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8教育部105學年度科學教育專案北區期中報告會議
時間:20170118,10:00—15:30。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科教大樓5樓。
名稱:教育部105學年度中小學科學教育計劃專案北區期中報告會議暨研習會。
參與人員:李孟陽教授、米泓生教授、張永達教授、劉小華校長、楊志文等。
討論內容:
一、開幕典禮及注意事項:
1.每組報告時,20分鐘時短鈴響起,請進入總結,稍後將進行教授提問、討論及分享。30分鐘時長鈴響起,一定要結束報告。
2.請大家在報告單上儘量反映意見,學校將轉知教育部,若都沒有回應,科教專案日後可能會關掉。
3.教育部希望科教專案可以有更多的曝光率,如去年各區都有推薦2份科教研究參加科教年會發表。
4.今年的科教專案申請公文已經發出來了,請大家踴躍申請。
5.今年的申請案除了地方政府審查、教育部審查之外,還增加了會計(經費)審查的程序,即是由高中的主計人員來審查經費編列,請收到審查意見後儘速修改回覆。
二、分組研討
1.今年的前二位列席教授都是地球科學背景的,前一位說我們的報告內容像是他帶學生到花東進行地質考察的部分,第二位教授談到中學地球科學教師的培訓。他們都認識李思根教授,還提到其家中是一座礦石博物館云云。
2.到場的人不多,三位教授、一位工作人員,五位參與者,感覺有點冷清。
3.今年三位教授的神態較為溫和,不是咄咄逼人的口吻,提問與回覆時都是以幫忙解決問題、釐清研究方向的話語。
4.員山國中的報告者提到具有專長的科學老師的缺乏、科學教育資源的不足、優秀學生的外流等偏鄉國中的困境。研究信念包括了「實作是最好的進修方式」、「優良師資應該在教學現場紮根,才能開花結果」。採用的是PEOC探究課程,各階段活動分別為預測、觀察、解釋、比較。
5.第二位羅東國小的報告者是一位代課老師,簡報內提到了省思與請教教授的部分。於是我想到專案研究內也應該要有這一部分,因此以口頭報告了以下的省思檢討:
A.海濱安全性的注意事項。
B.環境變遷議題如何讓學童有感?
C.環境教育教材的永續投入,從一份教學活動開始紮根,要如何延伸成更為全面的課程模組。(全校教師的參與、在地化)
D.戶外教學時學生興高采烈,下一步要如何讓學童對環境教育投注更多的熱情?
E.找出答案與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關注於過程中的討論與思考。
F.融入科學閱讀策略的指導。
G.天氣狀況的變化與因應具有難度。戶外教學時,天氣太好,沒辦法教學;天氣太不好,也沒辦法教學。
6.劉校長導言時提到30年前與李教授到花蓮溪口戶外教學,當時生態豐富;30年後生態已遭破壞,找不到寄居蟹等小動物了,而且海岸後退嚴重,颱風時洪水會淹沒花蓮大橋、中止交通,可以發現花蓮溪口環境的劇烈變動。期待下學期的戶外教學活動全校老師都能參與,將此研究成果轉化為校本課程。
7.教授提問及回饋:
A. 張永達教授:訪談「關鍵人士」的英文改為「key person」較為合適,較符合性平教育的理念。
B. 米泓生教授:計畫目的太大了一點,以本研究而言,調查學校附近的教學資源,主要目的是帶孩子去進行教學,研究目的一提到的找出板塊運動證據顯得目標太大,可能要調整一下。教學的後續活動可以再精緻一點,例如風剪樹在教學之後,還可以去氣象局找一下花蓮風向的資料做印證,這樣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更有助益。
C. 李孟陽教授:這份報告的內容看起來像是我帶大學生去花東做的調查報告,難度是有的,轉化為小學生的教學活動將如何實施?有沒有設計學習單讓學生書寫?如果有的話也可以呈現出來。
三、其他事務:
1.劉校長請我轉知李教授報支差旅費與相關的費用(講師費)。
2.下次到花蓮進行田野調查時,請事先知會劉校長,將找光華國小會計來當面溝通經費報支的事宜。
楊志文2017011814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