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20211029台北大縱走生態體驗。No.141

 

台北四面環山,市政府串聯了盆地中饒富特色的步道群,串成一條南北大縱走的精采路線。今天我們的路線從二子坪遊客服務站出發,花20分鐘走0.6K來到大屯山-小觀音山鞍部,再陡上石階步道,大約70分鐘步行1.6K就可以抵達大屯山頂了。

整裝出發之前,下弦月高掛晴空,此時天空盤旋著一襲黑影。眼尖的野鳥達人拍下倩影,說是「林鵰」。怎麼辨認呢?大冠鷲有二條白色橫帶,而林鵰卻是全身黑褐色,翅膀寬,展開有180cm寬,左右各有7根突出的飛行羽。真幸運,生平首次看到如此大型的猛禽呢!

同行的夥伴說她出發之前最期待的就是能發現夢寐中的食蟲植物,希望能夠一睹尊容。她的願望山神聽見了,而且慷慨的應允了。出發不到5分鐘,前方的夥伴們就停下腳步、圍著一塊火山巨礫指指點點,啊!整顆石頭上滿滿的都是伸出腺毛、粉紅剔透的小毛氈苔哪!有些叢生的葉片中間還伸出了細瘦的花軸,桃紅色的花苞不日就要綻放了!這真是幸運的好兆頭呀!

此行還有二個耐人尋味的新發現。

一是銳葉紫珠最為吸睛,紫紅色、圓滾滾的果實鮮豔欲滴,我們還發現粗糙的葉片裡還有草根藝術家--潛葉蟲的大作,牠們在不見天日的葉肉組織間啃食、經行,想直行就直行、想繞彎就繞彎,生命是一條不回頭的單行道,而且隨著體型的增大,線條也越來越豪邁;牠們的路徑看起來隨心所欲,又彷彿有一些規矩不輕易跨越;然後,地圖的終點是牠們生命的另一個階段,羽化了!跳脫舊有的天地,牠們長出翅膀投入穹空,投向生命另一段旅程。

一是車道駁坎的草叢間,五爪小葉的烏歛莓四處攀爬,綠色的匍匐莖卻長了幾塊巨大的黃褐色的腫塊,表面還有一些深色的斑點。這是什麼東西呀!網路的資料說這是蟲癭,造癭者是一種雙翅目、癭蚋科的昆蟲。這龐大的腫塊就是牠們昆蟲寶寶的育嬰房。造癭者體型通常都十分微小,一般的蟲癭也都是小小的,足夠蟲兒啃食而已,很少在野外看到體積這麼巨大的蟲癭呀!再靠近一點端詳,蟲癭上有一些小洞洞,看來癭蚋們都已破癭而出,長大成成蟲了!

 

大屯山頂風光無限呀!翻白的芒草映襯在寫意的藍天白雲中,淡江泱泱,帶來北台灣開發的過往煙塵與大都會的繁華煙雲,左岸嵯峨的是612m的觀音火山,右岸陣列的是1000m上下的大屯群峰,站在大屯主峰遠眺,腳下是和緩的大屯南峰、尖拔的大屯西峰,圓潤的面天山、緊偎的向天山,森林的深邃與草原的輕浮都隨著季風而擺動,盆地的嘈雜與繁忙此刻都遠在聽覺之外。天寬地闊、海納川流,山河海都會風華一覽無遺!

台北大縱走活動的「大」字拓印樁就在眼前,眼尖的夥伴發現大屯山的海拔標高悄悄地修改為1076m了,不是1091m嗎?

 

回家之後,我想到2005年帶的那個班級,我們在二年內幾乎把從四樓教室看的到的山頭都走遍了,九次的戶外教學中,第一次登頂的就是巍巍大屯山了。

翻開舊日的紀遊資料,往事過了只能回味。

20051001行前勘查的那一天遇到強烈颱風龍王接近,陸上颱風警報發布了、積雨雲濃密生成了,與家長商量後當場取消行前勘查,而後仍然一個人獨行在雨霧涳濛的山區,盡享整座山的空靈秀氣。

20051007戶外教學的那一天也是淒風苦雨,雖然雨衣悶熱難耐,一路上蝸牛、蛞蝓、鍬形蟲、豆芫菁、螽斯、叩頭蟲、糞金龜、金龜子倒是不少,還有一群聒噪的藍鵲,多到令人咤舌的攀木蜥蜴,幾乎每棵樹上都盤踞著一尾,小朋友最後數到46尾攀蜥。最讓人驚覺的莫過於吸血的山螞蝗了,從孩子好奇的跑來問我開始,一隻又一隻,小朋友休息時候腿上也發現了,搭上公車回程時發現也有螞蝗跟著我們下山了!

回想往事,如果時光可以再來一次,遇到颱風我絕對不會再次獨自上山的,因為安全性是不能冒險的;200510月我也不會再去大屯山了,當時女兒2歲、兒子還沒滿月,身為人夫人父,我應該要優先多陪陪妻小的。

因為時光不再。

因為大屯山很近、大屯山不會離開,隨時想去,隨時都可以在陰晴多雲中去領納大屯火山的風霜雨露、陽光季風,以及滿滿的令人驚奇的自然生態!


一輪下弦月高掛秋日晴空

食蟲植物小毛氈苔群落


夥伴幫我在拓印樁前合照

從大屯主峰眺望山河海一級景觀

從大屯主峰眺望台北都會區盆地

台北大縱走拓印樁

白芒翻飛的大屯山區

大屯山步道一景

步道遠眺深入東海的麟山鼻與富貴角

小觀音巨口火山

烏歛莓與黃褐色的巨大蟲癭

北降植物的銳葉紫珠與潛葉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