨:二回羽狀裂葉,裂葉又可分成淺裂、中裂、深裂不同的程度。小毛蕨很好認的特徵是獨立的頂羽片。這邊會長除草,摘一片來做說明。小毛蕨最末兩裂片葉脈相連,再延伸到分裂處,稱為賓士脈或人字脈,是為小毛蕨脈形,不會裂到底,以金星蕨科為主,可以跟密毛小毛蕨比對介紹。初學者不急著記科屬,先認識常見的蕨類植物,等認到30、40種蕨類之後,有興趣的人再去記分類,因為蕨類不開花,辨認的特徵較少,一開始就記分類會使人乏味。
4.箭葉鳳尾蕨:二形葉,孢子葉狹長,營養葉圓鈍,鳳尾蕨特徵是葉片邊緣反捲的假孢膜,沒有另外長出一個新構造保護孢子囊群。蕨類成熟時孢膜、孢子囊群變成咖非色,未熟時綠色。講說孢子、孢子囊、孢子囊群、孢膜的差異處。孢子囊托。肉眼看到的是孢子囊群,放大鏡能看到一粒一粒的是孢子囊,孢子則要更精密的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保護孢子囊群的是孢膜,雙蓋蕨,二邊都有孢膜。
5.鐵線蕨:葉柄細,鳳尾蕨科鐵線蕨屬,葉緣反卷一小塊。俗名與學名差異,推薦inaturalist有清楚的分類與俗名,是很好用的工具,鑑別成功率達到9成以上。
6.鳳尾蕨:葉軸兩側有翼,長葉肉,也稱作下延翼。杜英、薯豆、樹蘭也是,找箭葉鳳尾蕨並列比較。
7.假蹄蓋蕨:很多變,外觀差異大。
8.密毛小毛蕨:摸起來很軟,毛毛的,多了觸覺,具有趣味感,有小毛蕨葉形,孢膜還在,可用手機拍來看。連孢膜也長毛。最後一對羽片下垂,呈現卵形。有的密毛小毛蕨的密毛老了之後毛會掉,新鮮的一定很毛。
9.台灣雙蓋蕨:裂片基部截形。
10.三叉蕨:科屬種都一樣,頂羽片三叉形。三叉蕨科長在很潮濕的地方,沙皮蕨除外。三叉蕨是仙跡岩特別的蕨類,孢子葉裂片比較瘦、比較高。此種孢子位置比較靠近葉緣是它的重要特徵。另有類似的紫柄三叉蕨,不靠邊緣。最常見的是蛇脈三叉蕨,在潮濕溪谷很多。
11.長葉腎蕨:台灣有7種腎蕨,北部有3種,這種最大,長葉腎蕨,有細微鋸齒,頂部羽片突然縮小,羽片間隔寬,間距跟羽片一樣寬,再來是毛葉腎蕨、腎蕨。可從它的毛、葉耳來分辨,毛葉腎蕨葉耳窄,腎蕨寬。腎蕨類孢膜最像腎形的是長葉腎蕨。
12.廣葉鋸齒雙蓋蕨:葉片漸小,寬卵形或寬三角形。葉形變化幅度大,從淺裂到深裂,從一回羽狀裂葉到三回羽狀裂葉,所以要以基部葉片觀察。
13.觀音座蓮:廣泛分布,葉片大型。托葉像蓮花的花瓣。葉片的2片托葉木質化,不會爛掉,越長越粗,形成圓形的蓮座。二回羽狀複葉,有鋸齒,小波浪,葉軸沒有翼,羽軸有翼,小時候由單葉到一回羽狀複葉。膨大的部分叫做葉枕。像吹氣球,膨漲會挺起來,膨壓讓葉片挺起來。缺水時,葉片垂下來,減少光合作用,減少水分流失。杜英,薯豆也是,以調整角度來控制水分進出,含羞草等豆科植物也常有。白色的氣孔帶,因為綠色的葉柄也要行光合作用,細胞排列較疏鬆,也叫做氣囊體。孢子囊群排列得像是蟑螂的卵鞘,有二層細胞,早期演化時的分支,厚囊蕨類。孢子囊裂開,孢子掉下來,後期蕨類演化出類似抛石器構造。合囊蕨科,孢子囊合併在一起。介紹常見的葉形,從圓形;拉長成橢圓形,中間最寬;最寬往下,卵形;往上,倒卵形;拉長,長卵形;上面再拉很長,披針形;寬度拉長後一樣寬,線形。
14.海金沙:藤本,很常見。地下走莖,走一段再長一片葉子,葉軸很長,有些解說者以「葉軸無限生長」來描述,但是一般無限生長的是莖,所以常被誤認為莖。葉軸很細,維管束傳的很遠,因為輸送養分的限制,葉片只能長到幾公尺遠,不見得是最長的葉子。東南亞的觀音座蓮一片葉子可以長到7、8公尺。葉上的是生長點,不能叫做不定芽,頂部受傷後會由生長點再長葉子。可到四回羽狀複葉,三、四回很短。剖析不定芽觀念的迷思,解說時常被簡化套用,遇到行家時須說明清楚。
15.萊氏線蕨:有下延翼,漸縮,之後是葉柄,長在潮濕環境。單葉,孢子葉會更瘦、更高,孢子囊線形,因為營養葉與包子葉差異不大,稱為「亞二形葉」。
16.㰐圓線蕨:萊氏線蕨的兄弟,一回羽狀深裂,其實是卵形。長孢子的形狀也是線形,水龍骨科薄唇蕨屬,以前叫線蕨屬。
17.毛葉腎蕨:二側都有毛,間距較小,葉耳較窄。
18.台灣金狗毛蕨:葉片很大,葉背白,有點綠的綠豆白,三回羽狀裂葉,側羽片朝下的小羽片有缺,缺1到5片。日月潭周圍的是永遠只缺1片的是金狗毛蕨,葉柄綠色。孢子囊群很漂亮,蚌殻狀的。走莖很粗,走莖與葉柄基部有金黃色的像棉花狀的鱗片,可以止血,有消炎的成分。
19.芒萁:「假二岔分枝」的說法不夠精確,因為不是莖。芒萁背部有毛,褐色的星狀毛;蔓芒萁無毛,綠色的。但是蔓芒萁老了,也會變成咖啡色,芒萁老了毛會掉。副枝也是一個辨識特徵,此外。二者的生長環境也不同。用數學觀點來看蕨類也很有趣。
20.腎蕨:也有毛,但沒那麼多。
21.細葉複葉耳蕨:頂部羽片突縮,最常見的複葉耳蕨屬植物。

仙跡岩蕨類共學講師重申老師 
大金星蕨 
小毛蕨的小毛蕨脈型 
小毛蕨葉軸正面無毛、背面有毛 
漸層的粗毛鱗蓋蕨 
台灣雙蓋蕨 
三叉蕨營養葉 
三叉蕨孢子囊群 
三叉蕨孢子葉 
萊氏線蕨 
長葉腎蕨 
細葉複葉耳蕨 
綠褶菇 
文化國小作品方案 
指導老師 
獎狀 
團隊合影 
合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