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5日 星期六

20181208砂卡礑、燕子口戶外教學

 20181208砂卡礑、燕子口戶外教學


☆時間:107128日星期六07001748
☆地點:花蓮縣秀林鄉砂卡礑步道、燕子口步道。
☆名稱:松山社大石話實說太魯閣國家公園戶外教學第一天活動。
☆參與人員:李思根老師(主講)、松山社大地質課學員等38人。
☆天候狀況:氣象預報花蓮白天溫度21-24度,陰時多雲短暫雨。聽說臺北下雨,宜蘭晴天,南澳開始烏雲密布。花蓮早晨層雲密佈,今天陰天、無雨。

☆活動流程:
時間
地點
觀察重點
備註
0700
台北市西松國小

集合,搭遊覽車出發。太平洋食府午餐。
1235
砂卡礑步道口
諧和河谷、三角灘面、風景石

1246
緊密褶皺
緊密褶皺

1305
路塹
褶皺

1351
1km平台
M形褶皺
1406五間屋香腸、1429回程、1450砂卡礑停車場。
1553
燕子口
壺穴與滲穴、河蝕凹壁
1613靳珩橋。
1630
燕子口步道西口
糜嶺岩、V斷層、擦痕

1748
天祥青年活動中心

1800晚餐。

☆教學紀錄:
砂卡礑步道口
  1.諧和河谷:主流與支流交會處沒有落差,位於同一高度。
  2.三角灘面:二條河流交會處堆積的三角形灘面。
  3.風景石:這裡是指長春層的石頭。
    A.轉石、落石與底岩。
      a.轉石:鵝卵石,流水帶來的石頭。
      b.落石:角礫,山崩掉下來的石頭。
      C.底岩:露頭,有根的石頭。
    B.覆瓦排列:可推測水流的方向。
    C.圓磨度:依岩性及搬運距離而不同。
    D.岩類:以咖啡色的片麻岩、灰白色的大理岩為主。

緊密褶皺Z字形尖頂褶皺。
  1.成因:高應力剪移形成的,顯示板塊的擠壓一波一波、排山倒海而來。
  2.斷層:二種地層交界處,並可觀察石英脈。

路塹
  1.緩褶皺:通常規模較大,由同一平面、相反方向的力量所擠壓形成。此處為是。
  2.尖頂褶皺:由不同平面、相反方向的剪力所擠壓形成。
  3.斜褶皺:褶皺的二翼角度不同,可判斷應力擠壓的方向,例如東翼角度較緩,代表應力來自東方。
  4.生態觀察:
    A.旋莢木:苦苣苔科。
    B.異葉卷柏:中間二排的小葉卵圓形。口訣「全緣半圓、異葉卵圓」。前者中間二排的小葉半圓形,後者中間二排的小葉卵圓型,需用近拍相機拍攝確認。
    C.青棉花。

1km平台:觀察M形褶皺。李老師等6人下河谷觀察褶皺、包裹體、變質岩類。

燕子口:太魯閣峽谷的精華區,遊客不絕。
  1.壺穴與滲穴:大理石垂直岩壁上的孔洞。
    A.壺穴:孔洞開口朝上游,是早期河流挖掘的,隨著地殼抬升而上升。除了單一壺穴,又可觀察到大壺穴之內還有小壺穴的「複穴」類型。
    B.滲穴:孔洞開口朝下方,是晚期地下水溶蝕造成的。較常沿著節理形成。
  2.為何孔洞有大有小:若是均質的岩壁,壺穴在相同的條件下應該一樣,此由不同岩性所致。
  3.河蝕凹壁:台灣規模最大的河蝕凹壁。1601
  4.靳珩橋:差異侵蝕形成的印地安人頭像,碳質大理岩抗蝕性較高,形成突出部位;方解石大理岩抗蝕性較低,形成內凹部位。公廁。

燕子口步道西口:遊覽車停車處。
  1.糜嶺岩:王執明教授研習時所提出。上面碳質大理岩,下面碳質大理岩,中間是破碎的斷層磨碎的,張力斷層不會有糜嶺岩,只有壓力、剪力才會有糜嶺岩。
    A.上層:灰白色的淺度的碳質大理岩。
    B.下層:碳質大理岩與方解石大理岩互層,也可稱為「累帶狀大理岩」。
    C.中層:糜嶺岩,斷層壓碎的,又再度膠結,變成石頭了。王執明老師說極可能是地底下形成的,斷層破碎帶先形成,後來又在溫度、壓力下重新膠結。
    D.礫岩:石頭磨碎,遇到某種膠結物黏在一起。例如石頭堆得很厚,壓力很大,地下水經過,用碳酸鈣黏起來,像是花生糖一樣。
      a.沉積岩的礫岩。
      b.火山灰黏的火山角礫岩。
      c.這裡原來是大理岩,斷層磨碎了,後來溫度、壓力又將這些石頭黏在一起,且發生在地下環境而形成。
  2.V斷層。
  3.擦痕:斷層經過所造成。
    A.向下摸是滑順的,向上摸是粗糙的,代表是上升側地盤。
    B.反之則是下降側地盤。

備註
  1.感謝松山社大地質班林慧子班長主辦,陳麗華老師聯繫,並協助商請劉麗珠(金姊)幫忙搭載我及小桐,讓我們順利跟上精彩的行程,真是無比感謝。
  2.志彰開車一家三口同行,並載志明。
  3.晚上在寢室志明兄暢談飲食健康之鑰,邁向幸福人生之道,志明條理分明,化繁為簡,樂於分享。重點諸如少吃澱粉多吃油,蛋可多吃。優格有好菌,幫助腸胃健康,且無乳糖不耐之苦。優格機加入粉末,花費2500元,不插電,天天喝優格+核桃。常吃的零食有核桃、黑芝麻、花生、原味優格等。我也要多留意飲食,降低健檢紅字了。
路塹教學一景
異葉卷柏側枝互相重疊,全緣卷柏側枝不重疊。

緊密褶皺

青棉花

黏人的蜜蜂

砂卡礑溪三色石

雙魚鬥褶皺

M形褶皺

溪谷踏查歸來

撒落的葉洞光

印地安人頭像

片麻岩轉石與大理岩底岩

累帶狀大理岩

壺穴與滲穴

燕子口

地質人專注的神情

人頭像近照

V斷層

糜嶺岩位置

解說糜嶺岩前世今生

糜嶺岩近拍

特徵清楚的擦痕

觀察位置圖
 

旋莢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