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251011都會中的侏儸紀公園――蕨類谷地園共學

  

今天是自然步道協會五指山系組10月共學活動,邀請了有蕨類王子之稱的倉鼠老師為我們帶路,走進台北市中心的侏儸紀公園――蕨類世界的入口,窺看從絕境中找到出路的生命的堅韌力量!

 

0750出門,搭捷運轉藍線,0843抵達南港展覽館站集合。早上0900活動準時開始。

倉鼠老師介紹:「蕨類有34科,12000多種,台灣出現800多種,目前數量一直增加中,例如混種產生的私生子,腎蕨由3種變成6種。蕨類植物可分成三類,地生型、著生型、水生型,各有適應環境的看家本事。郭城孟老師構想將此處打造為侏儸紀公園,入口處的筆筒樹剛好就是侏儸紀公園的代表物種。」

 

1.抱樹石葦:走莖很細,長的很快,長成一片根系,幫苔蘚植物攔水,苔蘚幫它儲水,共同創造一個很好的環境,可以克服乾旱。抱樹石葦以前出現在新竹以南,現在台北出現很多,代表溫室效應,環境變熱了。抱樹石葦長的很好,代表植物告訴我們整個大環境改變了!另外,高海拔的絨毛石葦台北也有了。

2.海岸擬茀蕨:現在叫海岸星蕨。講師用雷射筆、手機照片輔助說明。園區這裡種了很多海岸擬茀蕨,葉柄綠色的是引進種,這些是褐色的,是本土種。海岸擬茀蕨利用地下走莖長成一片。觀察蕨類要看它的本事,例如芒萁長在稜線,太陽充足,利用橫走莖快速闊展,運用上昇氣流傳播孢子。

3.東洋山蘇:覆瓦狀葉子排列,攔截水分與有機質,除了自己活的很好,還能創造一個環境,讓其他蕨類也能一起生長。台灣有三種山蘇,山蘇孢子囊群長到葉緣,另二種長到一半,東洋山蘇中肋背面有凸稜、有直線,如果中肋用摸的有凸一條稜線的就是東洋山蘇。

4.筆筒樹:台灣樹蕨比較常見的有三種,筆筒樹鱗片金黃色,葉柄有刺,老葉會掉落,落葉遺痕像蛇紋,因此被叫做「蛇木」;台灣桫欏以樹裙防止蔓藤攀爬;鬼桫欏植株較矮。另有台灣樹蕨、韓氏桫欏樹二種,後者樹幹較不明顯,在陽明山可見。筆筒樹祖先是樹木狀蕨類,後來搶不過開花植物,現在的是1億年前演化的品種,原本葉片很大,將資源重新分配,以適應環境。筆筒樹是返祖現象,需要陽光因此再度演化出直立莖。筆筒樹長在溪流或溪谷環境,又要破空有充足陽光,加上排水良好的地區。園區布置水霧,加上專人照顧,保持濕度,植物有它自己喜歡的環境。萎凋病,一種說法說是病菌致病,一種說法是郭老師提出的,因為氣溫變熱,植株高的筆筒樹就死亡了。

5.長葉腎蕨:喜歡生長在邊坡環境,垂下來,靠著單面光照就可以活了。喜歡有光照、排水好的環境,不喜歡地生。

6. 連珠蕨:連珠蕨屬於著生型蕨類,連珠蕨葉脈比較不清楚。樟樹樹皮粗糙,好著生;肉桂樹皮光滑,不易著生。

7. 鱗葉石杉:大陸將石松科分成石松與石杉二類,此為大陸的園藝品種。

 

8.崖薑蕨:根莖很粗,像薑,有毛可以儲水。乾旱時拋棄小裂片,留下葉軸。

9.槲蕨:槲蕨二形葉,寬卵形的葉片剛開始綠色,之後變成咖啡色,收集腐植質,稱為「腐植質收集葉」,鹿角蕨是唯二具有此構造的植物。槲蕨,莖很粗,又叫「猴薑」。

10.兔腳蕨:又稱作杯狀蓋骨碎補,孢膜是寬大的碗狀,根莖上的鱗片可以吸水,鱗片也能反射陽光。另一種海州骨碎補,分布在新竹以南,現在台北也很多了。

11.大葉骨碎補:剛長時像兔腳蕨,鱗片很快就掉光。大葉骨碎補,長在地面上比較好。

12.小毛蕨:墨綠色,有頂羽片,有二撇的鬍鬚,小毛蕨脈形,又稱作賓士脈。另一種常見的野小毛蕨也有頂羽片,但後方羽片漸縮。

13.密毛小毛蕨:草綠色,沒有頂羽片,密毛小毛蕨的毛是白色的。有二撇的鬍鬚,小毛蕨脈形,又稱作賓士脈。

14.稀毛蕨:毛蕨屬毛最少的種類。屬於溪流型蕨類,生長在水分夠、濕氣重的環境。有沒有賓士脈?側羽片好像被剪刀剪過,基部數對羽片有三角形羽縮。

15.台灣圓腺蕨:也是溪流型蕨類,也有賓士脈,裂片末端緣鈍形,漸縮羽片小,呈橢圓形。

16.烏毛蕨:烏毛蕨科植物的幼葉紅色,如蘇鐵蕨,是一種幼葉防曬機制;有些蕨類葉片天冷防凍也會變紅。講師畫出羽狀複葉一回、二回、三回的樣態,以及裂葉分成淺裂、中裂、深裂的差異。比較古老的蕨類嫩芽都沒有捲曲。

17.萊氏線蕨:比對單葉對囊蕨來看,二者葉形、孢子囊形式不同。講師以圖片說明蕨類各種類型的孢膜,可由孢膜進一步認識蕨類植物的分類。

A.無孢膜:萊氏線蕨無孢膜,水龍骨科。

B.盾形孢膜:貫眾蕨屬。

C.圓腎形:腎蕨科、毛蕨屬,偏偏稀毛蕨無孢膜。

D.線形。

E.碗狀:鱗蓋蕨屬。

F.羽軸二側長條形:烏毛蕨科烏毛蕨屬孢膜對內開,蹄蓋蕨屬孢膜對外開。

G.二片孢膜。

H.管狀孢膜:膜蕨科。

I.葉緣反捲假孢膜:鳳尾蕨科。

J.葉緣反捲有葉脈:鐵線蕨屬。

K.厚囊:觀音座蓮孢膜把葉脈包起來了,有二層細胞,厚囊蕨科。

18.傅氏三叉蕨。

19.翅柄三叉蕨。

20.異葉卷柏:葉子很亂。

21.全緣卷柏:莖上有4片葉子,2片排列比較鬆,2片比較緊。

22.肋毛蕨:葉軸顏色深,葉片黃綠。

23.觀音座蓮:喜歡長在溪谷,葉長4公尺,托葉拔下來,不定芽可以再長一株,缺水時葉片會垂下來。

24.尾葉實蕨:南部物種,頂羽片拉的很長,前面有不定芽,被稱做「會走路的蕨」,擴充地盤。北部類似的品種是海南實蕨。

25.愛德氏肋毛蕨:放射狀的毛。

26.半邊羽裂鳳尾蕨:側脈快到邊就停了,天草(2個字,沒有鳳尾蕨)側脈衝到天邊。葉緣反捲形成假孢膜。

27.傅氏鳳尾蕨:葉緣反捲形成的假孢膜。

28.美葉鳳尾蕨:園藝種。

29.水蕨:水蕨可以吃,拌沙拉,以前田裡很多,被踩碎時葉片缺刻處的不定芽可到處傳播。屬於水生型蕨類植物。

30.鹵蕨:孢子葉,需要人照顧,被芒草蓋住就活不了。生命會找出路,挺水型的水生蕨類。鹵蕨葉背有散生孢子囊,不會有孢膜。孢子葉在頂端,網狀脈十分細緻。

31.毛蕨:葉軸青綠色,小毛蕨褐色。此處二種混生。另一種漂浮型的滿江紅,放冰箱幾天葉子會變紅,是一種防寒機制,園區沒有栽種。

32.過貓:地下莖可以長過溝,正式名稱是過溝菜蕨,是一種目前被栽培的蔬菜。

33.大木賊,孢子囊遇到水會跳出來。葉子輪生,很小。講師介紹蕨類的演化分類:

A.擬蕨類:

  a. 擬蕨類中的石松科、卷柏科、水韭科被劃分出為石松植物。

  b. 擬蕨類現在只剩下木賊科、松葉蕨科二種。

B.真蕨類:

  a. 厚囊類:數層細胞的孢子囊壁,沒有彈射孢子的環帶裝置。

b. 原始薄囊類:囊壁變薄,演化出具有彈射功能的環帶。

c.近代薄囊蕨類:囊壁上具有垂直的不完全環帶,不具環帶部分有厚唇細胞。

 

最後的總結活動時,倉鼠老師提到地被層的植物當中,蕨類占比為15%,如果沒有蕨類植物,森林將失色不少。另外,蕨類曾經是地球森林主角,後來被取代了,仍然很努力地去找尋適合自己的出路。

素蘭老師補充說筆筒樹萎凋病的病原體已被林試所專家找到了,是一種新發現的「桫欏長喙間座殼菌」。另外,山蘇與台灣山蘇野外仍不易辨別,需要在實驗室內檢驗才能得知結果。

BEN推薦老張胡椒餅,小酥餅好吃;邱家麵線的臭豆腐好吃,下回可帶愛婷來嚐嚐。

 

在蕨類共學的前一個晚上,行前作業是看了幾個蕨類影片。

第一部是大愛電台的發現系列20160116蕨色風華――蕨類植物。

「植物的演化過程中,由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到種子植物。蕨類是維管束植物的開端,特徵包括了:具有維管束、不產生種子、以葉子為主體、幼葉捲曲狀、莖不明顯。全世界蕨類有48科,台灣有33科、700多種。」

「蕨類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蕨類植株是孢子體世代,配子體有精子、卵子,經過有性繁殖後稱為合子,產生胚,之後長出孢子體。二個世代可以獨立生存。苔癬主要是配子體世代。」

「石松類植物包括了水韭科、石松科、卷柏科,是比較早發展出來的維管束植物,幼葉不捲曲,孢子囊產生的位置也不同,在葉子跟莖的交接處。」

「蕨類是維管束植物中型態變化較大的種類,附生蕨類占比大約1/34億多年前出現在地球上,由地生型朝向附生型的演化是因為6500萬年前環境的改變,開花植物成為主流,蕨類由森林底層前往森林樹冠層生長。陽光日照雖然增加,但是獲取水分的耐旱機制十分關鍵。石葦以葉子萎縮、葉背反捲,以毛背物減少蒸散;台灣水龍骨具有關節,讓葉子脫落,以綠色莖行光合作用;山蘇、崖薑蕨巢狀生長、網狀結構;鹿角蕨以腐植質收集葉收集腐植質;山蘇還能供應大黑柄鐵角蕨、垂葉書帶蕨、帶狀瓶爾小草等房客,以及提供螞蟻居住,順便蒐集氮、磷等礦物質。」

「介紹的物種有瓶蕨、過溝菜蕨、芒萁、廣葉鋸齒雙蓋蕨、腎蕨、海金沙、滿江紅、田字草、槐葉萍、人厭槐葉萍、毛蕨、水蕨、鹵蕨、筆筒樹(桫欏長喙座殼菌)、台灣桫欏、鬼桫欏、台灣原始觀音座蓮、伊藤氏觀音座蓮等。」

 

第二部是經典TV的經典書摘系列20200524蕨類入門與圖鑑。

「本集節目專訪蕨類教父――郭城孟教授。在他眼中,蕨類植物最可貴的是具有療癒的力量。蕨類植物特徵是沒有花、沒有果實、沒有種子,以葉子為主體,用孢子繁殖。台灣有35科、650種蕨類植物。從外國來訪的研究者眼中來看,台灣是蕨類王國,象山的一個停留點就可以看到15種蕨類的分布。」

「蕨類適應的策略多樣。看著生蕨類怎麼活?長在樹上的、石頭上的蕨類怎麼活下去?巢蕨有覆瓦狀排列的葉片,接收雨水、有機質,全世界第一個吃山蘇的地方是台灣花蓮的阿美族;合歡山的扇羽陰地蕨可說是北極圈的蕨類;筆筒樹是侏儸紀公園的代表;卷柏是三、四億年前植物的後代――遠古蕨;東方狗脊蕨長在葉片上的不定芽,被外國人叫做拉鍊蕨;另外還介紹了海岸擬茀蕨、鹵蕨、大木賊等蕨類。」

「蕨類有療癒的力量。郭教授提到在瑞士教學時,發現錢賺最多的是心理醫師。有一次,心理醫師說蕨類的每一種綠都是不同的綠,看到各種不同的綠是很療癒的事。賞蕨之旅活動可以透過蕨類認識自然,欣賞台灣美麗瑰寶,發現自然的美!」

「蕨類是很特別的、很簡單的物種,又很深層的一種東西,不同顏色的綠讓人療癒。生命自己會找到它的出路,可以從蕨類看到適應環境的努力。『看蕨類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比較簡單!』」

「台灣在冰河期生物避難的緯度,又是一個地質年代年輕的島嶼,就像是一個裝著古老靈魂的年輕軀體。但是台灣人看不到自己的本色,所以希望把台灣的故事說給更多的人聽,以實地的旅遊讓更多人來認識台灣。用關心台灣的旅遊方式,用珍惜土地的旅遊方式,隨順自己的心意,過一種比較沒有壓力的生活。」

 

邱家麵線臭豆腐

大葉楠

大葉楠

紅腹細蟌

蕨類世界探索

過溝菜蕨

毛蕨

鹵蕨的網眼

鹵蕨

魯覺得散生孢子囊群

水蕨

水蕨

美葉鳳尾蕨

傅氏鳳尾蕨假孢膜

傅氏鳳尾蕨

半邊羽裂鳳尾蕨

愛德氏肋毛蕨

愛德氏肋毛蕨

尾葉實蕨

觀音座蓮

肋毛蕨

泉源卷柏

翅柄三叉蕨

傅氏三叉蕨

烏毛蕨

台灣圓腺蕨

台灣圓腺蕨

稀毛蕨

稀毛蕨基部羽葉三角形羽縮

稀毛蕨

密毛小毛蕨與小毛蕨

小毛蕨的小毛蕨脈型

大葉骨碎補

杯狀蓋骨碎補

槲蕨的猴薑

崖薑蕨

筆筒樹面臨桫欏長喙間座殼菌的威脅

東洋山蘇

海岸擬茀蕨

抱樹石葦

2025年10月9日 星期四

20251008猴崁古道野外踏查。No.202

  

文化國小自然領域召集人湘蓉老師規劃每學期一次踏查走讀活動,這一次我們拜訪的是隱藏草山悠悠流光之中的「猴崁古道」。

猴崁古道是早年竹子湖居民往訪北投的舊路,隨著交通的便捷,不知湮沒在山林深處多少年了!2024年台北市大地工程處重新打通了古道與東昇路的聯絡路段、新架了一條草山觀瀑吊橋,整理出觀瀑平台、圳內平台、好石光平台迎接到訪的旅人,並拾級向上重新清整小徑、讓古道修舊如舊,再一次地擦亮了猴崁古道的舊日風華。

 

一行七人,七位老師聯袂出發、魚貫前行。

中午時分,突然的烏雲密布了!驟雨讓人猝不及防!要不要走?換地點嗎?著實讓人內心交戰了好一會兒!

這次的踏查人數會不會流於冷清?其實並不會,之前聽專精戶外教育的志銘博士回饋:「在戶外探索活動中,小團體更有利於解說與互動,一個導覽人員帶七個遊客是較佳的解說比例,至多不要超過10個人!」可見的人數的低迷,其實帶來的是更優質的見學品質。

 

第一段路程是十八份圳道。穿越農家開滿豹紋花瓣的射干田埂,遊戲錫葉藤螺旋槳的輕舞飛揚;笑說路旁調節水壓的溢流水柱是「洗心池」,同行的同事戲稱「洗去你一身的汙穢」;來到圳道取水口的時候,一尾雄性短腹幽蟌好巧不巧地就停棲在孟芳的帽子上緣,是因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嗎?

第二段路程是猴崁古道。百年土地公總是面向水源的方向,因為水源是村莊的命脈呀!我們一路觀察台灣金狗毛蕨的蚌殼、單葉雙蓋蕨的綴化、觀音座蓮的蓮座;認識蠟蟬的卵列、懸繭蜂的流星錘等生態。

第三段路程是滾水頭水管路。草山水道流淌百年歲月的水道水、欣喜筆筒樹幼苗帶來了新的希望、七葉一枝花的低調與奢華。

第四段路程是青春嶺路。砍除櫻花樹上的猴板凳是徒勞無功的傷害,申菝的圓球狀的果穗快要變色了(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的果實為漿果,密生於肉穗花序成熟時形成的鮮紅色的果穗。)!極陡坡的體驗、黑竹緣椿象的閃躲、大屯山與小屯山的霧裡雲間風情。

 

感謝領召老師的邀約,趁著秋雨初涼,再走一趟猴崁古道,用雙腳去印證人與土地的關係,用雙眼去追探環境與自然的豐華,與愛好自然夥伴們一同領納山林溪流的離離芬多精、鬱鬱陰離子,杜口不提塵凡事,偷得浮生半日閒!

 

附錄一、草山水道滾水頭,百年古道雷隱瀑隱題詩。

 

草草地是誰塗抹了深深淺淺的綠意?

山林裡,

水道貫穿了時光之流,

道就在腳下。

滾滾濤濤的萬籟共振而寂靜。

水道水從何處來?

頭兒在第一取水口!

 

百年一瞬不眨眼,

年老的土地公都看過了。

古時候的人吶!扁擔吶!扶老攜幼吶!繞境的神尊吶!

道就在腳下。

雷聲隆隆地奏起了樂音,

隱隱地從瀑流,急流,寒蟬聲流的齒縫中流淌。

瀑上的遊人可曾傾聽了?

 

 

在十八份圳道遠眺煙雨濛濛場景。(愛婷提供)

笑說吊橋旁的溢流水柱是洗心池,同行的同事戲稱「洗去你一身的汙穢」。(愛婷提供)

橫越大坑溪的踏石,我們像先民一樣跳躍過淙淙水流。(愛婷提供)

古樸的土地公廟是悠悠時光的見證者。(愛婷提供)

觀察台灣金狗毛蕨的繁殖方式(愛婷提供)

走在猴崁古道的旅人(愛婷提供)

微觀台灣金狗毛蕨的孢子囊群(湘蓉提供)

好石光平台合影,後方是民國70年台北市政府向十八份農民借水事件的蓄水池,從此也改變了山居產業的面貌。(湘蓉提供)

步道上出現了懸繭蜂的流星錘。(文鴻提供)

台灣金狗毛蕨的蚌殼狀孢膜打開了。(文鴻提供)

在天母水道第一取水口前說明猴崁古道探索地圖的設計概念。(文鴻提供)

歷經20年筆筒樹萎凋病的折磨,新見筆筒樹幼苗欣欣向榮。(文鴻提供)

活動圓滿完成,活水源頭、見山是山,拍一張走讀的腳步合影留念。

我們在東昇路旁分享此行的收穫與感想,進行結束圈的討論。

王陽明《雪竇山》詩:「窮山路斷獨來難,過盡千溪見石壇。高閣鳴鐘僧睡起,深林無暑葛衣寒。壑雷隱隱連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莫訝諸峰俱眼熟,當年曾向畫圖看。」是這座「雷隱橋」的出處,今天的路上還經過了「映竹橋」、「石壇山」。

在青春嶺路,發現了一段黏附著寬腹螳螂螵蛸的樟樹枝條。

紙鈔中的七葉一枝花本尊落腳在今天踏行的腳步之間了。

我們在百年楓香樹前合影,此處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個十字路口,八方風雲在此交會激盪。

猴崁古道就地取材、修舊如舊,呈現純樸的自然步道風光。

猴崁古道一景,落葉滿地繽紛。

走在百年猴崁古道之上,後方是守候古道、水圳與先民的一方土地公廟。

掉落的一串錫葉藤花萼是我們今天樂此不疲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