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橫山國小、鱻魚工作室參訪
時間:2018年4月19日(星期四)0930—1502。
地點:新北市三芝區橫山國民小學、新北市淡水區小坪頂鱻魚工作室。
主題:橫山國小、鱻魚工作室參訪
參與人員:吳美麗教授、環教團員6人。
一、橫山國小學校特色簡介/橫山國小陳志哲校長/校長室
1.橫山國小創校於民國54年,校地0.7公頃,教職員20位(博士比例21%,有3位)、學生91位(外地來的佔92%)、新生報到率900%(應到2位,實到18位)。
2.橫山看的到海:背倚竹子火山、位居橫山熔岩台地,望向蔚藍東海。
3.三芝特色:一廟、貝殼廟;二多、藝術家多、梯田多;三花、櫻花、睡蓮、油桐花。
4.得獎無數:2015年特色學校特優獎、106年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金質獎。
橫山國小合照 |
二、海洋教育現場與教師社群/橫山國小李弘善老師/視聽教室
1.最近幾年有機會出國觀摩海洋教育的實施,參見哈佛大學的海洋教育的教學摺頁,美國推海洋教育會舉辦工作坊,大學、研究單位與教師會一起共作。做一本摺頁是不簡單的,要經過實作後修改才列印。
2.介紹一本寄居蟹的摺頁,從牠的眼睛來看世界,從卵開始敘述。
3.個人介紹:中山大學海洋資源系畢業,但海洋科系畢業不容易找工作,第一份工作是英語漢聲出版社的編輯,又在基隆的小學擔任英語教師,目前在橫山國小擔任導師,從事海洋教育課程的推廣,有空時在國語日報科學版或未來少年雜誌社撰寫海洋科普文章專欄。師大科教所博士班讀了七年畢業,所辦恭喜他,因為同一屆七位同學中只有二人順利畢業。
4.海洋課程融合了科學教育與環境教育,並介紹相關的學術文章和博士論文。桌上的期刊有要的人可以自己帶回去。
5.對大部分的孩子來說,他們有興趣的是探究式的學習,不需要都用考試的方式來評鑑,教學中要設定比他們能力高一點的目標讓他們有動力,不一定要什麼都教給孩子。最好的老師是不著痕跡地把教學內容帶給孩子,孩子沒意會到學到什麼,但已確實地學會了一些能力與知識。
6.海洋課程的用意是希望孩子上了這樣的課之後,對學習有主動性,例如上完鯊魚課之後,他會主動去找相關的書籍去看。有一些弱勢的孩子,學習動力低落,這樣的課會讓他重燃學習的欲望。
7.2009年在學術研討會提出,海洋大學有許多專門系所,可否有管道讓海洋專家與現場教師合作,設計深度的動手操作實驗?例如以流體力學的角度,證明鯊魚的異形尾拍動時,能夠產生向上抬升魚體的動力?這樣的實驗絕對可以感動學生。教授回覆說看海科館的影片就可以設計海洋教案了。此一事件讓弘善老師決定投入海洋教育的耕耘。
8.淨灘的垃圾,上面的海洋生物其實是很好的教材,可以讓學生操作很多有趣的實驗。
9.海洋教育的推廣很多都用知識性的競賽來呈現,或是四格漫畫。但只能這樣推廣嗎?
10.沒有時間:議題教學在沒有明定授課節數的狀況下,只能以課外活動的方式進行,最後只能將議題化約成零碎的知識學習。
11.缺乏教材:弘善老師提供44份操作過的海洋課程教案,歡迎大家運用,相關教材也可以提供。再者,台灣的老師依賴教科書的程度相當高,要自己設計教案是很難做到的。
12.專業知能不足:海洋教育研習中,海洋專業知識是教師們最需要的需求,需要外在的支援。
13.實施內容與方式偏倚:大陸重視海洋軍事方面的議題,我們缺乏海洋法政的教案。大部分老師是用講述式的教學法,戶外參觀或運用視聽器材,動手操作的比例不到40%。而國外動手操作海洋教案是常態。
14.台灣的海洋教育定義還沒有很明顯,最近幾年國外的海洋教育都是科學教育,例如美國的海援計畫,是由研究單位推動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知識重要還是行動重要?知識應能改變態度、行動,但很難檢測。重點是:知識的呈現方式。有趣的海洋課程不但增進學生的海洋素養,還是學習的載體,以及吸引學生探究的魚鉤。
15.海洋教育與認知衝突:貝殼怎麼來的?會不會長大?為什麼海洋中許多動物都不會動?陸地有這樣的動物嗎?(珊瑚可以都不動,陸地的動物可以嗎?最高的山有大動物嗎?最深的海呢?最大的動物為什麼在海洋?)教師可以用認知衝突還讓孩來對海洋課程有興趣。
16.用類比的方式進行教學:模擬月相變化、模擬火山爆發。後者好玩,但前者較有科學意義。前者是深度類比,後者是表面類比。
17.台灣除了本位主義之外,教師還是習慣分工而比較不會合作,事實上,合作是比較難的,海洋課程需要的是跨領域專家的合作。很多學校都有貝殼館、展示空間,但是科學性的課程比較少。另外,老師的專業教學能力不足要怎麼教?需要支援。
18.建議之後可以找林勝吉老師進行海洋課程的演講,他能提供許多的活體讓孩子們認識。
交流與討論 |
弘善老師進行分享 |
橫山國小合照 |
三、鱻魚工作室參訪/陳錫欽老師/鱻魚工作室
1.鱻魚工作室是一個紀錄環境的模型地點,年輕時(20-40)歲父親寵我,任我在各地海邊釣魚,魚最漂亮的是在被釣起的那一瞬間,最飽滿、最有生命力的一刻,想留下這份美麗。環境的變遷太快了,台灣海域約有105種鯊魚,鱻魚工作室目前完成了79種鯊魚模型。為什麼要記錄鯊魚呢?同一種鯊魚,以前長到1.5m才會繁殖下一代,現在獵捕的壓力讓母鯊80cm就性成熟了,忙著繁殖下一代。鯊魚模型紀錄了環境的變遷,讓未來的孩子知道以前台灣有過這麼大型的魚類。
2.以矽膠來翻模,可以將誤差控制在1/10000以下,因為真的活體久了會退色、物種會面臨滅絕,但是保存了翻模,可以用模型的方式留下紀錄。
3.一條魚有一個故事:
A.灰鯖鮫嘴部模型,400多kg,算是小的。
B.大白鯊的牙齒,邊緣有鋸齒,這隻有2100kg。
C.綠島龍王鯛,被民宿老闆獵殺後送來這裏翻模後,目前在中研院泡福馬林。
D.鯨鯊寶寶,當年母鯊在成功漁港被捉到,吊起來時小鯨鯊從肚子裡生出來,鯨鯊是卵胎生,海生館養了5隻都沒成功、日本福岡養了1隻,錫欽老師分到了2隻,當時的紀錄是一胎共有297隻鯨鯊寶寶。
4.以工養料:以便宜的價錢幫學術單位製作海洋生物模型,中研院等機構也會將難得的魚類交給他翻模,目前已開的模有1000多種了。連雲港想做一個東海龍宮的計畫,將中國海域所有的魚類蒐集完整,台灣的區塊就要找錫欽老師協助。
5.去年做公仔,接了一堆公仔的工作,做到沒時間,但還是想要做自己想做的正途,想做魚類的保存。
6.人心的貪婪,例如國外延繩釣能釣到500m深的海域就不簡單的,台灣的技術能抓到1000m以下的海域,並引進到大陸去,更多地方的海域都受影響了。
7.錫欽老師認識400多種草藥,每種草藥都是寶呀﹗
8.之法校長:台灣現在都釣不到魚了,連到東引都釣不到魚了。而溪釣的每條溪也都封溪了。
龍王鯛模型 |
大白鯊的牙齒 |
灰鯖鮫的顎骨標本 |
翻模的工具 |
鱻魚工作室的標本與模型 |
進行討論與分享 |
陳錫欽老師製作的龍王鯛模子 |
四、參訪心得
1.年幼時的個人興趣,能在不靠海的山區小學開出一朵繽紛多彩的海洋教育之花:弘善老師在海洋教育議題一路走來耕耘著海洋教育教學平台、海洋課程省思與創新,這份毅力讓人欽佩,也讓人不禁懷想著:不須妄自菲薄,一個教師是很有力量的,他能改變一些現況,帶給孩子一些些的不同,而這樣的過程就是教師的回饋與教職的意義。
2.匯聚各領域的專家群來成就一個課程,這樣的過程是感動人的。海洋課程的專業性高,課程設計需要跨領域的專家共同合作,課程的推廣需要「知識仲介者」,當我們的周遭有越多熱情的知識仲介者,教育現場就會綻放出更多五顏六色的花朵。
3.鱻魚工作室裡面住著一個逐夢的人——陳錫欽老師。用他的雙手捏塑、調色,為台灣消失中的海洋生態留下真實身影。而陳老師本身的故事、講述的魚模型故事,比這些珍稀出色的魚模型同樣的不惶多讓。